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談佛教教育

(2010-03-11 07:45:08) 下一個
談佛教教育
vxz1112
3位粉絲
1樓

記得約在民國八十年的時候,第一次在台南淨宗學會聽到淨空法師在演講當中提到: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大師所說:‘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並且說明佛教是一種教育。當時覺得非常驚訝,因為過去的印象,一直覺得佛教是‘宗教’的一種,後來經過幾年的了解與研究,才真正體會佛教的確是一種對宇宙人生智慧的‘教育’。很多人把佛菩薩當‘神明’ 來膜拜,甚至‘神佛’不分、或認為‘佛教’是迷信、消極、逃避現實,都是沒有認清楚佛教。下麵僅就佛教的定義、教學的目標及教學的工具加以說明。

淨空法師對‘佛教’的定義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所謂‘九法界’,包括六道—天、人、阿修羅(三善道)及地獄、惡鬼、畜生(三惡道)的眾生,以及三聖(聲聞、緣覺、菩薩)等,都是佛陀所要‘教育’的對象;此外,佛亦發願生生世世要教化我們,使我們能夠轉凡成聖,化惡成善,並且究竟離苦得樂。此種教學的範圍與儒家之教育僅及於一世並局限於人類相比,真是廣大而無邊際了。由此可知,佛教的教育乃是超越空間與時間的,不局限於地球,亦不僅限於一世,而是涵蓋過去、現在、未來之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所以,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自稱為‘弟子’;佛陀與我們是‘師生’關係,而非其他宗教的 ‘父子’關係;‘菩薩’則是我們的學長,也是我們學習的對象。至於佛教教育的學位,博士學位是‘佛’;碩士學位是‘菩薩’;學士學位則是‘羅漢’。

佛教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在教導眾生實際生活如何待人、處事、接物的智慧,是在變化眾生氣質,使眾生得到幸福美滿的教育。所追求的教學最高目標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為華語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以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因此,釋迦牟尼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他的誌願就是要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幫助我們去除妄想、執著、分別,使我們的煩惱減少,並且活得自在、幸福、美滿,進一步恢複自己本具的智慧、神通、德能與才藝,如此而已,並無任何迷信的宗教色彩。

至於佛教的教學工具經常是蘊合在佛教的各項藝術中,即佛教的教具包括經典、音樂、雕塑、佛像、建築、供具及其他種種表法,希望透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能學習佛法。但是很多人雖然信佛,卻不了解其教育意涵,而使各項完善的佛教藝術或教學工具(表法)無法發揮其教育功能,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

舉例來說,中國人講孝道,供奉祖先;佛教講師道,供佛像,是要我們看到祖先的神位、佛菩薩的塑像,就想到孝敬(飲水思源)、見賢思齊。至於佛前供‘水’、 ‘花’、‘燈’、‘果’和‘香’,就是要我們一看到這杯水,就想到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清淨、平等;佛前供‘花’,代表修‘善因’、修‘六度萬行’,因有好的花,才有好的果;供‘四果’是教我們看到果時,就能想起佛的四種果德:‘常、樂、我、淨’;‘燈燭’代表智慧、光明,也說明了‘與其咒詛黑暗,何如點亮蠟燭’;‘香’代表戒定真香。總之,沒有一樣不是教學工具(表法),時時刻刻在提醒、教育我們,要見賢思齊,並且學習佛菩薩的慈悲與智慧,這是佛教‘寓教學於藝術與日常生活’當中,實值得現在教育工作者深思和學習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