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阿彌陀佛◥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不要誤解了

(2010-06-08 10:20:03) 下一個
◣阿彌陀佛◥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不要誤解了
cnorg
37位粉絲
1樓

問:請問如何做到“不見別人過失,所有原因都在自身修性不夠”?

答:如果真的是不見別人過,那你就有嚴重的問題了,什麽問題?白癡!怎麽一般人好壞善惡你都不知道。這個“不見別人過”意思很深,不要把別人的過失放在自己心上,不能把別人的過失放在自己嘴上,是這個意思。如果真的都見不到,你不是白癡是什麽?所以要懂得這個意思。真正修行人,看到別人過失,不去計較他的,所謂回光返照,看看自己有沒有?他在那裏示現,我已經看到了。如果自己有他同樣的過失,甚至於自己有過失跟他雖然不同,你要認真改過自新。常常反省我自己有沒有過失?跟他同一類的、不同一類的,隻要知道過失就要改過,這就對了。這個示現過失的人,對我們來說那是我們的善知識。因為我們沒有看到他,就沒有想到自己有過失,看到他立刻就想到自己,回光返照。這個示現過失的人,對我自己來講他對我有恩德,他提醒我,這叫善學、會學。會學的人,到處都是老師,到處都是善知識;不會學的人沒法子,他不懂,不知道回光返照。(淨空法師·答香港參學同修之七十 2007/6/22)


2010-5-22 13:13 回複

cnorg
37位粉絲
2樓

問:《弟子規》中“親有過,諫使更”、“過不規,道兩虧”等經文,與“真正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兩者之間如何理解。

答:一個是從事上說的,一個是從理上說的;一個是在初學階段說的,一個是功夫成就時說的,不一樣。功夫成就的時候,我們不要說大乘教,就說小乘教,阿羅漢的成就,執著沒有了。諸位想想,執著沒有了,你還見別人過嗎?見別人過是執著,所以阿羅漢不見世間過。菩薩也不見,菩薩沒有分別,你見別人過,你一定有分別。佛不見,為什麽?見別人過一定有妄想,佛沒有妄想。所以你就曉得,佛、菩薩、阿羅漢不見世間過。那你就懂得,《弟子規》裏麵都是凡夫,我們妄想分別執著一樣也沒斷。父母也沒斷,我也沒斷,所以見到他的過失要勸導他,要規勸他,這是應該的,照《弟子規》上去做。《壇經》上的太高了,等到你證到阿羅漢之後,自然就是這樣子。可是阿羅漢、菩薩要到人間來,看到人有過他還是規勸的,他那是勸而無勸,無勸而勸,事上有勸,心裏麵幹幹淨淨,一塵不染。(淨空法師·答香港參學同修之五十七 2006/12/8)


2010-5-22 13:17 回複

cnorg
37位粉絲
3樓

  不見世間過要怎樣學法

出自淨空法師《華嚴經講記》

倫理雖然簡單,它有程序,這五條怎樣學習?也告訴我們五個綱目,“博學,審問,慎思,明辨”。這八個字是探討理論,五倫有理論的依據,這就是道;我們能遵循,那就是德。所以末後一個“篤行”,篤行就是落實,要把倫常大道落實到日常生活。篤行裏麵有三綱,第一個是修身,第二個是處事,第三個是待人接物,你看生活!

修身裏麵有兩句話,它每一條都是兩句話,那麽簡單,“言忠信,行篤敬”。修身不外乎言行,言語要忠要信。忠是什麽?你看中國這個字,這是智慧的符號,心上麵有個中字,就是說你的心不偏,偏就不忠,你的心不邪,你的心不虛偽,忠的意思。它這個字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菩提心,真誠,虛偽就不忠;清淨,染汙就不忠;平等,高下就不忠;正覺,迷惑就不忠;慈悲,自私自利就不忠。中國古人講的,忠信就包括我們的菩提心。篤是篤實,就是誠誠懇懇,恭恭敬敬,行為;我們的行為要誠誠懇懇,恭恭敬敬。

後麵又說了八個字要我們落實。第一個就是佛法講的不瞋恚,佛家講“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所以你看儒家頭一個戒的,就是不瞋恚;第二條不貪。不瞋不貪,把不瞋擺在第一,後麵遷善改過是不癡,佛家講的三善根,修身在三善根。儒跟佛真的有共同點,所以修身,忠信篤敬是要遠離貪瞋癡,你才能真正做得到。有貪瞋癡,就不忠不信,不誠不敬。

