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一心稱名”的下手方法

(2010-01-04 08:49:52) 下一個
“一心稱名”的下手方法
http://www.jueshijian.cn/viewthr ... &extra=page%3D2

大安法師開示:耳根圓通與根大圓通二種方法結合

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二大脅士,在首楞嚴會二十五圓通中,觀音的耳根圓通與勢至的根大圓通超出常格地置於末後,表證觀-音-法-門被明選,勢至法門被暗選。今將耳根圓通與根大圓通二種方法結合起來,用於淨業修持,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殊勝法益。
 
  大勢至念佛圓通從根修證,唯攝一精明,不令六根緣六塵。六用不行,而六根都攝。具體到念佛行持中,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於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絕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即眼皮放下,不可睜大。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

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淨念。若能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能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於念佛三昧,均可漸得。淨念相繼能引發八識田中佛種子,使之顯現佛國境界,享受佛國生活,臨終任運往生淨土。即生淨土,境緣殊勝,善業時時增上,惑業日趨淡萎,直至破俱生法執,盡轉所知障為菩提,成大圓鏡智,盡轉煩惱障為涅槃,成無垢識,不論善惡種子,悉皆轉智,圓成佛道。
 
  觀音的耳根圓通,利用娑婆眾生耳根最利的特點,不出流循塵,而是入流亡所,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觀音耳根圓通雖然傾重於自力解六結破三惑,然亦可與勢至的根大圓通合修念佛法門。勢至的都攝六根與觀音的旋轉倒聞機,皆有不循聲出流而入流照性之妙。勢至的反念念自性與觀音的返聞聞自性,都在自性開啟上用功。隻是勢至用念佛的方法,觀音用觀照的工夫。二者有方法上的差異。觀音的入流亡所,破六結證三空,上根利智或有可能,勢至的係念佛號,從事念到理念,卻是三根均被的勝異方便。所以,將勢至的都攝六根、係念佛號與觀音的返聞自性、入流亡所融合起來,雙取二種圓通的勝妙。取法於上,當生契證圓通;守住底線,乘佛願力,帶業往生,淨土華開見佛證圓通。  


  《無量壽經》開示淨業行人修持的態度與方法,是觀音勢至兩種圓通方法合修的示範。淨業行人對娑婆苦境的厭離與對極樂淨土的欣慕之心態建立後,應努力修善,攝心念佛,不動六根,不緣六境,不起六識,返念佛號,返聞自性,自然安住於無為法中,心如虛空,不受一塵;淡泊寧靜,離欲無染,心存往生成佛廣度眾生之善願,精勤求索;對苦難眾生常懷哀湣慈濟之念。在世間生活中,言談舉止契合仁義禮智信,為世人作道德懿範,誠於中而形於外,事理雙圓,真俗並照。盡形壽不忘失出世大事,令自己速出生死,並攝一切有情出離生死,亦得解脫。如是善願因行與絕待之淨心,應恒常覺照保任,務令增上純熟,不循世間的業緣,唯取淨緣,就路還家,浪子渴望與慈母會合。在佛光照攝中,其心寂然不動,安然自在。任運常樂,綿密用功,佛號日覺親切,能所界限漸趨混滅。 

  如是久久用功,在無心三昧中,某一刹那心佛相應,究極心源,契入理一心(禪宗稱為摸著向上關捩子)。如來藏性開顯,經文用四個“自然”,表明心性法爾具足無量性德,不從外來(亦即與觀世音菩薩證圓通,寂滅現前而獲二種殊勝、三十二應、十四種無畏功德、四不思議無作妙德等相同)。自然中有自性本然之實相,自然中具一切諸法之根本自體,自然中流現無量光明色相,相參相入,回轉變化,超逾十方;自然中於十方虛空中流現珍妙萬物,自性光明精美潔淨,其殊勝微妙一切世間諸光無能為比。洞達明了無有上下之平等理體,神通妙用無有邊際。

  《無量壽經》闡釋的如是因行果報,將勢至根大念佛方法與觀世音返聞自性的功夫融為一體,下手處是念佛,都攝六根念佛,自念自聽,安住佛念,入流忘所,心若虛空,不住空境,解六結,破二執,證三空,最終獲得“光精明俱出”的法益。觀音的慈悲與勢至的智慧,通體擔荷。念心(意根)與音聲(耳根)共趨真如,阿彌陀佛(無量光壽)全體展露,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於斯方慶圓成。




http://www.pushousi.net/wenyuan/rurui-ny.asp?id=1033

如瑞法師開示

.......佛教有很多法門,有的人喜歡緣念一句“阿彌陀佛”!或者“觀世音菩薩”,包括“止語”,都是為了收攝這顆心。如果你一下子像東南亞的那一些修法,就是修“內觀禪”的,教你向內裏麵看,那個還是不太容易進入的,到底看到了什麽呀?人一下子也弄得不是太清楚,所以就幹脆給他一個有相的,也就是給他一個東西來把著。好!那我們就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或者他有一個境,有一個觀想的東西。所以在佛法裏麵,他是從有相的慢慢來,以能念的和所念的,進入到一體以後,那就是我們所說的,離開了二元的世界了。

常常造成我們不能靜下心的時候,或者我們有痛苦的時候,都是有對立的。當你能進入到這種境當中的話呢,就離開了對立的時候,沒有了“能”和沒有了“所”的時候,所以,就沒有了矛盾。但是這樣的話,就需要一個功夫的,慢慢的去實踐。............

淨空法師開示:

1 我們念佛,“能念”是我們靈明覺知的心,“所念”是這句阿彌陀佛的名號。能所是一不是二。
2 我們開始念的時候,有能念、有所念;這個“能所”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沒有到一心。
3 念久了的時候,所謂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自自然然到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就是一心的境界。
4 所以隻要一直念下去,什麽都不要問,這個境界會很快得到。如果一麵念佛,一麵懷疑,常常要問,常常要追根究底,這一生決定達不到這個境界。什麽原因?夾雜。
5 夾雜著懷疑、夾雜著妄想,一心的境界,就不容易得到。最要緊的是,一心念到底,什麽都不要問!


淨慧老和尚新加坡雙林寺第二屆禪七開示
禪源就是心源,照體就是心體。靈明不昧,時刻覺照就是正念的心在起作用,就是觀照的心在起作用。


此心,在用功的時候,自然地分為兩部分:一是能,一是所。一是能覺照,一是所覺照。盡管是在做功夫,心還是處在一種分裂的狀態。這是一個過程,到了功夫純熟的時候,無能無所,無覺無照,就恢複了心的原態。那個時候,就可以慢慢做到照體獨立,也就是所說的曆曆孤明。這種境界,並不是對心路曆程分析的結果,而是真心的原態,不生不滅,無能無所,本來就是如此。就像六祖大師在大庾嶺頭向惠明上座提出的問題一樣: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麽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麵目。”那就是心的原態,那就是照體獨立。照體獨立,就是說既不與善相應,更不與惡相應,時時刻刻都是純善無惡的。...


...禪機在整個宇宙當中,在整個社會生活當中,在人生的日用當中,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處處都充滿著禪機。
隻是我們的心有種種的分別,有種種的執著,這顆心寧帖不了,孤立不了。雖然總是在覺照,但我們覺照的功夫還沒有到家,還不能夠使照體獨立起來。照體獨立,不是把外在的環境改變成為符合我們內心的需要,而是要改變我們自心。


所謂 “我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即使在萬物圍繞當中,照體照樣能夠孤立起來,這就是功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