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佛法的命根——聞思修行

(2010-09-03 05:44:04) 下一個
佛法的命根——聞思修行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講授


  值遇釋教精華之法時,未成隨諸散亂魔引轉,
  恒時精進聞思修諸業,此為佛法命根故當知。

  前三句聯在一起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

  大恩上師說:“在遇到佛教精華之法的此時,心沒有被散亂魔引轉,而恒時精勤地做聽聞、思維、修習的法業。這是佛法命根的緣故,一定要認識到。”

  “值遇釋教精華之法時”:遇到釋迦佛所傳的具有心要的妙法時,實際上是進入了佛陀教法的光明寶山,到處都是具精華的妙寶,這時最重要的就是一心求取法寶。

  “未成隨諸散亂魔引轉,恒時精進聞思修諸業”:就像入了寶山之後不是無意義地散亂,而是通過各種途徑一心精進地取寶,又像有誌氣的學生上了大學後,不去打牌、跳舞、逛超市,在窗明幾淨的圖書館裏潛心研讀。學習佛法同樣是“業精於勤,荒於嬉”。這個業就是聞思修的法業。“散亂”為何叫做魔呢?《四十二章經》說:“製心一處,無事不辦。”就是把心力集中在一點上,就會激發智慧的火花。心被散亂魔支配,不能集中心力,什麽佛法都不能成就,所以散亂是障礙佛法成就的魔王。

  “恒時精進聞思修諸業”:“恒”就是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勤學苦修,朝於斯,暮於斯,日就月將,很多年堅持不懈地努力。世間人忙碌奔波,都是向外追求名利財色。修行人是修自己的心。所做就是聞思修,這是修行人每天應該做的唯一法業。“諸業”,就是諸多的十法行,背、聽、誦、讀都屬於“聞”,目的是熏習,把佛法的文句反反複複地熏習熟練;思維、觀察、研討都是“思”;串習就是“修”。

  命根是在哪一點上比喻呢?比如人體有很多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其中以命根為最主要,有了它,生命才能存在,才有人體氣血髒腑的運行。如果命根斷了,一切生命活動就會立即停止,所以命根是維係生命存在的根本。佛法的命根為聞思修,聞思修一斷,佛法就滅亡,慧命會中斷。一個修行人不作聞思修,那就已經退出了修行人的行列,因為他相續裏沒有了佛法,見不到任何佛法方麵的真實運作,實際上和世間人的相續沒有兩樣。從整個佛教來看,如果佛弟子不重視聞思修,佛法就會在世間越來越衰弱,就逐漸變成末法,變成沒有法的內涵,最後法會滅絕,在世間連三寶的名字都聽不到。所以,摒除散亂,專心致誌地聞思修,這是佛法的命根所在。隻有如此,才能續佛慧命、住持佛法。

  《入行論》中講,即使長夜修行念誦、苦行等等,如果散亂而修,佛說沒有義利。所以一切散亂的善行,果是很微少的。《修信大乘經》中說:“善男子,由此異門,說諸菩薩,隨其所有信解大乘,大乘出生,當知一切皆是由其不散亂心正思法義之所出生。”用這一句來證明上師的這一頌,恰如其分。經裏說得清楚,菩薩所有從信解大乘而出生大乘功德,都是從心不散亂如理思維法義而生起的。所謂不散亂,就是我們的心除了緣聖法之外,不去緣其它世間八法。破壞我們聞思修的魔王就是散亂心。心不隨散亂轉,靜下心來,一心緣聖法的文句和意義以觀慧觀察抉擇,這才能生起一切大乘功德。所以,這就是佛法的命根所在。上師歸攝為一頌告訴我們這個大關要。所以要牢記:“值遇釋教精華之法時,未成隨諸散亂魔引轉,恒時精進聞思修諸業,此為佛法命根故當知。”

