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耶路撒冷後,我們去了這次旅行的最後一站,以色列最大的城市,特拉維夫。
特拉維夫位於以色列的西部,瀕臨地中海。在1967年以色列強占耶路撒冷之前,曾是以色列的首都。盡管以色列把它的政治中心遷到耶路撒冷,特拉維夫依舊是以色列現代文化的中心和經濟金融中心,也是對外的主要窗口。
漫步在特拉維夫街頭,感受不到耶路撒冷那種沉重的曆史氣息。和耶路撒冷不同,這裏看不到滿街的猶太教士;看不到荷槍實彈的士兵;就連女人服裝的顏色,都不象耶路撒冷那樣,以黑色為流行顏色;而是多彩多姿。為買一件具有傳統色彩的紀念品,我們找尋了許多商店,一無所獲。最後,一位身著亮麗的年輕姑娘,不無戲謔地對我們說,“應該去耶路撒冷找找看”。
和許多現代化的大都市一樣,特拉維夫的市中心和海濱大道上,聳立著眾多的高層建築。繁忙的市內交通也與各國的大城市別無二致,任何一個角落都會感受到鬧市的熙熙攘攘。如果特拉維夫的魅力僅是如此,大概也不會吸引我們太久。而真正吸引我們駐步,使我們流連忘返長達數小時之久的是它美麗的海濱,地中海的海灘。
特拉維夫的海灘和大飯店
在城市的西側,從北到南,沿著海岸,是長達數公裏的沙灘。不象許多名勝度假海灘,沙土是從其它地方運來後,人工鋪墊的。這裏的沙子是在地中海海流和潮汐作用下,來自於北非的大沙漠。經過海水的細化和清洗後,淡黃色沙子,細密的就象是土壤。赤腳走在沙灘上,腳下鬆軟輕柔的感覺,使我們不忍停步。於是,沿著海灘,一路走了下去。
一個個海濱浴場,一個個精巧的小花園,一個個昂貴的海鮮飯店,沿海灘展開。因為旅遊的旺季已過,隻有很少的遊客,在海邊徜徉。淡藍色的海水,翻卷著層層的白浪,於窮盡處與藍天相連。不遠的海麵上,幾個衝浪的勇士,身輕似燕,自如地穿梭在白浪藍天中。腳下,透過清澈的海水,淡黃色沙層裏,紅白相間的小貝殼,到處可見。潮水退下後,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從14層樓上看地中海和海灘
每次到海邊,我都會十分興奮。也從大海的波濤中,領會著曆史的回聲。
我崇拜大海。從1974 年在北戴河第一次看到海後,就和大海結下了不解之緣。大學,就讀在北方最美麗的海濱城市,學的是海上專業。畢業後,於回北京,坐辦公室的機會不顧,當了能雲遊四海的船郎。兩年的時間裏,走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穿南海,紅海,日本海,地中海;過歐亞美非四大洲。洋插隊後,也從未離開過大海:最欣賞溫哥華寧靜的海灣,最喜愛金門公園外洶湧的海滔。
喜愛大海,對海的遐想就多。人類的文明,雖不曾產生於海洋,卻依靠著海洋,傳播到世界的每塊土地。世界上的大陸分為了好幾塊,但海洋隻有一個,一個整體。一個民族,當她麵向大海,敞開心扉時,她就充滿生機,充滿活力。當她不顧自己擁有大海寶藏而下令封海時,就把自己引入了絕路。人類社會憑籍著海洋,交流溶解著不同的文明,傳播著不同的信仰。人類自身,就是在這種傳播交流中,得以成長壯大。再聯想到有著三千多年曆史的環地中海文明,從兩河的穀地,到雅典的城邦;從埃及的人麵獅身,到耶路撒冷的古城,閉關自守的古老文化,又有哪一個不是經由海洋的傳播而昭明世界的呢。
站在這浩瀚地中海的沿岸,望著緩緩西垂的斜陽,思忖著幾天的所見所聞。幾天前來的時候,未曾想過地中海與周邊文明發生的契機;但此時此地,我仿佛突然通曉了,離開了地中海,這些人類最古老的文明,是無法遠播到全世界的。身後那代表著古老文明和宗教的耶路撒冷,正如眼前的夕陽,依舊放射耀眼的光輝,化入在廣垠的大海之中。而海洋,通過它的風,它的浪,它的船舶,它的征人,把曆史和現實化解融合,把宗教和希望撒向人間,把文明的光輝帶到海角天涯。我想,這大概就是大海存在的意義吧。
眼前的斜暉,即將消逝在暗紅色的海滔裏。我急忙拿出了相機,照下了此行的最後一張相片。突然萌發出了靈感,用“地中海的夕陽”來描繪在耶路撒冷看到的一切,不是很貼切的嗎?
地中海的夕陽
----完----
記得自己第一次踏上大西洋城這一側的海濱時是晚上,見無邊無際的萬頃波濤在蒼茫夜色的籠罩之下顯得如此神秘,竟使我為造物主的無所不能而驚懼不已!!
這次在船上的第一夜當我打開陽台門,嘩然拍舷的波浪聲又一次撲麵而來!更黑的夜,多麽驚人的海的能量,我又一次感到了恐懼!!
不由得想到:有沒有人願試一下,就在這樣漆黑的夜裏向飛鳥一樣投入深深的大海。。。落水前的幾秒鍾會是什麽樣的感覺???很好奇地想著,卻緊緊地抓住陽台欄杆不敢放手。
我並不是無條件地愛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