辦事,第二講辦事,辦事是“正其誼,不謀其利”。換句話說,問這個事情該不該做,應該做的就要去做,不問對自己有沒有好處,不問對自己有沒有利益,所考量的是對社會,對大眾;對社會有沒有好處,對大眾有沒有好處。這個事情《了凡四訓》裏頭講得多,講得透徹。第二句說“明其道,不計其功”。你辦事合不合乎道理?如果合乎道,絕不計較個人的功過,絕不邀功,絕不諉過,你做的有理,你做的是應該的,不為自己,這是你處事應該有的心態。

待人接物也有兩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自己不喜歡的,我不能夠對待別人。我不喜歡人毀謗我,我絕不毀謗別人;我不希望別人壓迫我,我絕不壓迫別人,這是待人的原則。我歡喜別人尊重我,我要先尊重別人;我歡喜別人讚歎我,我要先讚歎別人。第二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到你遇到處事待人接物,遇到困難行不通,不能把過失推給別人,要回頭來反省,改過遷善。

菩薩法裏麵,一切眾生沒有過失,《壇經》裏麵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過在哪裏?過是自己,我自己修養不夠,為什麽這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會起心動念,還會分別執著?那就是我的過。為什麽諸佛菩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他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沒有過失。所以菩薩應化住九法界,隨緣而不攀緣。我們要想學佛成佛,要想學菩薩作菩薩,那你就真學。學什麽?學不見世間過。

不見世間過要怎樣學法?把自己內心裏麵的對立消除,絕對不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對立。對立是過惡的根源,這不是自然的法則,宇宙是和諧的,自然是和睦的,這一對立就違背了自性,違背了性德,那就叫造業。所以真正修行人,不是修別的,把自心裏麵的對立、矛盾,把它修改過來,修正過來,把它消滅掉;不在外頭,在自己內心。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在佛門裏麵講,這是真實懺悔的功夫,普賢行願第四條懺悔業障。

所有一切過失都推到別人上,這是最大的過失,實在講,沒有比這個過失更大的。功是自己的,好事是自己的,過是別人的,一切不好都是別人的,這個人不能成佛,不能成菩薩。縱然行善,那個善是偽善,不是真善,為什麽?他因地不真,佛說果招紆曲。最明顯的,從果報上你就能看到。果報是最明顯的,我常常講你修行有沒有功夫,功夫得不得力,都在你麵孔上,都在你體質上,都在你一舉一動上,你怎麽能騙人?你怎麽能偽裝?從前李老師常常教導我們,偽裝隻能騙愚人、凡夫,在世間賢君子,你就騙不了他,他一眼就把你看穿了。蒙蔽時間都很短,你不知不覺會敗露,到敗露的時候,一文不值。所以最重要的是修養自己的德行,這個德行就這五條,五倫。這個地方講的敗壞,就是把倫常道德敗壞了,你做了敗壞的因,你要受苦報,三途六道的苦報。

人生第一大事,佛家常講生死事大。生,你已經來了,稱為大事,這是陪襯的。生死這兩個字,生是陪襯的,主要的?主要是“死”,這在一生當中是第一大事。為什麽?好死就好生,這個死是個轉捩點。我們學佛的人都知道確實有六道輪回,現在得人身,人身死了,你到哪一道去,這個事大。如果你要真正懂得這個事實真相,我相信你會跟我一樣,確定我這一生目標。我這一生努力的方向跟目標,是要提升自己的靈性,其他的事情都叫雞毛蒜皮小事,決定不值得計較,這就是諺語裏麵所講的,“不修今生,修來生”。我是為來生來修行,希望來生比這一生更殊勝。

——摘自《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127卷)【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饒益世界中。或名敗壞。或名渾濁。或名退失。或名無力。或名喪失。或名乖違。或名不和合。或名所作。或名取。或名意欲。】


2010-5-22 13:19 回複

cnorg
37位粉絲
4樓

這位香港柳居士他問的問題,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句話如何落實在我們待人處事中的一切時、一切處?

答:你問得很好,一定要落實。怎樣才真正落實?你去讀《華嚴經》五十三參,你就明白了。為什麽善財童子不見世間過?為什麽我們天天看到別人過失?天天看到別人過失就是自己的過失,別人有沒有過失?沒有過失!宇宙之間決定沒有過失。這正是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裏麵所講的,“境緣無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一切人、一切物;無好醜,就是沒有善惡,沒有好壞,它是平等的。“好醜起於心”,所有一切差別是我自己的心,我覺得這個人好,喜歡他,貪心起來了;我覺得那個人討厭,瞋恚起來了。本來都沒有的,所以好醜起於心!真正修道人,他心清淨,他心平等,他怎麽會看到這個過、那個沒過?

