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癡史迷

挖紅樓,侃文史,走天下
個人資料
史迷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是是非非寇老西兒----談談北宋名相寇準(一)

(2005-09-26 17:33:44) 下一個

() 初露鋒芒和第一次放逐

八十年代初,劉蘭芳的評書<<楊家將>>,風靡了大江南北。對很多人來說,通過聽評書,不僅更深刻地理解了楊家英烈精忠保國的赤膽忠心,也了解到了許多有聲有色的曆史故事。其中就包括寇準。很有意思一個問題是,評書把寇準稱為“寇老西兒”。現代人把山西人戲稱為“老西兒”,對有些著名的山西人,冠以“X老西”,如閻錫山,也叫閻老西兒。所以,評書是把寇準作為山西人了,而且劉蘭芳還總是繪聲繪色地用山西口音模擬寇準說話。看了<<宋史>>的<<列傳第四十>>,才知道這是謬誤。

“寇準,字平仲,華州下圭(右邊加耳刀)人也。”華州,今陝西省華縣;下圭(右邊加耳刀),今陝西渭南。宋時華州為大州,轄渭南。現在陝西行政劃分翻了過來,渭南專區(市)轄華縣。所以,無論誰轄誰,也無論是古是今,寇準都是地地道道的陝西人,而不是老西兒。其實評書演義中的一些人和事,是當不得認真考證的。如“寇準背靴”的故事,是楊六郎能重新回到征遼戰爭,以及以後的楊宗保替父出征和穆桂英掛帥的關鍵,極具戲劇性。但在<<宋史>>中卻是隻字不提,明顯是民間演義化的結果。無論今古,人們顯然樂道於這種以訛傳訛的故事。過去有演義,現在有連續劇,其實都是“戲說”。實在沒有必要依據正史一件一件地“辨偽”。但涉及到一個真實的曆史人物,他的出身籍貫,還是應該屬實認真的。我這篇短文的目的,就是談談寇準的幾個真實故事。

寇準出身於世家。十九歲時,中舉要考進士。當時的皇帝是那個從哥哥手中巧得天下的宋太宗趙光義。趙光義選進士的特點是傾向年長的,所以有人就向寇準建議把年齡往上改一改,以期得中。寇準答曰:“準方進取,可欺邪?”從仕起始,就奠定了誠實的基礎。<<宋史>>多次提及寇準的正直,如“帝久欲相準,患其剛直難獨任”;“準為相,守正嫉惡,小人日思所以傾之”。寇準死後,皇帝宋仁宗“賜諡曰忠湣”,可見寇準的為官之道和為人之本。

寇準以他的才幹,很快地得到了太宗的賞識,但他卻不是一味地去迎合附勢。<<宋史>>道:“嚐奏事殿中,語不合,帝怒起,準輒引帝衣,令帝複坐,事決乃退”。想一想,一個初出茅廬的新人,竟敢在皇帝發怒離開的時候,拉著皇帝的龍袍,讓他重新坐下,一直到問題解決。這可是冒著殺頭的危險啊。就是今天在公司企業裏,我們敢在老板盛怒時據理力爭,直到老板讓步為止嗎?這還根本不牽扯到腦袋搬家的問題。所以,宋太宗深有感觸地把寇準和唐太宗時著名的“諍臣”魏征相比,他說“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征也。”唐以後,為臣的,能被皇帝看作魏征,應該是最高的讚賞了。

寇準正,處事就難免失於直。在廟堂之上,當著皇帝的麵,和同僚爭吵,尤如水火,連皇帝都無法製止。爭對了,皇帝高興,嘉獎升遷;爭錯了,皇帝惱火,撤職遠謫。一次,為天下大旱,太宗召眾相討論。大家都在以“天數”為借口打皇帝的馬虎眼,唯獨寇準講是天人感應,“大旱之證,蓋刑有所不平也”,把天災與官宦的執法犯法和營私舞弊連到一起。太宗細問證據,寇準說,祖吉、王淮兩人都因受賄犯法,祖吉得到的髒款少,卻被殺了;而王淮因為是副宰相王沔的弟弟,獲贓上千萬,隻受了杖刑,卻官複原職,這難道不是不平嗎?太宗責問王沔,王沔不敢再瞞,低頭認罪。寇準因此得到了太宗的褒獎,並升為左諫議大夫、樞密院副使。

這一次,王沔受貶,寇準升遷。但並不是次次如此,證據對自己不利的時候,爭吵隻會帶來負麵作用。一天,寇準和溫仲舒騎馬並行,有個瘋子攔住寇準的馬,向寇準山呼萬歲。寇準的政敵樞密院知院張遜得知後,派人向皇帝密告,說寇準有異心。寇準用溫仲舒為證人,為自己辯護。他和張遜在太宗麵前激烈爭吵,相互揭短,使得太宗龍顏大怒。當下撤了張遜的職,也把寇準貶到青州當知州。

這是寇準在仕途上的第一次失利。當時,他才31歲。太宗深知寇準的才幹和秉性,把他外放的目的,隻是想讓他受些磨煉,學得收斂一點,老道一些。寇準走後,皇帝經常念及他,也為寇準不在身邊而悶悶不樂。想寇準時,就問左右的侍從,“不知寇準在青州過得怎樣?”答曰:“準得善藩,當不苦也”。看來這幫皇帝周圍的宦官們也不喜歡寇準。要不然,為什麽當皇帝再問寇準情況時,他們猜透了太宗想重新起用寇準的心思,落井下石地挑撥道,“您老人家對寇準這麽懷念,終日不忘;可他寇準在青州整日飲酒作樂,什麽時候還想念您呢?”

一年後,當太宗下決心重召寇準回京,並升為副宰相時,寇準還是那個血氣方剛的“諍臣”嗎?會不會第二次被打倒呢?留待下次分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