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妙空法師:持名念佛四十八法

(2010-01-04 08:47:40) 下一個
妙空法師:持名念佛四十八法
2009年11月27日 妙空法師 文章來源:佛教在線

[編者按]妙空大師的持名念佛四十八法,是淨土行者必讀的寶典。其內容涉及到持名念佛的原理、原則、心態、方法、境界、妙用等方方麵麵,幾乎無所不備。我等念佛人,在一切時、於一切處、處一切人生境遇中,應該如何用心?在四十八法中,皆可找到完美答案。
持名念佛四十八法,語言極其簡潔,但又無比懇切。讀來每每令人振奮非常、喜悅非常。我個人認為,認真用心受持這篇寶典者,必定獲得念佛的真實殊勝利益。(編輯:折服現行煩惱)
護意根持名
既以此心念佛,凡一切雜善雜惡之事,皆不必念。即日用應緣萬不得已之務,應畢則舍,勿令纏綿,障我心念,且我心念之所以纏綿者,意地用事故也。若念到心地光明時,意地自妙於觀察,當知念佛能轉凡為聖,為世出世間第一了脫之方。
戒口業持名
既以此口念佛,凡一切殺、盜、淫、妄之事,不可任口頭播弄。若一涉及,當自思維,念佛之人,不當如是,猛念佛數聲,以提醒而滌蕩之。
端身持名
既以此身念佛,於一切行、住、坐、臥時,務常端正,身若端正,心即清淨,當人自驗誠不我欺。
過珠持名
念佛一聲,手過一珠,單念四字,勿雜六字,以四字易成片也。於四字中,或在阿字上過珠,或在陀字上過珠,劃定規模,不得錯亂,此借珠束心之一法也。
高聲持名
若神智昏沉時,或妄想紛起時,振作精神,高聲念佛,到得數百聲,自換一番境界,且耳根最靈,外緣易入,聲感心動,雜想熾然;惟高聲念佛,能護耳根而啟心靈,心聽自聲,聲聲快足,一切閑是閑非,自然罷遣也。
低聲持名
若精神散失時,或勞極逼迫時,不必高聲,自收斂神明,低聲細念,候氣息完固,精神勃興,便可高聲念佛。
金剛持名
若心氣不適或人地有礙,高聲低聲總覺不便,則隻動口唇,用金剛持法不拘多少,總要字字從心裏過。
默然持名
又或高聲低聲,都不相宜,手過珠又嫌煩碎,金剛持仍嫌著跡,古有至巧方便,無用動口,不出聲音,但使係心一緣,微以舌根敲擊前齒,心念隨應,音聲曆然,聲不越竅,聞性內融,心印舌機,機抽念根,從聞入流,反聞自性,是三融會,念念圓通,久久遂成唯心識觀。
調息持名
或於氣靜心平時,先想己身,在圓光中,默觀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阿彌陀佛一聲,方便調息不緩不急,心息相依,隨其出入,行住坐臥,皆可行之,勿令間斷,常自密持,攝心既久,息念兩忘,即此身心與虛空等,持至純熟,心眼開通,三昧忽爾現前即是唯心淨土矣!
隨分持名
或時昏沉多,則經行以持之,或時雜亂多,則端坐以持之,即使行坐皆不合宜,或跪或立,乃至暫臥,亦廣作方便,持名隨分而自救之。要於四字洪名,不肯一念忘卻,乃降伏心魔之要術也。
到處持名
不問淨處穢處、閑處忙處、高興處失意處,但自迥光返照,自思曰:此等境界我從久遠劫來,經曆過百千萬億遭也,惟於念佛往生一事,未能辦得了當,所以輪迥輾轉,不得出頭。我今亦不他念,但誓此念佛心,至死也不斷此念頭,何以故?念佛的念頭一斷,一切善惡無記種種雜念則又生也。雖至大小便時,女人生產時注一,隻管念,越苦越念,越痛越念,如兒呼母,那管母之嫌與不嫌,若怕他嫌我,便不呼喚,則小兒之墮落坑廁者,隻有一死而已,何日見母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