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64)
2010 (59)
2011 (90)
2013 (45)
2017 (1)
接著說這個話題。
工廠裏流傳一句有關工種技術難關的順口溜,這樣說:
車工怕車杆兒,刨工怕刨板兒,鉗工怕打眼兒。打眼兒就是鑽孔,就是使用鑽床。前兩句,主要是說技術上的困難之處;而第三句,不光有技術上的考慮,也包含對安全的擔憂。當鉗工,少不了要和很多的機器打交道,不光是維修,還有使用。使用得很多的,而且幾乎是天天會用到的,就是鑽床。說鑽床,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放在工作台或架子上的,由很小馬力電機帶動的,人們俗稱為“台鑽”。台鑽上用不了大鑽頭,14,15毫米直徑是最大值了。另一種是和其它機床相似、固定在水泥基礎上的大型機床,人們稱之為“立鑽”。這種鑽床的電機馬力很大,最大的在20千瓦上下;用的鑽頭也能很大,到50毫米,都帶得動。立鑽比台鑽不光是馬力大,而且複雜:有齒輪變速箱,有自動進刀(切削)功能等。所以,對不按安全規程操作的人來說,遇到危險的機會也大;危險的程度和傷害的程度,都遠比在小台鑽上嚴重。我們學徒時,安全使用立鑽,一直是生產中的一個重要話題。
鉗工工作時,多數情況下,要戴手套,因為和機械,和金屬打交道,手被碰傷的機會遠遠大於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所以戴手套保護雙手,是很簡答的道理。但並不是在所有的工作中都應該戴手套,有時甚至是根本就不許戴手套。前者,如手握錘子敲打時,戴了手套後手不易抓緊錘把;特別是連續敲擊多次後,手和胳膊疲勞,握力下降,手錘很可能在胳膊甩動中滑脫飛出,造成人或物的損害。後者,在手有可能接觸轉動工具或材料,而且會有鋒利鐵削出現時,是絕對不允許戴手套的。一旦轉動工具的尖角或由此產生的鐵削刮到手套,在來不及摘掉或甩掉手套時,手就會被卷到轉動的機器裏:輕則,扭斷手指;重則,扭斷胳膊,甚至重殘。
我這可不是危言聳聽,我自己就在小台鑽上把胳膊卷進去過。不過因為台鑽的功率不大,向裏卷的胳膊竟然把台鑽拉住不轉了,讓我逃過一。可在我們車間借用大立鑽的同事,卻沒有這樣幸運:他的右手手套被鑽頭鑽出的旋轉鐵削掛住,隨著鑽頭一圈圈地轉,後果。。。。。他還是位師傅,出事時,至少有八、九年的鉗工經驗,而我們還沒出徒轉正呢。
我沒親眼看見這個師傅出事的過程。但幫他最終關掉立鑽電源、並且盡可能保護受傷右手傷勢的,是我同班的一位師傅。他向我們講述現場的話,至今還讓我一陣陣的心悸肉麻(膽小和嫌血腥的到此為止)。
大意是:“他這個胳膊被卷到鑽頭的軸上了。大拇指耷拉在手下麵,骨頭肯定全斷了,不知是皮肉還是手套連接在手上。鑽頭上纏著綠色的筋,血流得滿處都是。”他說的筋,大家猜想,後來被證實,就是血管。鑽頭擰斷骨頭後,繼續在轉,就把掛住的血管,一圈又一圈地絞了出來。。。。後來見到過出事的這位師傅,他的右臂整個癱瘓了,失去功能。那時他還不到三十歲,就成了終身殘疾。
握手加擁抱,為我們的當年:))大概得叫您一聲師哥!您大概是70屆六月分配那一批的。我是12月的那批,家庭有問題,因為哥哥姐姐都下鄉了,僥幸沒插隊,但被分到最後,去最遠的“北京”。在石化做了九年。不過,壞事變好事,我真的很慶幸在那工作,學到了很多很多的知識,也愉快地度過了青年時代。
接受你的更正,改為“最大的有。。。”,謝謝了。說道車床,我們還自行生產過20台C620車床呢。那是設備不足,什麽都靠自己造。刮床身和走刀架,真累。
再謝!想起來了,你在我寫兒子時來過,謝謝一直賞讀!
