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阿含經的唸佛方法

(2010-01-20 07:24:17) 下一個
北傳佛教唸佛法門的普及,這是眾所知識的了。俗語「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可為佐證。將之說成是中國佛教的共修法門,也不為過。縱觀大乘佛教,無論顯宗、還是密教;不管修禪、或是學律。各宗派中,除了如三論宗的唯識學者,和禪門臨濟宗的一些禪者,不標明依淨土唸佛法門外,其餘諸家大體上都以,「學依自宗、行歸淨土」為自家修行和接引信眾的指導原則。由於唸佛法門在北傳佛教裡頗為盛行,所以一般的學佛者,會認為唸佛法門,是大乘佛教特有。其實小乘佛法中也有唸佛的思想與方法。在小乘佛教根本經典,四阿含經的《增一阿含經》和《雜阿含經》中世尊都有講述唸佛的法門,從中可以追溯佛教最原始的唸佛方法。

  唸佛法門的修持,源於梵語buddnanusireti「佛陀那息勒帝」,原意是「憶唸佛陀」。後來隨著佛陀教法的不斷演繹,逐漸發展,演變成憶唸佛身功德、觀想佛身相好、執持佛名聖號、實想唸佛等多種的修持方法。北傳中國佛教的淨土唸佛思想,是起源於後漢時期支謙譯出《般舟三昧經》後。之後隨著淨土諸經的不斷傳入,充實了淨土唸佛法門的內容,遂成淨土唸佛法門一大體係。經過淨宗歷代祖師及他宗諸大德的大力弘傳,促使淨土唸佛法門盛行教界。在原始佛教經典裡,雖然沒有講道阿彌陀佛也沒直接提及往生淨土一事,但有修唸佛等行法的思想和方法在裡頭卻是事實。

  劉宋時期求那跋陀羅譯出的《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三記載:佛在迦昆羅衛國尼拘律園中對釋氏摩詞南說:「(佛弟子)因為能夠長夜修習,唸佛、唸法、念僧,命終之後,不生惡趣,終亦無惡。」又言:「若比丘在於學地,求所未得,上升佛道,安穩涅般,彼於學時,當修六念,乃至進得涅般。」修六唸法是指:一、念如來事;二、唸法事;三、念僧事;四、念戒;五、念施;六、念天。此中第一念,念如來事者,即是唸佛之行事。經文雲:「謂弟子念如來事,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聖弟子如是念時,不起貪慾纏,不起嗔恚愚癡心,其心正真,得如來義,得如來法。於如來正法,於如來所,得隨喜心;隨喜心已、歡悅;歡悅已、身猗息;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其心定;心定已、彼聖弟子,於凶險眾生中,無諸罣礙,入法流水,乃至涅般」。依經所明,通過修習唸佛等法,不起貪嗔癡心,於如來法,得大法喜,覺受樂而定其心,從而無所罣礙,得大解脫。其最終之目的能令行者命終之後,「不生惡趣」並且「終亦無惡」。此既意味著得生善道,而「終亦無惡」和「乃至涅般」的殊勝果報,更顯唸佛功德之不可思議。

  又據東晉時期,瞿曇僧伽提婆翻譯的《增一阿含經》卷一(十念品第二)記載: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對眾比丘說,當修十種法,並廣佈此十法。十法分別是:一、唸佛;二、唸法;三、念眾;四、念戒;五、念施;六、念天;七、念休息;八、念安般;九、念身非常;十、念死。佛陀叮囑弟子,以唸佛為第一的十唸法,「當善修行,當廣流布,便成神通,去眾亂想,得沙門果,自至涅般」。

  十唸法首條唸佛的修法,經典中是這樣的記述:(於唸佛時)「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唸佛。觀如來形,未曾離目,已不離目,便念如來功德。如來體者,金剛所成,十力具足,四無所畏,在眾勇健,如來顏貌,端正無雙,視之無厭。戒德成就,猶如金剛,而不可毀,清淨無瑕,亦如琉璃。如來三昧,未始有減,已息永寂,而無他念。驕慢強梁,諸情譫怕,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猶豫網結,皆悉除盡。如來慧身,智無涯底,無所罣礙。如來身者,解脫成就諸趣已盡,無復生分,言我更墜於生死。如來身者,度知見城,知他人根。應度不度,此死生彼,周旋往來,生死之際,有解脫者,無解脫者,皆具知之。是謂修行唸佛。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自至涅般。」

  從經中所述的唸佛修法來看,和大乘佛教淨土宗,早期盛行的唸佛修法中的觀想、觀像唸佛,沒有多大差別。阿含經的唸佛方法是憶唸佛的功德莊嚴。佛是無上菩提的成就者,佛身莊嚴威德自在。具足十種尊號,得一切種智,慈悲無比。從憶唸到仰慕,進而全身心地以佛為歸依處,由此啟發甚深信佛之心,求願修行佛法,以期依佛所教,得大解脫,乃至涅般。這就是經中所明唸佛等修法的力用。按經中所講,依如來教,正心靜坐,轉意唸佛者,所得果報是「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而且「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至於「除諸亂想」和《阿彌陀經》等淨土經教所謂的「心不顛倒」如出一轍。若要說不同的地方,那隻是《阿含經》的唸佛結果是「自至涅般」,而《阿彌陀經》等淨土經教是「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佛陀教化眾生,是應機施教的。正法時期,上根利智者,聞法即悟,修行證果。末法時代,學佛眾生,慧溦仙睿?┮苑獎憬譚ǎ?粵畹麽蠼餉摗R罁?埛鴯Φ孿嗪茫瑏遝刪托薹āJ欠鶩芋w諒根性不利、信念薄弱的眾生故,須以方便教法教化之,而說此殊勝的唸佛、唸法、念僧等修法。《十住毗婆娑論》說「(唸佛法門)是佛為心情怯弱的眾生,所作的方便說。」《大乘起信論》也認為:「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教以「專意唸佛」,由此「攝護信心」。修持唸佛、唸法、念僧等法,便可得度。這的確助長學佛者修正佛法的信心。讓學佛者深信,仰仗三寶之力,必能離苦得樂,乃至究竟解脫。

  佛陀在《雜阿含經》中有多處教導弟子眾,修唸佛等法。卷二十(第五五四經)為重病纏身的詞梨聚落主長者和(五五五經)的八城長者等講述修唸佛等法可除病苦;卷三十(八五七)、(八五八經)對難提長者(八五九經)對梨師達多弟兄,說修憶唸佛事等法;卷三十五對將要行於曠野中的商賈,說行持唸佛等法,可度脫旅行中的恐怖。乃至在卷三十五(九八一經)中教導獨宿野外的比丘,受持唸佛等法,可以克服內心的恐懼而得心安。由此可見,唸佛、唸法、念僧等修行方法,是佛陀教法中較常用的一種。可直接而又方便地修持,成就快而穩當。因此之故,修唸佛等法,自然成為一般學佛者樂於受持的修行方法。

  綜上所述,可以得知,阿含經中的唸佛方法,是開佛教唸佛法門之先河,大唱易修易證之妙行。佛陀於經中所開示的唸佛、唸法、念僧等修法,令眾聞而思修,修而證果。這一教法,的確殊勝無比。雖然有人認為這是小乘的唸佛方法,但是誰又能肯定大乘唸佛法門不是在這基礎上奠定的呢?撰寫此文,並無意將小乘佛法的唸佛等修法,等同於大乘的唸佛法門。隻是想讓學佛者,大略瞭解南傳佛教阿含經的唸佛方法而已,並以此證信佛陀一代時教中,唸佛法門的無比殊勝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