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忍辱柔和是妙方

(2010-09-02 06:34:53) 下一個
忍辱柔和是妙方
憨山大師所著《醒世詠》:“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佛遺教經》中告誡弟子:“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忍是需要經過一番寒徹骨的養深積厚,而醞釀成的涵養。人生在世,總免不了被罵。至於罵別人,不管多少,也都會有的。我們可以管住自己不罵人,但管不住別人罵自己。如果有人罵我,該如何應對?
  如果一個人不能忍受惡罵之毒,就稱不上是入道的智者。經常聽到有人憤怒地說:“誰罵我?有種的站出來,要敢做敢當!”原來有人在背後罵他。 且不論一個人的品格如何,我們不應該罵他。罵人是不對的,背後罵人更是不對了。在背後罵人的人,就如同躲在暗處趁別人不注意放冷槍的人一樣。奉勸那些在背後罵人的人一句,快收起你們那一套,在罵人前先想一想是不是在罵自己。對於挨罵的人,也要反思自己為什麽會挨罵,更不必睚眥必報,以牙還牙。有人背後罵你,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罵你的人是誰。如果有一條瘋狗咬你一口,難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嗎?星雲大師開示中說:“當有人對我們惡口毀謗、無理謾罵的時候,能夠漠然以對,以沉默來折服惡口,才是最了不起的承擔和勇氣。”《呻吟語·應務》中說:“不為外憾,不以物移 ,而後可以任天下之大事。”能夠接受他人的指正與批評,不為八風所撼,不為物欲所動,才是真正的大器。要能成就大事,就要一切皆擔當。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率大軍出征,司馬懿中計吃了虧,就閉關不出。諸葛亮先是多次命令士兵到曹軍陣前辱罵,但魏兵卻采取“罵不還武”的辦法,怎麽也不出兵。諸葛亮乃取巾幗婦人縞素之服,盛於大盒之內,修書一封罵司馬懿不像個男人。司馬懿看完信後,並不嗔怒,反而關心起諸葛亮的寢食生活狀況。從來使口中判斷出諸葛亮活不長了。於是更據守不出,蜀魏雙方在渭水一帶相持了百餘日。結果,諸葛亮不得不撤回漢中,司馬懿防禦成功。如果說諸葛亮氣死周瑜,罵死王朗,氣死曹真是因為後者的氣度太窄的話,那麽,司馬懿受辱不嗔則是有容乃大。司馬懿的“孔明食少事煩,豈能長久?”一語送終諸葛亮。諸葛亮隻活了54歲,其短壽難道跟“輕搖三寸舌,罵死二三人”無關嗎?而被罵的人死與氣惱,不也值得後人引以為戒嗎?

  生活中當被別人罵時,大多數人首先會怒火中燒,先是當場“回罵”繼而“升級”,甚至大打出手。常常有人還會聽到“好心人”傳來的“非議”甚至“惡罵”,盡管不是親耳聽見,卻比當麵聽見還要氣憤,恨不得衝到當事人麵前問個究竟或也反罵他一回,最好讓他立刻閉 上嘴。人的本性決定我們饑餓時想搶劫,憤怒時想殺人。但是又因為人大都是有理性的,極端的行為很少人會幹,唯其這樣痛苦反而更多。胡適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說,有人罵我們,當我們聽到時,自然很生氣,非要跟他拚命不可。可是細分析一下,罵,到底是什麽東西呢?不過是由空氣傳來的一種音浪,自然用不著生氣 。至於罵我們的人呢?依著化學分析,也不過是個化合物;而被罵的我們呢,也是和罵我們的人一樣,幾種化合物而已。等到死後,大家都物歸原所,如此看來,所有的罵不過是一種氣體的流動,有什麽了不得?到此地步,就無人無我,四大皆空了。

  廣欽老和尚開示說:“受戒是受忍辱,耳聽到別人罵你、刺激你,而不理會,那就是戒。”與其讓別人說你好話,遠不如別人罵你來的痛快。別人罵你、批評你的時候,是冒著作惡、折損福德的危險來提醒你要積福,你應該自我反省,向他致敬,感激他的大恩大德。



回複 | 引用 作者: 無心無法 發消息 加為好友 等級:1級 發帖時間:2010-03-31 23:49
無心無法
2010-03-31 23:49
【1樓】回複:忍辱柔和是妙方
修忍辱非常的殊勝。別人辱罵你、毆打你、詆毀你、欺騙你、傷害你的時候,你能心平氣和、心甘情願地承擔,這才是真正的忍辱。別人說你的缺點、過失的時候一定要耐心忍受,沒有一絲一毫的嗔恨心,這才是真正的忍辱。如果隻是在表麵上沒有反抗,但是心裏還是很怨恨,很生氣的話,還不算忍辱。
  實際上,我們的敵人、仇人正是我們的恩人。我們根本看不出來自己的缺點和毛病,認識不到自己的不足。我們的親朋好友在我們的身邊,他們能看出來,但是他怕我們傷心,怕我們受到傷害,舍不得說,也不指出我們的毛病,還繼續隨順我們。他們不僅讓我們的福報消耗了,還讓我們再繼續迷茫、愚癡。但是我們的敵人、仇人就會直接指出我們的毛病和缺點,這不是讓我們開悟、證悟嗎?有的人,為了避免別人看不起自己,批評自己,然後就去努力,精進,結果他就成就了。所以,所謂的敵人、仇人才是我們真正的恩人,也是我們的善知識。什麽叫善知識?指出你的缺點,使你改變你的毛病的人,就是你的善知識。所以我們怨恨他們是不對的,我們應該心平氣和地麵對,心甘情願地接受。

  他們傷害我們、欺騙我們,是幫我們消業,讓我們修忍辱。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把握住,不能生起嗔恨心。我們是修行人,哪怕在相續中生起一刹那的嗔恨心,也會摧毀自己在一千個大劫中積累的福德資糧。嗔恨心的過患多可怕啊,你還敢生氣啊?

  功德要回向,善根要回向,福德要回向,立即要回向,不能留著。回向給菩提,回向給眾生,這就是存款,能存住,生氣了也不能摧毀。我們把所有的這些功德、福德、善根都存上,將來我們需要的時候可以拿出來。如果你不存,嗔恨心、邪見就像個特別厲害的賊子,他就會偷你的功德,搶你的福德,你留不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