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活在心中的理想 做你該做的事情

(2010-04-12 04:40:50) 下一個
活在心中的理想 做你該做的事情
淨界法師


我們在依他起中要重視因相



這個依他起,就是一切的因緣所生法,依他而生、依他而住。因緣所生法,簡單的說是「兩」個法:第一個是因相,第二個是果相。什麽叫因相呢?「依他熏習種子而生起故。」我們曾經有很多的身口意的造作,而造作行為的當下,這個業力它會產生一種熏習的作用,使我們內心產生很多很多差別的功能,這個功能生起的時候,叫作「依他熏習種子而生」,這就成就依他起的因相。比如說你剛剛拜一部《八十八佛》,內心的歸依、口業的讚歎、身業的禮拜,身口意的造作,這個時候,你造作的所緣境是三寶的境界,所以成就一種功德的種子,這個種子生起的時候,你內心當中,有一種清淨的依他起的因相生起,這個叫因相。「二者,依他雜染、清淨性不成故」,這是因緣法的果相。這個果報法的本身,它雜染跟清淨的體性是不決定的,果報不能說雜染、清淨,果報隻論可樂、不可樂。同一個法,你產生迷惑,這個法就會帶動你的惑業苦;也是同一個法,你產生覺悟,這個法會啟發你的法身、般若、解脫,你不能說這個法是對或錯。



比如說,你現在的果報體,有一個女人的身相、一個女人的思想,這個沒有所謂的對錯,也沒有染淨的問題,它就是一個由業力所現的果報,如此而已。你善加利用,它會創造法身、般若、解脫;你不善加利用,它會產生煩惱障、業障、報障。所以,果報本身不能夠論染淨,果報的體性是無記的,隻有因地才論染淨、善惡的。所以這個果報,是雜染法、是清淨法的體性是不決定,不能成立,這是講到果相。「由此二種依他別故,名依他起。」依他起是因緣所生法,其實就是兩個相貌:一個是因相,一個是果相。



所以我們講生命現象,佛法就是探討生命現象,其實生命現象會歸起來,就是兩個相貌:一個是因相,一個是果相。你一生當中,不管你有沒有修行,你就做兩件事:第一個是受用果報,第二個是從果報當中又去創造一個業力,就是做這兩件事。雖然同樣是兩件事,但是產生的效果會有很大的差別。這怎麽說呢?就是你人生的動機,你這個人生觀很重要。如果說你人生的目的,是來享受人生,以享受果報為主的,那你今生就很難避免造罪業。說你這個人沒什麽理想,你不重視因地,做什麽都沒關係,要緊的是讓今生快樂,就是你的人生以享受果報為主,那你今生肯定要累積很多的罪業。第二種人,他對果報是不在乎的,這個果報把它受完就算了,它是一個無常變化之法,好壞都沒關係,反正酸甜苦辣都應該去嚐一嚐,重點是我要實現今生的理想,他是重視因地的,那這個人,今生會創造很大的功德。就是說,你對人生的規劃,你是強調果報的受用?還是強調你因地的造作?你是以實踐理想為重點?或者是以享受生命為重點?這個地方會影響到你今生的整個成敗。從佛法的角度,因地是最重要,所以佛法認為生命的重點在過程,不在結果。



我們可以看中國的聖人孔夫子,孔夫子三歲喪父,十六歲喪母,所以他經常感慨的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他出生在一個卑賤的家庭,所以他經常要做一些粗鄙的工作,他不但是少年的時候命運坎坷,就算學有所成的時候,他苦讀聖賢之書,久修聖賢之道,待價而沽的時候,很多君王也都不能重用他,所以他很多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都沒有辦法實踐,最後他轉而從事教育。你要是以一般的標準來看,我們從果相來看,孔夫子的今生,他的果相是失敗;但是他的因相是成功的,他不管在什麽樣的順境、逆境,他都實踐他的理想,以人為本的一個中國克己複禮的思想。所以,我們在行菩薩道,這一點也是重要的,就是你不要太重視果報,因為這個果報,你重視也沒有用,因為你不能決定,那是前生的業力所招感,你要重視的是你的因地。所以菩薩戒的精神,一言以蔽之,什麽叫行菩薩道的精神呢?「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你活在你心中的理想,做你該做的事;而這個果報,「依他雜染、清淨性不成故」,這個是不能決定的;但是你內心當中的因地,是你可以作主的:所以我們在依他起當中,要重視因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