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癡史迷

挖紅樓,侃文史,走天下
個人資料
史迷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上山下鄉熱浪中的哥哥姐姐

(2008-11-19 00:46:58) 下一個
上山下鄉熱浪中的哥哥姐姐 史迷

這原本是我<文革紀事>中要寫的一篇,久未動筆。借龍頭老哥搞活動的機會,草成。

1968年冬開始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我的姐姐和兩個哥哥都親身經曆,分別去了山西雁北插隊和甘肅山丹的軍馬農場。

說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開始於1968年,也對,也不對。不對的是,早在五十年代,就開始了知識青年奔赴大西北和東北,參加生產建設兵團的活動,到六十年代,更是如火如荼。我記得文革前就看過新疆建設兵團的紀錄片,其中的歌“迎著晨風,迎著朝陽,我們邁步走向邊疆。偉大的祖國天高地廣,中華兒女誌在四方。。。”所以,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並不開始於1968年。但也有說它對的原因,那是席卷全國,包括了全體高中生,初中生在內的全民運動,規模之大,空前絕後,絕無僅有。更重要的,是偉大領袖在上山下鄉還在醞釀試行階段,就發出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號召,於是這個運動就成為他老人家親自領導的又一偉大的革命實踐。

毛主席的偉大號召是在12月22日發表的。在這條語錄發表之前,北京的學生中流傳著這樣的故事。(現在能記住這個人和這件事的人並不很多,嘿嘿)。

有個家在北京長辛店的女學生叫蔡立堅(原名大概不叫這個),在步行串連時,到過山西的一個小村莊,叫杜家山。城裏長大的孩子,不敢相信自己親眼看到的中國農村還是這麽窮,和報紙上講得相差有如天壤之別,就立下決心,要再回到這個村莊,和貧下中農一起奮鬥,改變杜家山一窮二白的麵目。(大概就在這時改了名字叫“立堅”。她把這個想法告訴了杜家山的老鄉,人們不客氣地說她“騙人”, 沒人會相信北京的學生會到這個窮鄉僻壤來受罪,說說罷了。

我聽過蔡立堅講用報告的錄音,(又是一個老詞,一說那時的事,老詞就止不住地往外冒,嘿嘿。講用的全稱是“宣講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的體會和經驗”,和現在教會查經的形式差不多),以上的信息都來自她的報告。但也記得一段大哥講給我聽的,不在她報告中的故事。說蔡立堅當下就讓人給自己剃了禿瓢,並發下狠話:杜家山不變成花果山,我蔡立堅就不長頭發!大哥是去過蔡立堅報告現場的,他講蔡立堅講到這時,拿掉頭上的帽子,真是一個大光頭!我不知他是唬弄我,還是真的;但蔡立堅是真的下到山西北部的那個小鄉村去了。

等蔡立堅的事跡傳回北京,正好是中共要解決66,67,68初、高中六屆260萬畢業生的關鍵時刻,她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上山下鄉的新典型。說是新典型,是因為在文革前的六十年代,也有一位上山下鄉的典型,叫邢燕子,不知還有誰記得?文革前宣傳得很火,當上了官;文革時算成是黑線(又是個老詞)人物,被整還來不及,當然就不宣傳她了。北京在68年的秋天就開始討論布置上山下鄉的工作,從66屆開始。我姐姐是北京尖子女中66屆的學生,那些天和她的女同學間,討論最多的是去哪插隊的問題。

當時的選擇是,插隊去山西(分晉南和雁北)和內蒙,或軍墾兵團去東北虎林。去東北軍墾還要家庭出身好和表現好的學生(不象後來的69屆,全鍋端去了東北和雲南建設兵團),姐姐自知沒條件,想得更多的是插隊。她最後報名去了雁北,離大同很近,就圖了個回北京方便。

