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燈斯陋

random thoughts by 偶燈斯陋
個人資料
偶燈斯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不談Amy Chua,且說寶趙之爭

(2011-01-12 10:43:03) 下一個

寶趙之爭 [關於中西育兒方式分類]



是戴安娜寶木蘭(Diana Baumrind),加州大學發展心理學教授 (現已經退休),致力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學中的親子關係對兒童成長的影響之研究凡五十年,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推出父母育兒方式分類,堪稱經典。寶木蘭氏分類法采用溫情標準和期待標準,根據兩項指標的評分高低,分出四個育兒類型。溫情標準(類似於中國文化中的唱紅臉),在高分的一端是父愛母愛的似水柔情,是關切,愛護,是溫暖,是使孩子即使成年之後還一想到父母就一股暖流湧心頭就一有機會就要報得三春暉,在低端是對子女的漠然,淡然,冷漠,甚至冷酷。期待標準(類似中國文化的唱白臉),是對孩子有所要求有所限製,或寬或嚴,可能是高標準嚴要求,也可能是沒有標準也沒有要求;是對孩子的行為和/或心理的控製或者放縱。

於是,就有了四種父母的育兒類型:

(1)高溫情高期待的父母類型,稱之為:民主型;
(2)高溫情低期待的父母類型,稱之為:溺愛放任型;
(3)低溫情高期待,又稱專製型;
(4) 低溫情低期待--寶木蘭的研究中經常看不到這類父母,他們是不負責任的對孩子不管不顧的缺席遺棄型父母,對寶氏的研究問卷是不會合作參與的 (這些父母有的是生病,亡故,workaholic, 或者販毒吸毒,入監牢,或者不重視為人父母的角色,把孩子交給親戚代管,等等不一而足)。

孩子從不同類型的家庭出來,經由不同父母的養育,自然會不同。上進又合群富於自主性的孩子多來自有民主型父母的家庭;放任型父母往往有不太遵守紀律的孩子(不過不受約束的結果是也許有些創意呢);專製型父母的孩子一般比較聽話,習慣服從權威;學習也還可以,比較缺乏自主性獨創性,當意識到管理者不在場時就開始調皮搗蛋,因為父母身教言傳(比如打罵孩子),孩子極有可能行為也具有攻擊性。缺席的父母家的孩子行為問題比較多,也許好鬥,有攻擊性,也許自卑,抑鬱,甚至兩者兼有。



是茹思趙(Ruth Chao), 亦是加州大學某分校的發展心理學教授,是業界獨樹一幟的新秀。趙姐姐的研究文章頻頻被同行引用是因為她向老傳統老前輩寶奶奶挑戰。按照寶式分類,華裔父母的育兒方式被一粉筆劃在了第三種低溫情高期待專製型,就像當年劃右派。小趙不服了。由移民的華裔父母養育成長的小趙質疑寶氏分類方法的普遍適宜性。趙提出由於中華傳統,華人父母重視“教訓”--教育和訓育,以規範孩子品行,顯得“控製”程度高,按寶氏分類確實會被劃到“專製型”裏,可是華人父母“教訓”的出發點和著眼點並不是想要顯示家長威權,像寶氏研究中一般專製型家長那樣--do what I say, because I say so, my way or high way。華人父母的著眼點,他們的目標,是讓孩子成才,是讓孩子能夠立足社會。更重要的是,在華人父母的養育下,孩子上進心合群性都不錯,這是有目共睹的。總之,寶式分類方法就像一個不合適的尺子,量不了華人父母的育兒方式 (like to put a square peg in a round hole)。寶趙之爭給業內同行的啟示在於再一次認識到文化影響這個重要因素在做兒童成長的研究中是不可忽視的(之前布朗芬卜潤納 Bronfenbrenner  等人早就提到過)。而且,每一個群體,族群,其行為方式,包括育兒方式,都不是鐵板一塊,都是有差異和變化的,有時,組內差異甚至大於組間差異。

目前愛米蔡的超級中國媽掀起軒然大波,正好可作寶趙之爭的一個注腳,寶趙們作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在兒童和青少年成長的心理學研究領域幾十年盡管兢兢業業然而悄沒聲息(研究文獻多是八股文要求嚴謹所以比較枯燥,難引人注目),現在正好乘著大眾傳媒對超級中國媽的宣傳炒作之風,不妨傳揚一下:引領風騷幾十年的歐美中心的寶木蘭式分類正在結束,代之而來的是文化多元的春秋時期,少數族群也應該有話語權。這個,應該有助於進一步檢查研究文化因素以及其他各種因素對於兒童成長的影響。
當然,戴安娜寶木蘭對發展心理學的貢獻是不可否認的。
Note: (1)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style, (2) permissive/indulgent parenting style, (3) authoritarian parenting style,   (4) neglectful/uninvolved parenting style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偶燈斯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九月豆的評論:謝謝九月豆留言鼓勵! 喜歡讀你寫的睿智的文章
九月豆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好文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