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談‘發願’

(2010-03-11 07:21:43) 下一個
談‘發願’
vxz1112
3位粉絲
1樓

凡作一事,必先有願,因要有一種願望,才能產生一種力量,有了力量,才能向前推進,無願絕對不能成就,所以名曰‘願力’。因此,若吾人信心已具,並且具足真信,即當立願。但願有小願、空願、真願、大願之分,茲依慧明法師所言,分別說明如下:

1、小願:初學佛者,多半隻求自利,其願力小。小願略說有三種:(1)求現世榮樂:即求名利榮壽,乃至妻財子祿等;(2)求來世福報:即求來世生人生天,得大富貴,享受快樂;(3)為求自了,著於涅盤,不知如來應世,為的是廣度眾生,苟隻知自了,而不知利他,是執頑空,亦是小願。總之,發小願之人,皆不知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妻財子祿皆是吾人往劫有漏善因所致,本不待求,而人生如夢,轉眼皆空,富貴榮華總在輪回之中,難逃生老病死之苦。

2、空願:空願如空頭支票,不能兌現。即學佛之人雖具信心,而業障仍深,偶爾激於情感,一時興奮,輕立誓願,心口仍不相應。一願出口,轉身便忘;或但逞口說,借博虛名,未能身體力行。如此立願,不但易墮妄語,且增違背誓願之大罪。

3、真願:即真實不虛之願,無論願之大小,均出至誠,詳加審思,願心一發,起心動念,不敢隨便,始終如一,絕不敢違背。如發願不動嗔念,便事事和顏愛語,理直氣和,義正辭婉,漸漸做到怨親平等,煩惱不生。然若其願真而不大,雖有受用,仍非究竟。4、大願:學佛到了因緣成熟,得遇善知識,徹底明了佛法真義,深知佛恩難報,發起至誠不二之心,立下宏法利生,誓度一切眾生之大願,此乃所謂宏誓大願。

以淨宗而言,‘願’是要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亦即將平生所修功德,專求回向往生西方,不作他用;且發大菩提心,乘願再來,廣度一切眾生。詳言之,淨土法門之發願須具足欣、厭二門:

1、厭門:即厭離娑婆。以深知娑婆世界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一切眾生,皆在生死苦海之中,頭出頭沒;吾人起心動念,五欲六塵皆為造業之所,起業感報,故依苦集二諦,因而發起‘眾生無邊誓願度’及‘煩惱無盡誓願斷’之大願。若吾人於娑婆世界,深生厭離,更無貪戀,所謂‘但求一日之速脫,不欲須臾之暫留’,是名厭門。

2、欣門:即欣求極樂。由深信極樂世界清淨莊嚴,常得聽聞三十七道品等法,而且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長生不老,受諸快樂,故依道諦,發‘法門無量誓願學’之願;此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眾生生者,皆得不退,無上菩提,一生補處,故依滅諦,發‘佛道無上誓願成’之大願。若吾人於極樂世界,切願欣求,更無二誌,所謂 ‘求生之心已定,雖萬牛而莫挽’,是名欣門。

總之,‘願心’即是‘因心’,有因心才有果覺。因大果大,因真果真,所謂‘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因此學佛要立大願心,了解‘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如此才能由因生果,也才能達到最後成佛的目標。尤其淨土法門之發願,更要具足欣、厭二門,厭即舍於穢土,欣則取於淨土。此欣厭取舍之方,為十方三世諸佛轉凡成聖之通則。蓋若不厭舍,如何轉凡?若非欣取,何以成聖?故自凡夫乃至等覺,無不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欲修淨業之同修,不可不知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