所以還是看到外麵有好、有不好的時候,你不是修行人,你是凡夫,你是輪回心,你在造輪回業,不是真修行人,這個一定要懂。這個現在被科學證明了,一切眾生,實在講就跟一切植物、礦物是一樣的,動物、植物、礦物是一不是二,全體皆是法性,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他統統是法性。法性哪有好醜?法性是平等的。但是為什麽他有好、有不好?那是人的意念,你善的意念對他,他的反應是善的,是美的。惡的意念對他,他反應是惡的,是不好的,這個我們在江本勝的實驗當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很明白。礦物如是,植物也如是,動物也不例外。你說那個人不好,惡人,你以善心對待他,他回報你很好;你說那個是好人,你以惡心對待他,他對待你不好。哪有一定的?

所以到不見世間過,這句話要懂得,不是不知道世間過,世間的善惡是非,他清楚得很、明白得很,但是他的心裏頭從來不起一個念頭,道理在這裏。他的心就像一麵鏡子一樣,照到外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鏡子有沒有動?沒動,如如不動,這是真正修行人。如果你心隨著外麵境界動,外麵境界好,你就好,外麵境界不好,你就惡,隨著外麵境界波動的時候,你是凡夫,你不是修行人。修行人就是修這個東西,在境界裏頭不隨外麵境界轉,不被境轉,不被外麵境界影響。所以你生活在這個世間,人家說這個世間是世界大亂,你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這個世界是極樂世界。你心清淨,這個境界清淨,你心有法樂,這個世界跟極樂沒有兩樣,所以是境隨心轉,這是修行人。

凡夫是心隨境轉,這個很可憐,無量無邊的煩惱,無量無邊的苦痛,他自己找來的,於人無幹。所以要落實,你就學《金剛經》上這一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兩句就落實了。知道外麵的境界,與我自己沒有關係,我要了解、要明了,明了是智慧,我決定不能隨它動搖。隨它動搖,我就錯了。所以,智是明了,功夫是禪定,永遠在甚深禪定當中,就是學如如不動。你才能真正見到事實真相。(淨空法師·2004年春節開示-學佛答問 2004/2/5)


2010-5-22 13:23 回複

cnorg
37位粉絲
5樓

問:“古大德要求我們不見他人過,在日常見到同修有毛病,是否應當給予提醒?”

答:這是道義,應當要提醒他、要幫助他,但是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提醒人的時候,最好沒有第三者在場。為什麽?我們要顧及人的麵子。如果有別人在場,我們提起,有時候他感覺得難為情,他有時候覺得你傷他的自尊心,他也知道你是對的,但是他不能夠接受。必須在沒有第三者在的時候規勸他,這是正確的。(淨空法師《學佛問答》21-90-18)


2010-5-22 13:25 回複

cnorg
37位粉絲
6樓

問:“如果弟子發現出家眾,像是恒生”,這出家人是你的老朋友,“他的習氣孤僻,是否可以提醒?”

答:你們交情深厚,出家人跟在家人也都是同學,同參道友,有義務幫助他改過、幫助他回頭。但是我們勸導別人,一定要觀機——他能不能接受。我們勸人要觀察機緣,什麽時候勸導他最好,有時節因緣。在什麽樣的場所、什麽時候最為恰當,這個要多想想。勸導他的時候,最好沒有第三者在旁邊。為什麽?如果有第三者在旁邊,你要是勸導他、說他的過失,他難為情,不但不感激,反而結了冤仇。這些地方就是佛家講的,要有高度智慧,要有善巧方便。在過去,幫我們糾正錯誤、糾正過失,是我們的父母、是我們的老師,父母跟老師是有義務的,同學跟同學之間要懂得規勸的道理。

下麵他說:“如果不提醒他,是否犯菩薩戒?”

答:確實,這是犯菩薩戒。如果你知道提醒他他不能接受,而且結成冤仇,在這種狀況之下可以不提醒,這沒有過失。如果知道提醒他他能接受、他能回頭,我們不提醒他,我們就有過失。所以要了解他、要認識他。

第三,他說:“如果弟子不能忍耐,回避相處是否上策?”

答:這個方法可以。他不能接受規勸,我們回避,這個作法可以。(淨空法師《學佛問答》 21-90-55)

問:“同修之間確實有不如理、不如法,而且會使大多數人產生煩惱心的。這種情形之下,可不可以單獨找他,幫他指出來?”

答:這個可以的。單獨規勸,規過勸善,這是很好的、很如法的一個作法。(淨空法師《學佛問答》 21-90-59)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