  更深層地理解,這一頌的深化就是彌勒菩薩《辨中邊論》中所講的隨法行,那裏麵說:“隨法行二種,謂諸無散亂,無顛倒轉變,諸菩薩應知。”什麽是隨法的正行?一個是止,就是除了所緣的法義之外不向其它處散亂;一個是觀,就是以勝觀無顛倒地觀見諸法的自性,這就是隨法正行。前麵止是後麵觀的所依處,沒有止也不可能有觀。所以,如何讓佛法住世?如何心隨法而修行?就是要把上師這一頌的教誨貫徹到底、奉行到底。

  倘若不具聞思修三慧,無能踐行解脫妙道故,
  勿以僅披僧衣出家相,心生滿足意樂諸心友。

  上師教誨我們說:諸位心友!如果不具有聞思修的智慧,那就如同無眼的盲人一般,無力行走解脫的妙道,因此你們切莫隻以披著僧衣的形象就心裏滿足。

  這裏,前兩句是從反麵顯示三慧和行解脫道的關係。三慧就是由聽聞所生起的智慧,由思維所生起的智慧,由修習所生起的智慧。行解脫道是把以往那個念念造成生死的方式反轉過來,向著出生死的方向,去積聚出生死的因緣。本來外麵也不存在什麽解脫道。道是一個比喻,是說你的心開始按這樣來行,解脫道和六道本是相反的兩個方向,心上一定發生了不同以往的轉變,才可能走解脫道。怎麽能完成轉變呢?那就一定要有聞思修的智慧。沒有聞思智慧,我們不會發現自己以往的想法、做法,都是錯誤、都是輪回。認識不到這個顛倒,那所謂的解脫,連怎麽走、往哪個方向走都不知道,怎麽走得了解脫道?每天不還是在生死道上狂奔嗎?所以,很多事都是換湯不換藥,形式上從這一套換成了那一套,心相續卻還是老樣子,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就是不具備聞思修的智慧。所以,雖然外麵現出家人、修行人、大居士的形象,裏麵卻還是搞世間名利的一套。

  聞思修的智慧是修行解脫道最重要、最根本的因。以聞慧和思慧的眼睛才能看到解脫道的路線。以修慧的眼睛才能現證解脫道。從獲得小乘解脫來看,一個要有出離心,一個要有通達人無我的智慧。但是不作聞思修,“三界周遍是苦性”這一點就認識不到,進一步想從三界苦海出離的心就引發不出來,這樣在意樂上並沒有離開原先一念又一念希求輪回圓滿的心態,還是那個樂著生死的心,一念接一念地流浪生死。所以,隻有對苦諦聞思修,對三界是苦性看得越來越清楚,心越來越厭離,積聚到一定量時,心再也不往輪回的方麵想,這時候百分之百地內心向往解脫,一心朝解脫的方向走,這就是從隨順生死的路上跳脫出來,義無反顧地踏上了解脫道。“人無我”的方麵也是如此,沒有慧眼,決定是入不了的。那個頑固的我執,會讓你念念緣著自我轉,處處以自我為中心,這樣以我執引發而造作,都成了流轉生死的業,怎麽能獲得解脫?

  像這樣,要知道有聞思修三慧才能修出出離心和無我智慧,才能把原先念念生死的道一刀截斷,掉轉頭來進入解脫道。這就是所謂的逆生死流。

  談到大乘一切種智解脫,那就更高,需要發菩提心、受菩薩戒、實際行持六度來超越生死、涅槃二邊的束縛。其中發心、受戒、六度萬行,每一步都離不開聞思修,不然就隻落於形象,修證是決定談不上的。

  由以上的理由,上師說:你們不要隻以一個穿僧衣的外相,就心裏滿足。這是遠遠不足夠的。解脫道要內心擁有聞思修的智慧才能實行。想一想,內心裏什麽聞思修的智慧都沒有,解脫道一步也前進不了。憑這樣能解脫、成佛嗎?能截斷無始生死流轉嗎?能把無量眾生救出生死嗎?所以,聞思修是佛法的命根。凡是佛弟子都要知道這是需要晝夜精進努力的法業。


子欲養而親不待

作者:大方廣文化公益網… 文章來源:大方廣文化公益網:《孔子故事係列》之二十三 點擊數: 492 更新時間:2009-5-21



【白話易解】:

  孔子在前往齊國的路上,走半路時,突然聽到有人在哭,聲音顯得很悲哀。

  孔子對駕車的人說:「這哭聲,雖然聽起來很悲哀,卻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聲啊!」

  於是,趕著馬車尋聲到前麵,前進一小段路後,便看到一個不尋常的人,身上掛著鐮刀,係著白帶,在那裏失聲痛哭,然而卻不是哀喪之哭。

  孔子於是下車,上前問道:「先生,請問您是什麽人呢?」

  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問:「您現在並不是服喪的時候,為何會哭得這樣悲傷呢?」

  丘吾子哽咽地說道:「我此生有三個過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覺悟到,但已經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問:「您的三個過失,可以讓我聽聞嗎?希望您能告訴我,不要有什麽隱諱啊。」

  丘吾子悲痛地說:「我年輕時喜歡學習,可等我到處尋師訪友,周遊各國回來後,我的父母卻已經死了,這是我第一大過失;在壯年時,我侍奉齊國君王,然君王卻驕傲奢侈,喪失民心,我未能盡到為人臣的職責,這是我第二大過失;我生平很重視友誼,可如今朋友間卻離散斷絕了,這是我第三大過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歎道:「樹木想要靜下來,可是風卻刮個不停;兒子想要奉養父母,父母卻不在了。過去了永遠不會再回來的,是年齡啊;再也不能見到的,是父母啊!就讓我從此辭謝這個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盡了。

  孔子很感歎地對弟子們說:「你們應記著此事,這足以作為我們的借鑒啊!」聽了孔夫子的教導,從這以後,學生們告辭孔子而回家奉養父母的達到了十三個之多。



【原文】:

  孔子適齊,中路,聞哭者之聲,其音甚哀。孔子謂其仆曰:「此哭哀則哀矣,然非喪者之哀矣。」

  驅而前,少進,見有異人焉,擁鐮帶素,哭者不哀。孔子下車,進而問曰:「子,何人也?」

  對曰:「吾,丘吾子也。」

  曰:「子今非喪之所,奚哭之悲也?」

  丘吾子曰:「吾有三失,晚而自覺,悔之何及!」

  曰:「三失可得聞乎?願子告吾,無隱也。」

  丘吾子曰:「吾少時好學,周遍天下後,還喪吾親,是一失也;長事齊君,君驕奢失士,臣節不遂,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離絕,是三失也。夫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往而不來者,年也;不可再見者,親也。請從此辭。」遂投水而死。

  孔子曰:「小子識之,斯足為戒矣。」自是弟子辭歸養親者十有三。

——《孔子家語?致思第八》


「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當我們因為求學離家在外,之後又因為工作,又或因為成家、養育子女種種原因,無法抽空回鄉看望父母時,卻忘了,父母已一年比一年更加衰老了。

似乎,人生總也有忙不完的事,在一推再推之後,能奉養父母的時間,也隨之流逝。丘吾子的悲傷,誰能真正體會到呢?少年離家,可至年老回來時,一踏進家門,卻再也見不到父母了!錯過了奉養父母的機會,是人生多大的遺憾,逝去後,怎麽能追得回來呢?

《論語》有雲:「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當父母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上會有越來越多的不便,此時,正是需要我們在身邊照顧的時候。記得有一位女士,因遠嫁外地很少回家,有一次她回家時,卻發現年老的母親走路一跛一跛的。一看才知道,原來,母親因為年紀大了,無法彎下腰來剪自己的腳指甲,使得指甲長得太長而嵌入肉裏,造成流血、流膿。當女兒看到母親這雙受傷的腳時,不禁難過得哭了,母親多麽需要她的照顧啊!於是從此,她每周都會回來看望母親一次,為母親泡腳、剪腳指甲。

在我們小的時候,需要父母的照顧才能長大;可當父母年老需要我們照顧時,我們能否也陪在他們身邊,像當初他們照顧我們一樣,幫他們穿衣,給他們蓋被子,為他們剪指甲,挽著他們一起散步……

時光易逝,在我們還有機會盡孝時,莫要再等待,丘吾子的遺憾警示我們:行孝不能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