偶燈斯陋

random thoughts by 偶燈斯陋
個人資料
偶燈斯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負麵體驗的價值

(2014-12-23 00:55:48) 下一個
負麵體驗的價值——與《從》文作者商榷

很高興見到群裏有人在作兒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理論)的科普 (展讀了《從兒童心理發育階段看興趣活動的選擇》)。文中提到了埃裏克森(Erik Erikson)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這個理論確實是指導父母們養育子女的指南。其實也是成年人自我修養自我成長的指南。這個社會心理發展論說在成長心理學是很有影響的,每一本developmental psychology的教科書一定會提到這條理論。埃裏克森這個人也很有意思。他可以說是美國的華羅庚。就是沒有大學學曆沒有拿過學士學位幾乎自學成才的教授。說幾乎,是因為他還不是百分之百的自學成才,他是安娜佛洛伊德的入室弟子。就憑著安娜領導的維也納精神分析研究所發給他的結業證書,使他順利地先後在美國數所高校謀得教職。

作為弗洛伊德的女兒的學生,算起來是弗洛伊德的徒子徒孫裏的孫輩,應該是繼承佛氏心理分析學派衣缽的傳人吧。可是,他很成功地對於過於強調性(sex) 是人的一切行為的潛在推動力的佛洛伊德理論施行了修正主義,取而代之的觀念是強調人的社會關係才對於人的行為具有重要影響和作用。他沿用了佛洛伊德的發展階段,但在其基礎上推出新的三個階段,將古老的看法,即成長這個發展過程到青少年性成熟打止的弗洛伊德觀點,革新成了人的一生都在不斷成長的新概念。即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人生成長不光是5個階段,而是8個階段。

人的漫長一生每一個時期都有機會在成長:從嬰兒期,幼年,童年,少年,青春期(或青少年),青年(young adulthood),中年,到老年,每一個人生段落都充滿了成長的機會和任務,這些任務都象拔河一樣在兩股勢力之間拉鋸,兩股勢力是一正一負,比如信任與不信任(嬰兒期),自主性與羞怯懷疑(幼兒期),主動性與內疚感(童年),努力與自卑(少年),親密與孤單(青年),創造與停滯(中年),人格完整與絕望(老年)。這些正負拉鋸的結果最好是以正勝負,但是往往不是100%的可能這樣,人的行為是複雜的,人的環境是複雜的,人的生活也是複雜的,那麽比較現實的態度是接受人生的不完美,在不是十全十美的生活中,創造盡量美好的人生。按照埃裏克森的說法是應該strike a healthy balance between the two,在正負兩極之間找到一個健康的平衡點,比如大劑量的“信任”,極小劑量的“不信任”。其實,負麵的東西也是極其有價值的。它們作為參照物,讓我們對世界有更完整更立體更真切的認識。試想,如果沒有苦,即使甜存在也會辨識不出。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信任”感是很重要的,有了對其照看者(多半是父母)的信任,才有對於自身的安全感,才可以無憂無慮地對周圍世界進行好奇的探索。但是存在一絲“不信任”也是自我保護的必要。否則,沒有一丁點的“不信任”,沒有絲毫的防範意識,對所有的人都一樣的信任,就可能不辨親疏,遇到一陌生人也同樣信任,若陌生人好那還沒關係,要是陌生人 是專門拐賣兒童的人販子,那就糟糕了。再比如羞怯懷疑(shame and doubt),時時刻刻感到羞辱與懷疑,那孩子該多麽可憐!但是若沒有任何的羞恥感,恐怕亦不妥。那,不就成了沒有羞恥心,--“無恥”了嗎?再說羞恥心也是道德感的重要元素。加上埃裏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中的下一階段成長任務裏“主動與負疚感”中的負疚感,是道德發展(德育)中的不可或缺的組成成份,有了羞恥心和負疚感,我們才知道什麽是正確什麽是錯誤,才知道應該如何行動。

之所以寫了這些,是因為讀到《從》文中寫到“嬰兒期的心理發育任務是行立信任與避免不信任”,(幼兒期)“這時期的心理任務是發展自主權與避免懷疑羞恥感“,(學前期)“心理發育任務是發展自主性和避免內疚感”,(學校期)“心理發育任務是發展勤奮成就感和避免自卑低賤感”。這個“避免”一詞讓我有了想一吐為快的衝動。我要說的就是沒有必要“避免“。讓孩子有機會犯錯,給予指出,要求她不再犯錯。可孩子是孩子,他往往會再犯,可他已經知道了不應該這麽作,那麽自然的結果是——負疚感就出現了。這其實就是學習,就是習得,就是成長。學習和成長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直線單純過程,而是一個反反複複婉轉曲折的過程。人生的赤橙黃綠青藍紫,都是值得享受的,哪怕赤橙黃更亮麗,也沒有必要”避免“比較暗淡的青藍紫。

相關鏈接:迷失之後(1)
相關鏈接:孩子哭了當然要抱起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