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隻須靜聽,自己心中當下的念佛聲
(2010-01-20 07:40:09)
下一個
隻須靜聽,自己心中當下的念佛聲
隻須靜聽,自己心中當下的念佛聲
道證法師講述
念佛人體驗佛力,就如遊泳者體驗水的浮力一樣。末學承受大眾深思,實在沒有什麽可以呈奉供養,隻有說說自己病中屢屢失敗的一些經驗,也許有人在漫漫長夜獨自流淚時會用得到吧?初病倒時,因為覺得不大聲念佛實在心裏聽不明白,體力越差注意力越難集中,站著搖搖幌幌,走路跌跌撞撞,躺著昏昏沉沈,隻有打坐比較可以支持,因為對末學病況而言,比起拜佛或走動,打坐還算是較容易的姿勢,最初也隻好流淚忍過腿骨的疼痛,猛力一直出聲,念到嘴唇都腫起來再念到腫消下去,開始一小時頂多能念六千聲佛號,每天盡量打坐十小時,持念六萬聲佛號,也難以做到雪公老師所教的『百八心不亂』,說實在病痛裏念佛的心情,都太急迫,靜夜裏聽自己白天念佛的錄音帶,發現是一種身心逼迫的氣氛,不能做到『南無』。亦即『皈命,把命交出去』的輕鬆自在,能皈命一分方能感到一分佛力,能全然皈命才能體會十分佛力,我們的『交出去』好像都會在不自覺中又偷偷要回來,『南無』雖然好唱,但是不易真正實行。有一天末學凝望佛顏念佛,突然感受到一啟示,也忽然發現含藏在名號中的慈悲—無論是那一國人痛苦時幾乎部喊出『阿』的聲音,佛的悲憫讓我們在稱名時就盡情暢吐痛苦煩惱積鬱,假如能柔軟鬆開口腔,盡心舒暢念『阿』,痛苦就隨音聲傾泄化空了。其實阿彌陀三個字各別都有無盡的奧義,梵語『阿』字,翻譯成『無』,含『本不生』的意義,故是空諦,阿字觀說:『自阿字出一切陀羅尼,自一切陀羅尼生一切佛』,一個阿字功德便巍巍如是,喜歡研究的學長也可以去讀經逐字探討。但真正念時,是不思議的,隻須清暢地一個字一個字念清楚,除了當前這一個字,什麽都是多餘的!身心苦惱都在『阿』字裏解放吐空,病中念久真的不禁會感謝佛名大恩!量度經解描述『佛口』說:『口之兩角,竟半麥之分,其梢向上翹起,如花瓣之尖,美妙含笑之容。』由佛的微笑中,發現佛名號裏的『彌』字,輕輕全抿雙唇念出,就似綻放安詳微笑之容。正如慈悲之意是拔苦予樂,稱念佛名『阿彌』二字就足有拔苦又予樂之功,真是不可思議的『解脫光』!念一聲就和佛會心一笑,常念就常和佛會心微笑,真是念越多越歡喜,真是不可思議的『歡喜光』!難怪古德說念佛之樂唯念佛人可知。放鬆身心、放鬆舌頭輕念『陀』,不管是梵音,國、台語,舌輕觸上顎,清晰念聽,就鼓舞陣陣精進向上的氣機,有如自家充電一般。佛是圓滿的覺悟者,一念到佛,也讓我們轉麵向光明,同照本有的佛性,末學是念佛幼稚班說不出弘深的道理,隻是想到許多輾轉病榻眾苦逼迫的同伴,不由得忘記自己的淺陋,嘮叨說一些垂手可得的念佛之樂,阿彌陀佛有願,在其名號中『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所以信佛慈的人隻要老實念,念念都能得到功德寶!真的末學至今尚不曾靠用止痛劑,都是靠放鬆身心令柔軟,凝視佛像或閉目憶佛慈顏,感恩地恭念萬德洪名,盡心念到最清暢,您能發多清晰的音就盡十分力發到多清晰,同時回收『音光』,逐字聽明;即使不出聲,也要聆聽靜默裏清暢開懷的佛聲,猶如經中所言:『暢發和雅音,歌歎最勝尊』。我們雖然不能共聚念佛,但可以一起乘著佛聲的翅膀,飛越過十萬億煩惱痛苦,到極樂世界的琉璃枝梢,與那迦陵頻伽合唱一曲南無阿彌陀佛,共享無量光壽的甘美和開闊莊嚴!經上描述極樂國的樂音,以八個字—『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我們即使默念、小聲念,也要在心中聽到清暢哀亮微妙和雅的佛聲,真的勝過世間一切音聲,您知道嗎?第六天上萬種樂音再好千億倍,也不如極樂七寶樹的一音之美呢!
曾有病患向末學抱怨痛中念佛還是痛,不靈!其實痛中念佛時,此心常『念痛』多於『念佛』,因為貪愛身體勝於向往佛,末學自己在痛中練習念佛,一定要聽清了第一字『阿』,才續念『彌』,聽清了『彌』才續念『陀』……如此逐字凝神聽清,進入口念耳聽的道路,就如火車輪卡上了軌道,容易駛向無憂國土,解除痛苦有不可思議的療效!假若燥急掙紮,即使口念佛,心仍念痛,呼吸急促,使血流受擾,更痛。不如鬆張口腔,舒暢念聽阿彌陀佛,真的有聽清楚,就收到佛給我們的加被,好像打通電話,收到佛的回音一樣。假如被劇痛所轉,不能一下放柔軟,隻要循著口念耳聽的路走去,就收到佛的音光加被,不特意放鬆,也自然柔軟。假如您曾認真練習過,也許會發現,我們的耳朵太習慣聽雜音,想好好聽清淨慈悲之音阿彌陀佛,也會常脫軌,末學個人頗契機律航法師的『並耳念法』,並兩耳聽力於一耳,專注一耳聽—如常言形容:側耳傾聽,對苦境中攝心很有幫助,也助熟悉『口耳之道』—與彌陀的交通要道。五濁的塵擾裏,與其煎熬於百千思慮,萬種情緒,不如安享念佛的寧謐,憶佛的欣喜!既有彌陀不願又何須煩惱!?隻須靜聽,自己心中當下的佛聲。(假如自己念,自己不肯聽,那麽要念給誰聽呢?) 五濁塵擾裏,有太多的因緣會讓我們忘失了覺悟和慈悲,然而不管走到天涯海角,不管遭逢天災人禍,總有一雙慈眼在關懷注視我們。向心靈深處去尋覓這雙慈眼吧,心靈深處那不轉的慈眸一直在守望。
不轉慈眸 應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