不好意思,說得有點過了。道歉!主要是第一次的評論沒有得到回複,有點坐不住了。不好意思!我用過的設備都是60年代或以後的產品,也許效率比以前高了。不過在沒有具體說明設備之前,說立式鑽床功率都在20KW左右與一般事實不符。
既然樓主要求,我也隻好說實話:我70年進工廠(15歲,一機部直屬大廠),先做機修鉗工,再作車工。77級進大學,已經是三級工。77年夏天,直轄市青年車工技術表演賽理論第一(滿分),總分第三(有一個車莫氏3-4號錐套的工件,40分鍾完成,因為分給的車床小拖板導軌不直,沒有達到要求的60% 接觸麵積而沒得分,當時用那台車床的7個人,沒有一個合格的)。
說到磨鑽頭,難的不會,會的不難。當時把那本“群鑽的理論與實踐”都背透了。不是每次都能成功,但還沒有失敗過。
至於那順口溜,的確是指比較難加工的零件,如車細長杆(我幹過1:50多的,1:30的絲杠是家常便飯),刨寬薄板等。和安全確實沒有聯係。
再和您吹一點:
我在1978年春天,打到四人幫後恢複技術學習和競賽等活動中,榮獲本公司青年鉗工理論考試的第一名。有近二百人參加,包括從技校剛畢業的實習生。
79年重新定級前,實踐測試,獲本車間青工第一。第一個被定級為青工中的三級工(我們五年沒長級,和全國一樣)。79年的指標,要照顧十幾年未能長級的師傅們,70年進廠的青工,隻有幾個指標,所以大家都是全力以赴,競爭是很激烈的。
我因為確信自己可以考上大學(77年就考上了,因病沒去成,所以自己有把握),放棄了這個指標,哥們們都說我夠義氣。我現在因為出了本小書,真實名字和網名,都寫在了那本書上,所以,不敢瞎吹牛的:))
都是您那句“掃盲"招出來的:))
您說的都對。個性很重要。以後我會講一個電工,因個性張揚,狂躁,使自己受傷的故事。
謝謝賞讀和回帖!
謝謝回複。本來不想回答了,但覺得您有點太“得理不繞人”了:))
以前自我介紹過,我從16歲到25歲當過9年鉗工。大概不算是機械"盲“了。也很想知道您從那年開始做,做了多久(相信您會講實話):))
我用過的是四十年代蘇製的鑽床,超過20KW.蘇製機械的特點就是”傻大笨粗“,他們用的電機可以肯定,是超過你所說的國產的功率的。我們當時製作直流電焊機,用交流電機帶動,動力是26KW.我們經常拿這來對比各類機床的動力。所以,印象是很深的。
您說”怕鑽眼“隻是指鑽深孔”,我也不能同意。簡單的例子:在軸上鑽眼,徑向中心的找正,就是很難做的活。另外,因為磨鑽頭是很技術的活,把幾個刃都磨出來,並且百份之百的對稱中心,大概就是四五級工,也不敢說有次次的把握。而鑽頭不好,就別想鑽出理想的孔來。不知你是否知道畫線工?他們多是由老鉗工師傅轉行做。每個要鑽的孔,都要畫出比孔稍大的外圍線,就是為了在開鑽時找不準中心,或鑽頭偏,使孔偏離中心有個對比的基礎。所以說,鑽眼是個很精細的事。這些大概都是”怕鑽眼“的含義吧。
幾句順口溜,說出各行的難度,誰能說就”隻“有這個,而沒有別的意思呢?有點太武斷了吧?正是因為如此,我認為這句話也有對鑽眼時的安全擔憂,有何不可?你可以不這麽看,大家各持己見也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何必高高在上地教訓別人,要給人家掃盲呢?:)
歡迎您來討論,都是為了宣傳安全工作。更希望拜讀到您充滿知識和經驗的”掃盲“文章。請給我鏈接,我一定前去就教和支持!
給你掃掃盲,立鑽最大是35毫米,電機大約是5KW, 再大的是搖臂鑽,從Z535開始,有100毫米的(我們廠有),可能還有更大的。Z350 是最大鑽孔50毫米,電機應該是13KW。
您在機械廠幹過幾年?見過20千瓦電機的立式鑽床嗎?
謝謝同行師哥:)
一是領導層麵對安全並不十分認真,任務壓力大時更顧不上安全;
二是我們年輕,有些混,不吝生死;到發生後,再後悔就遺恨無窮了。
我自己出過不少的人身事故,但好在都是小傷小碰,無大傷,感謝上蒼了。
問聲好!
謝謝留言!我寫過砂輪斷裂後打傷我工友的事,那也非常危險。
是,大班說得對。其實車床也很危險,下次說個車床出事的故事,還是個女孩子呢。
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