姐姐插隊被批準是在毛主席偉大指示發表之前,動身是在指示之後的第三天。我和兩個哥哥去火車站送姐姐,不讓媽媽去,怕她受不了,哭。爸爸還被關押在單位裏,不許回家,也不許姐姐媽媽去看望,所以那時我們幾個孩子顯得格外懂事。其實,在姐姐走後,媽媽表現得很堅強;倒是我自己,夜裏睡覺時,想姐姐偷偷哭過幾回;白天卻裝著和無事人一樣。那一年的印象實在是太深了。

姐姐走後不到兩個月,就輪到高中68屆的大哥和初中68屆的二哥的分配安置。68屆有些北京工礦的指標,但都是分給那些家庭出身好,表現積極的學生。爸爸還關在 牛棚這一事實,就使得哥倆打消了非分之想。小哥態度比較鮮明,和同學一起寫了積極響應上山下鄉偉大號召,去陝北老根據地插隊的決心書,並報了名。大哥想得多些,爸爸回不了家,我還是個孩子,一下走三個,怕媽媽吃不消。而且,爸爸的工資已經停發好久了,全家靠媽媽菲薄的一點薪水度日,他想去個能掙錢的地方,為家裏做點貢獻。就在這時,發生了全家都意想不到的事情。

父親的工作單位是軍隊科研機構,歸屬軍委某個大部。部裏對黑五類的子女,要集中送到邊遠的軍馬場,實際就是把這些子女看管起來,統一流放,打出的旗號也是上山下鄉。他們派人到兩個哥哥的學校,說哥哥的分配不由學校決定,讓把檔案轉給他們。又派人到我家和媽媽說,去馬場比插隊好,農場待遇,有工資收入;其實是軟中透硬,不去也得去。在哪?山丹,祁連山下,那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地方。大哥看中了有工資待遇,比插隊好百倍,要去;二哥因和同學約定了同去陝北,不肯食言,不想去,哥倆整天爭辯。媽媽說,去那麽遠的地方,要去就一起去,一個人走,她對誰都不放心。其實爭辯根本沒意義,他們根本就沒有挑選的權利。

2月26日,北京的一場大風雪之後,依然沒讓媽媽去車站送行,我和哥哥的朋友送他們到車站。這次,我再也裝不出沒事人的樣子,哭了,哭得很慘。從12月底到2月底,兩個月的時間,這個家就分裂了,分成了好幾塊。再回家,家裏隻剩下我和媽媽。等全家人再團聚在一起時,已經是十年以後____1978年兩個哥哥考上大學回京。其中,二哥在山丹那個軍馬場待的時間最長,整整八年!

四十年時光飛逝,往事依舊曆曆在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wumiao 回複 悄悄話 史兄經曆如此之多,也是生命的積澱。
那麽說文革期間家庭出身不好的是不能留城或者接父母班的了?怎麽看《山楂樹之戀》那個小說父親被關押家庭出身不好的女初中生還能接她母親的班當老師呢?
我出生比你稍晚一點。
史迷 回複 悄悄話 謝謝老三屆。

我知道66屆先分配招工和兵團,後插隊,我姐姐的好友就是在她之前先後去工廠和
虎林的。這篇主要講插隊,所以沒有多涉及其它的分配。

您的大作拜讀過了。到底是親身經曆過的人,比我寫得有血有肉體多了,受益非淺。


您還是為紅學家,以後還得多向您請教,學習。
老三屆 回複 悄悄話 史迷,你好!
關於上山下鄉,最早可追溯至55年。有北京青年組織誌願墾荒隊去黑龍江。
然後是60年代初的候雋和邢燕子她們。他們被稱為“支邊青年”。北京的到黑龍江,上海的去新疆。簡稱“支青”。
再就是68年的老三屆。但安排上山下鄉其實在年初就開始了。我們是68年年中就一車皮一車皮的往黑龍江送了。68年的叫“知青”。
老人家的號召是年底發表,那時我們已經在北大荒半年了。半夜起來敲鑼打鼓慶祝。
我和你姐姐一屆,也是北京“尖子學校”的。歡迎去看我的《北大荒紀實》。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