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癡史迷

挖紅樓,侃文史,走天下
個人資料
史迷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去耶路撒冷!(五) “敵占區”----聖地伯利恒

(2006-12-14 12:02:20) 下一個

我們一家出外旅遊時,很少坐出租車,多是搭乘公共交通。這次作為一個例外,首先是對人肉炸彈的恐懼;另一原因是在耶路撒冷和伯利恒之間,由於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戰爭,公交車是極不方便的。我開始並不了解,是在和出租車司機討價時,才認識到,要去伯利恒,最好還是請他幫忙。50美元,去趟橄欖山,再去伯利恒,感覺還算可以。但嘴上還是說他宰了我;他也不含糊,說今天是做了賠本生意,誰叫他是基督徒呢。

他的名字叫查理,很健談,邊開車,邊導遊,也講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的關係。他說他是基督徒,是阿拉伯人,所以很中立。因為伯利恒地處巴勒斯坦人控製的西岸地帶,盡管和耶路撒冷相隔不到20公裏,猶太人是不去的。而以色列政府沿著以巴的邊界修建了大牆,巴勒斯坦人也很難出來。他對建大牆很不滿,說是西岸地區實際成了大監獄。我問,沒有大牆他們就可以隨便出來了?就不是監獄了?他看了我一眼,說,看來你也知道一點中東的事。

當汽車穿過一條很長的隧洞時,他說因為建大牆,以色列關閉了從耶路撒冷直接到伯利恒的公路,開辟了一條新路,繞到伯利恒的後麵。這條隧洞就是新路的一部分,是以色列國土上最長的隧洞。他說出了洞,就能看到大牆了。出洞後,真的看到了離公路不遠,沿山建起得水泥牆,牆裏就是所謂的西岸,巴勒斯坦人的家園。仔細想想,為了自己民族的安全,就把另一弱小的民族,用大牆圈起來,是不是過分了些?又讓我想起冷戰時期建的柏林牆,那些曾經極力譴責柏林牆的輿論界,是不是也譴責過我眼前的這道牆?柏林牆作為冷戰結束的象征被推倒了,什麽時候,作為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和平的象征,也把這座牆拆除呢。

經過了兩個檢查哨後,就進入了伯利恒。有趣的是,去伯利恒的車是不須檢查的;而開回耶路撒冷的方向上,以色列士兵認真盤問著每一輛車和車上的乘客。我們在回程時,也受到盤查。當時好緊張,因為我們把護照留在飯店,無法證實遊客身份。好在我們的臉說明了我們是誰,士兵沒多為難,放行了。查理說,每一個巴勒斯坦人,都需要申請許可後,才可以離開西岸進入以色列。第二天,在從死海回耶路撒冷的汽車上,證實了查理的話不虛:一對巴勒斯坦夫婦登上BUS後,司機不僅檢查了他們的車票,也檢查了他們的通行許可;而車上的其它乘客,都隻是掏錢買票或出示車票而已!難怪查理說,在這裏遊玩很好,但生活在這裏,並不幸福。


伯利恒的廣場和街道

還是說說在伯利恒的見聞吧。

伯利恒是個不大的山城。城中的建築格式與耶路撒冷相似,就是顯得老舊些。街上閑散著很多明顯是無可事事的男人,讓我馬上聯想起在電視畫麵上向以色列軍人扔石塊的示威者,但願他們別砸我。車在山道上拐了幾次,就到了一條主街。在一個賣旅遊紀念品商店前麵,查理停了車,說將由這個商店的人開車送我們去耶穌誕生的教堂。我不明白,為什麽他不可以直接送我們到目的地,而要先停在這兒,不會隻是“強製”我們買些紀念品吧。上了另一輛車,新司機,就我和太座兩個遊客,又有點緊張了。太座害怕,我給自己壯膽,說,“怕什麽,我們是朝拜聖地,有聖靈保護呢”,太座嘟囔道,“聖靈保護你?你又不是基督徒!”

到了教堂,新司機把我們交給了一個正在等待著我們的神職,說是他要為我們導遊。這大概是換人來的目的,大家都可以分享些旅遊資源。也好,聽他講講,也可了解得多些。太座高興了,說這次我們成了貴賓遊。我下意識地摸了摸錢包,但願還夠。

這是在當年耶穌基督降生的馬槽舊址上,建造的教堂,被稱為聖生大教堂 (Basilica of the Nativity),還是那個羅馬皇帝康斯坦丁下令建造的。以後的幾百年又拆拆建建,現在的主結構,還是公元7世紀的樣子。教堂的進口極古怪,高隻比一米多一點,寬不過兩尺,隻容一個人低頭彎腰進去。當初是為了保護教堂,人為地用石頭堵成這個樣子。後來,幹脆不拆了,保持了三百多年,並給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 Gate of humility。 還沒見到聖跡,就逼著你先矮了一頭,要不怎麽能叫謙卑呢。


空無一人的聖生教堂。可見1500年前的壁畫和地麵。

教堂大廳顯得極為破舊,大石柱子風化得斑斑駁駁。地麵上開著一個大洞,洞裏是四世紀時的原始地麵。牆上有幾大塊發了黑的牆皮,據說是當年的馬賽克裝飾壁畫。在大堂的盡頭,主祭台的側麵,沿著幾節向下的石階,穿過一個矮小的大理石拱門,就會進入教堂的核心,當年馬槽的遺址,主耶穌基督降生之地。現在人們稱為Chapel of the Nativity。


