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坦城位於柏林西南二十多公裏的哈維爾河岸,風景秀麗,古跡繁多。從普魯士王朝在柏林建立,這裏一直就是各個時期的陪都,夏宮;一直到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918年。在這些古老宮殿的外圍,有一所令波斯坦聞名於現代世界的建築,叫塞琪琳宮。二戰結束前,美英蘇三國最高首腦會議,就在塞琪琳宮舉行的。
說它是宮殿,不如說它是大農莊。這個建於1914的宮殿,外形上極力模仿英國農莊的風格,古樸莊重,一點也沒在歐洲各地看到的宮殿那種富麗堂皇、珠光寶氣的華貴。最後一位皇帝威廉二世為他的兒子兒媳造了皇室的最後一個宮殿,就用了兒媳的名字:塞琪琳(Cecilie)。
柏林被攻克後,希特勒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為討論戰後德國的地位和與周邊國家的關係,也為了顯示戰勝國的榮耀,美英蘇三國決定在柏林舉行首腦會議。我覺得這麽做有點當年威廉一世在戰勝法國後,要在凡爾賽宮加冕德國皇帝的味道。但戰爭的破壞,竟使三大國在柏林找不到能開會的地方,隻好把會議安排到水秀林青的塞琪琳宮。波斯坦會議前期,由三巨頭參加,針對戰後德國和歐洲,形成了波斯坦協議;後期,就敦促日本投降和戰後對日本發動戰爭的處置,發表了波斯坦公告。我們中國人都熟悉這個公告:因為盡管中國最高首腦沒參加,公告上還是簽署了蔣介石的名字,讓中國搭上了四大戰勝國的方便車。
波斯坦協議重要的結果就是將德國和柏林劃分為四個占領區:美英蘇法各占一塊,而不是重建一個統一的德國。而正是這個分而治之,導致了以後幾十年東西德國、東西柏林的出現,使德國成為了冷戰的最前沿,也使波斯坦和勃蘭登堡門具有了新的曆史意義。
說到曆史意義,這個會議顯示了二戰對世界格局的影響,顯示了大國勢力範圍的劃分。美國無疑是新世界的霸主,世界上沒有任何力量能動搖它的強權。蘇聯作為新生力量,通過勝利,迅速建立和發展了自己的集團,成為唯一一個敢和美國對抗的力量。大英帝國像昔日黃花,無可奈何地向超強和新秀,交出了統治世界的權杖。坐在波斯坦會議的圓桌前,三巨頭更關心的,是自己和對手的曆史地位的演變。
說到曆史意義,二十世紀最後幾十年中,最引人矚目就是二戰後蘇聯集團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的巨大變遷。這個近五十年的過程,在人類曆史上,雖然隻是短短一瞬;卻留下了許多令人難以忘懷的回顧。我們這次遊曆的三個國家,都為推動這段曆史演變,添加進了自己國家和自己人民的貢獻。柏林工人在1953,布達佩斯學生在1956,布拉格市民在1968,我們有幸見到了這些曆史的腳印。他們雖然被暴政和坦克鎮壓了;但鎮壓者的結局更壞:最終被埋葬在柏林牆坍塌的瓦礫中。
曆史選擇了出路。我們在旅遊中看到了曆史,看到了繼往開來。
塞琪琳宮正門。這個別墅式的王宮,內有170多間屋子。戰爭沒能破壞這個建築,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是1917年完工時的原貌。
因為柏林是蘇聯紅軍解放的,所以波斯坦當時是在蘇軍控製下。開會時,斯大林以主人身份接待遠方而來的美國總統杜魯門和英國首相丘吉爾。這個大花壇中的象征著蘇聯紅軍的紅五角星,就是斯大林讓人做的。幾十年來,一直保持著當年的形狀。
展覽中的三巨頭照片。雅爾塔會議後,羅斯福總統去世了,所以這次的三巨頭換了人,是新總統杜魯門。旅遊是學習,參觀更是學習,有些似是而非不太明確的事情,就是在這種隨機的學習中,重新認識的。我過去,知道羅斯福死於1945年,但一直迷糊地認為,他參加了波斯坦會議,因為是他這樣一句名言:
“I think that if I give him(指斯大林) everything I possibly can and ask for nothing from him in return, noblesse oblige, he won\'t try to annex anything and will work with me for a world of democracy and peace. ”
羅斯福有時也天真,也暈。
這是會議大廳的安排。大圓桌上三國的國旗,對著代表該國的首腦。雖然是圓桌會議,雖然蘇聯像是東道主,但美國總統顯然坐在了中心的位置,體現了美國在二戰中的主導地位。美國人民和政府對二戰的巨大貢獻,成就了戰後美國成為世界霸主的地位。
會議大廳對麵的樓梯。是樓中不多的幾處能顯示華貴的裝璜。
威廉王儲的的學習室。除了有關會議的部分,王宮的其餘部分基本保留著當年王儲夫婦生活時的式樣。這個王儲看來還不算很奢侈。
塞琪琳宮地處自然風景之中,被森林和湖泊環抱著。所以我說,她不像王宮,更像農莊。
這個王宮花園,也顯得簡單,古樸,隨意。
再看一遍勃蘭登堡門。用這張圖結束對德國的介紹,結束我的遊記。這一次,我們全家再次相聚,在旅遊中度過了十一天美好的日子:途經四個國家,遊曆五個城市。希望,不遠的將來,我們有機會再出遊、再團聚;我也能再塗鴉遊記,回饋大家。
再一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