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是戰爭的故事。戰爭中,少不了計謀;所以,一百二十回的三國,幾乎篇篇都有計謀,人人都能獻計。而且,每個獻計的人,都對自己的計謀期待極高,經常可看到這樣的自我推銷:若用此計,某某可一鼓而擒;或:此計大妙,天下可一鼓而獲也!其實,真的好計不多,除諸葛亮是“計無不勝”外;其餘的,誤事不少。很有代表性的蠢計,當屬周瑜的孫權招親,結果是“偷雞不成,反失把米。
赤壁後,劉備得了荊州。基於對劉備軍事力量的恐懼,周瑜不敢冒然開啟對劉備的戰爭。但荊州是要奪過來的,不然江東總是處於威脅之中。正值劉備新寡,死了甘夫人;對周瑜,這可是個天賜良機。要孫權提議孫劉聯姻,把自己的妹妹嫁給劉備;卻不是真的嫁娶,孫小妹隻是一個誘餌。看周瑜怎樣說:
“劉備喪妻,必將續娶。主公有一妹,極其剛勇,侍婢數百,居常帶刀,房中軍器擺列遍滿,雖男子不及。我今上書主公,教人去荊州為媒,說劉備來入贅。賺到南徐,妻子不能勾得,幽囚在獄中,卻使人去討荊州換劉備。”
我一向敬重周瑜,盡管三國說他心胸狹小,盡管三國把赤壁大戰的成功,多數贈給了諸葛亮;但敢和曹操八十三萬大軍叫板,堅決抗敵圖強的“英發雄姿”,確實是非公瑾莫屬。加之有聲有色的各類籌劃和計謀:巧用蔣幹,苦打黃蓋;定計火攻,水路並舉,構成一個個膾炙人口的經典。對他的描寫,與諸葛亮相映生輝,是三國演義最出色的章節。可就在功成名就之時,卻寫出這一大段英雄氣短的故事。
讓我們暫時推開小說,從曆史的角度,看看這個孫劉聯姻。赤壁之後,基本確立了三國分立的大局麵。曹操占地最大,軍力最強,又控製著漢朝廷,“轄天子以令諸侯”。赤壁大戰他雖然敗了,但並未傷到根本。有機會,還會卷土重來。孫劉在天下大亂時占據了分治之地,但無論在地域大小上,軍事強弱上,政權合法上,都遠遜於曹操。孫劉的結合,是曆史的必然,不如此,非但不能打敗強大的曹操,就連自己偏於一隅的生存,都無法保障。從三國後期孫劉聯盟破裂後,被魏晉各個擊破的結局,就知道這個聯合陣線有多麽的重要了。
政治上的聯盟,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完成,聯姻就是其中的一種。國家間,不僅古代的中國,就連西方,也不斷以通婚來擴大自己友邦的範圍。在同一國度,政治家間的聯姻,同樣是建立聯合陣線,擴大自己影響力的重要手段。孫劉的聯姻,既有國家間的通婚的特點,又有政治家間籠絡感情相互利用的意義。在當時,是有利於雙方生存和發展的決策。對孫權,戰略聯盟不僅使他不再擔心荊州對江東的直接威脅(盡管他還是日夜不忘奪回荊州),而且可利用劉備的兵力在荊州為自己防備曹操。對劉備,不僅有了自己的地盤、站腳之地,而且可以放心西征,去占領四川而無後顧之憂。所以,這個聯姻,應是三國時期的一個很成功的政治運作。
可曆史到了小說家手中,政治就變成了故事。本來隻有孫劉能決定這個婚姻的曆史,演變成周瑜的陰謀,諸葛的機智,國太的決斷,孫權的無能的動人小說。
前麵,我引用了周瑜的陰謀:他要以招親為名,騙劉備東來。然後囚於獄中,用來和諸葛亮交換荊州。計謀夠狠的,劉備別夢想天上掉下一個孫妹妹,周瑜叫他不但吃不到天鵝肉,還得摔得很難看。就算諸葛亮服了軟,還了荊州,真能讓劉備回去?“等他交割了荊州城池,我別有主意”,周瑜如是說。這個”主意“是什麽,書上沒交代。根據前後的故事和周瑜的性格,我猜,八成是撕票。或轉送曹操,借刀殺人。
再看諸葛的機智。說實在的,周瑜的計謀,是個人都能看明白,連弱智的劉備,都明白這裏有套。他說,“周瑜定計欲害劉備,豈可以身輕入危險之地?”,不能為這八竿子打不著的婚事,把小命都丟了不是?這時,就顯出了諸葛亮的機智。<孔明大笑曰:“周瑜雖能用計,豈能出諸葛亮之料乎!略用小謀,使周瑜半籌不展;吳侯之妹,又屬主公;荊州萬無一失。”>換句話說,讓你又娶媳婦又過年。諸葛亮真不愧是神機妙算,自己本人去都不用去,隻寫三條妙計交付趙雲,教他何時打開,就會化險為夷。以後劉備在東吳的日子,困境的排解,靠得都是諸葛的三個錦囊。讀三國,想不佩服諸葛亮都不行,整個是神。
自古說,婚姻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周瑜的大錯就在於連這個民俗都不懂。孫權嫁妹,不管是不是陰謀,都得讓孫權的母親、老國太知道和批準,因為這涉及到了大公主的貞節。國太聽了孫權解釋周瑜計謀,大怒罵周瑜,“汝做六郡八十一州大都督,直恁無條計策去取荊州,卻將我女兒為名,使美人計!殺了劉備,我女便是望門寡,明日再怎的說親?須誤了我女兒一世!你們好做作!”俗話說,說話別帶“們”字。國太說“你們”,實際是連孫權一塊罵了。
國太做出決定,“我不曾認得劉皇叔。明日約在甘露寺相見:如不中我意,任從你們行事;若中我的意,我自把女兒嫁他!”周瑜的妙計,劉備的生死。到這個關口,全取決於國太的決斷了。書接著還說孫權又埋伏了三百刀斧手,“若國太不喜時,一聲號舉,兩邊齊出,將劉備拿下”。我看真是瞎忙,誤事!別說劉備“有龍鳳之姿,天日之表;更兼仁德布於天下”之勢;就說吳國太生怕愛女成為“望門寡”的迫切心境,還能說個“不”字?
最後是孫權的無能。從周瑜出計,到劉備完婚回歸,孫權一直是被動於周瑜、國太之間。先是向國太解釋,“此是周瑜之計。因要取荊州,故將此為名,賺劉備來拘囚在此,要他把荊州來換;若其不從,先斬劉備。此是計策,非實意也”,挨罵後不敢再堅持。後是寫信給周瑜,“我母親力主,已將吾妹嫁劉備。不想弄假成真。此事還複如何?”,推諉責任,全無方寸。哪有一點“坐斷東南戰未休”的英武氣概?想起一句治世明言,“君不密失國,臣不密失身”。在劉備許婚招親的權謀裏,孫權周瑜君臣所作所為,真可謂失國失身;但我更重責孫權。在我看來,當諸葛亮讓軍士高叫“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羞辱周瑜時,真正感到被羞辱的,不光是周瑜,更應該是孫權。
更多“閑言碎語說三國”在“紅癡史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