下去就是耶穌誕生的地方。

可能是過了旅遊的高峰季節,也可能是出於對伯利恒安全的擔憂,在伯利恒的遊客極少。整個大教堂內,就我們和兩位來自澳大利亞的遊客。空曠暗淡的教堂,本來就有點陰森森的感覺;現在要下到地下室去看聖跡,還真得有點勇氣呢。那個澳大利亞的女遊客,說自己腿腳不舒服,就留在了上麵。她可是剛剛走了幾十個台階,從路麵上到教堂的呀!再下這不到十個台階,就不行?現在想想我們的老聖人說的“敬鬼神而遠之”,可能還真有些道理。道理歸道理,來就為了看,是硬道理。不管太座害不害怕,拽著她就走了下去。

地下室的中央,是一大壁龕。壁龕的地麵上,有一個銀質的十四角星。星的中央,就是耶穌基督誕生的精確地點。十四這個數,對耶穌意義很多。首先,象征著耶穌的血親關係。聖經福音書記載,從亞伯拉罕到大衛王是十四代,從大衛王到囚禁巴比倫,是十四代;再從巴比倫時代到耶穌又是十四代。再有一個說法,是耶穌誕生時,以耶路撒冷為中心,有十四個邦國。最後,聯想到耶穌背負十字架走過一生最後的十四個 Stations,還真得承認十四是個不尋常的數字。總之,這十四角,時間上代表了從古至今(聖誕);空間上代表了普天之下;個人經曆上代表了他最光輝的時刻。導遊對我強調十四角星意味著耶穌是從王到王,萬王之王(基督就是王的意思)。我理解他的意思,就像我們老的成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十四角銀星的中心,就是耶穌的誕生地

壁龕的對麵,是一個簡陋的石洞,裏麵是嬰兒耶穌用過小搖籃的祭壇和在耶穌出世時趕來敬拜的三位先知的祭壇。我站在這陰暗冷清、由幾塊大石頭砌起的石洞前,不敢相信這幾件毫無生命力的物件,竟有無比的魔力。誰能想到,這個破舊的石洞,兩千年來,給世界上千百萬的基督徒,帶來了生命,信仰和希望。也同樣是這個石洞和石洞產生的理念,又使數不清的異教徒死於了偏見,瘋狂和戰爭。怎麽樣去正確地理解這個宗教呢?洞裏懸掛的每一幅畫像上,聖子,聖母頭上都有金色的光圈,我問自己的問題是,這個光圈真的存在嗎?


嬰兒耶穌曾住在這個破舊的石洞裏。

從教堂出來,在明媚的陽光下,深深出了口氣。教堂位置很高,可以放眼近處遠處的風景。和神職導遊閑聊著天氣,讚歎著周圍美好的風光;同時,向他手中塞入了頗為豐厚的小費。我出手很少有這麽大方,這次為什麽?為布道一生的耶穌所感動,不會。為導遊的辛苦所酬謝,多了點。那為什麽呢?在耶穌的小搖籃旁,我突然想到了我的母親。她是虔誠的基督徒,她可能不會有機會來這裏朝聖;而我的眼光短淺,領會不到基督的深邃,在此地感受到的,隻是苦難的母親和兒子。我想,要是能為母親和她信仰,表點心意,她一定會很高興的。

在橄欖山客西馬尼的時候,查理告訴我們,建造在這裏的教堂,“The church of all nations”是基督最後一次為信徒,為人類禱告上帝的地方;也是叛徒猶大出賣他後帶兵捕捉他的地方。在教堂的外麵,有一片橄欖園,其中的幾棵,壽命已經超過千年,也有附會說是耶穌在世時的樹。這些古樹,目睹了曆史的變遷,文化的承傳。想想看,基督教從當年耶穌和他十二個門徒四處奔命,慘遭屠戮,到今日擁有近十億信徒的世界第一大教,2000年的人類曆史,是和基督教的發展密切相關的!

從橄欖山上,放眼西望,可見猶太人始建的氣勢宏大的耶路撒冷老城,可見老城上穆斯林美麗的金頂,可見老城中耶穌聖墓莊嚴的穹廬。三個宗教在這塊聖地上你死我活了千百年,“上疆場,彼此彎弓月”。誰對誰錯,難有公論。若問我的看法,極為簡單:作為宗教,我看到的是狹隘和偏執;作為文化,我看到了博大和寬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虔謙 回複 悄悄話 才發現您對紅樓夢如癡如醉. 不由得想起小時候看到的父母的書架上堆滿紅學的書刊, 還有就是父親總和我引的一句話:"世事留心皆學問,人情練達皆文章".
您的幾則聖城遊記, 我等明年才來轉.
好博客, 加油.
riverside 回複 悄悄話 剛發現在博客書架上我們正好是鄰居,走過來打個招呼。

你想和我合作寫什麽?好象還沒聽說這裏有什麽人合寫什麽東西,真弄一篇嫁接文章出來可能會很有意思。還可以用個別的名字發,讓人猜是哪兩個人寫的。
若即若離 回複 悄悄話 在我的apartment,每個門上都與門牌號.有個朋友住在514.從住那天開始心裏就範嘀咕,和學校交涉了好多次,都無功而返.讀了這篇文章,聯想到那也許是學校眾多基督徒夢寐以求的房間呢.我會推薦她讀這篇文章,讓她感覺她也有神福保佑.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