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若念佛時,當知是人,即與文殊師利,等無有異

(2010-01-04 08:37:07) 下一個
若念佛時,當知是人,即與文殊師利,等無有異

五方便念佛門

聖嚴法師

隋朝天台智顗大師的〈五方便念佛門〉介紹了念佛門的修法:

(一)稱名往生念佛三昧門:行人口稱南無阿彌陀佛時,心必願生彼國淨土,是為樂稱諸佛名號的眾生說。

(二)觀相滅罪念佛三昧門:行者想象佛身,專注不已,遂得見佛

,所有罪障悉皆消滅。是為樂睹佛身,畏懼罪障者說。

(三)諸境唯心念佛三昧門:行者觀想佛身,是從自心生起,無別

境界。此為迷心執境者說。

(四)心境俱離念佛三昧門:行者觀想此心,亦無自相可得。是為計量自心實有者說。

(五)性起圓通念佛三昧門:行者此時入深寂定,將入涅盤,緣十方諸佛加被護念,興起智能功能,於一念頃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此為樂深寂定入涅盤境者說。
以上所舉五方便念佛門,第一稱名念佛,第二觀相念佛,第三、第四實相念佛的因行與果境,第五則為發大菩提心。智者大師在此文中,特別強調:「若以一言而具眾門,無過念佛。」又說:「若念佛時,當知是人,即與文殊師利,等無有異。」
五念門

被尊為中國淨土修法的始祖北魏曇鸞大師注世親菩薩的《往生論》,解釋世親菩薩主 張 的「五念門」說:

(一)禮拜門:心中願生安樂國土,禮拜阿彌陀佛。

(二)讚歎門:稱念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阿彌陀佛的異名)名號。

(三)作願門:如實修行奢摩他(止)。

(四)觀察門:如實修行毘婆舍那(觀)。

(五)回向門:以所有一切功德善根,為欲拔除一切眾生之苦,而作願攝取彼等,同生安樂國土。

這五念門的念佛方法,其實就是:禮拜彌陀信願往生、稱名念佛、觀想念佛、發菩提心廣度眾生。


一念乃至十念的念佛方法

在中國的曆代大師中,宣揚念佛法門的人相當多,並且各自提出了念佛生淨土的具體方法。

北魏的曇鸞大師,著世親的《往生論》注,對於十念往生的解釋是:「心無他想,一心相續,念阿彌陀,滿十數名為十念雲。」又說:「此十念之念,以憶念為義,緣佛相好,稱佛名號,以心十念相續,專心阿彌陀佛,最為重要。」

唐朝道綽大師的《安樂集》卷上亦雲:「但憶念阿彌陀佛,若總相若別相,隨所緣觀,徑於十念,無他念間雜,是名十念。」

唐朝的善導大師所著〈往生禮讚釋本願文〉雲:「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以口念十聲佛號,解釋十念修法。

新羅元曉大師的《無量壽經宗要》,解釋十念,即是稱念名號,緣相好,不雜餘念,無間斷地,念滿十數。此與曇鸞所說相同。

近代日本學者望月信亨,考察梵文所用「念佛」的「念」字,應該是「心念」質多(梵文citta)之意,在《無量壽經》所說三輩念佛往生之處,所說「念無量壽佛」的「念」字,是「隨念」(梵文anusmrti)之意,或有「思惟」(梵文mansikr)之意。
可見「十念」乃至「一念」的「念」字,原是心憶、思惟,加上稱名念或持名念,便是口中宣稱阿彌陀佛名號,同時在心中也切實地知道是在宣稱阿彌陀佛名號。心中清清楚楚沒有妄想雜念,隻知道自己口中正在宣稱佛號,便是一聲佛號,也是一念念佛;繼續不斷地口中念畢十聲,心中沒有出現其它雜念,便是「十念相續」,也是十念念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