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怎樣知道有觀音菩薩
(2009-11-05 08:30:07)
下一個
怎樣知道有觀音菩薩
慈航法師 著
一、有無的判斷
宇宙萬有,森羅萬象,世出世間一切法,千差萬別,形形色色,我們要用甚麽方法去判斷這法是有,那法是沒有呢?據古來大德告訴我們,判斷法的有無,要用五種方法,佛經上叫做五量:一是現量,二是比量,三是聖教量,四是譬喻量,五是神通量。現在分別說明如下——
甚麽叫做現量?「量」是度量,例如:輕重要用秤量,長短要用尺量,好歹要用心量,才能得到一個正確的認識。「現」有三種:一是現在,簡別不是過去和未來;二是現有,簡別不是此刻未有的人物;三是現露,簡別不是現在雖有,而隱藏在裏麵看不見的東西。要具足現在、現有,和現露這三個條件,而不用意識思索能夠直覺親證到這境界,才可以叫做真現量。在佛學上說:眼耳鼻舌身前五識去了別色聲香味觸五塵的時候,那是直覺,以及定中緣境,正智契真如,第八識所緣的境界這都叫做現量。
甚麽叫做比量?「比」是比較,真正的比量,要有宗旨、因由,和事例。這宗因喻,叫做三支比量。例如:遠見煙就知道彼處有火,看見有生的人物,就知道將來一定會破壞,聽到隔壁有說話的音聲,就知道裏麵有人,這都是用比量的方法來判斷的。
甚麽叫做聖教量?「聖」是聖人,「教」是教法,就是因有聖人的文教才知道的意思。例如:佛經上所說的人物,我們雖然沒有親眼看見,然而有聖人的言教,可以證明,聖人是不會騙人的;好像中國古時周公、孔子所說過的話,留下來的文教,是可以相信的,這就叫做聖言量或聖教量。
甚麽叫做譬喻量?例如:地是怎樣的形狀,我們是不知道的,科學家告訴我們,好像球一樣,中國的版圖,好像是一片海棠葉,這就是叫做譬喻量。
甚麽叫做神通量?如果肉眼看不見遙遠的地方,有人能看得見,那就是用的天眼通;過去的事有人能知道,那就是用的宿命通;別人動了甚麽心念,有人能知道,那就是用的他心通。除了有神通的人之外,其餘的人是沒有辦法的,這就叫做神通量。
例如:你怎樣知道有一位慈航法師?是因為你親眼看見過他,並且聽過了他的講經,所以才知道,這是屬於現量。請問:慈航法師有父母嗎?當然有父母。你沒有親眼看見過他的父母,你怎樣知道他有父母?因為大家都有父母,所以知道他也有父母,這是屬於比量。慈航法師將來死了之後,到甚麽地方去?到極樂世界去。為甚麽知道有一個極樂世界?這是釋迦牟尼佛在彌陀經上所說的,這是屬於聖教量。為甚麽你會知道慈航法師死了之後到極樂世界去?這好像惡人受苦報,善人得善報,是一樣的道理,這是屬於譬喻量
釋迦牟尼佛,為甚麽又會知道有極樂世界?因為他有天眼通。我們為甚麽看不見?因為我們沒有天眼通!一般人總以為佛經上所說的:地獄、餓鬼、修羅、天、人、羅漢、菩薩、佛,以及輪回都沒有!如果反問他們所持的是甚麽理由?他們很簡單的答覆三個字——看不見。然而再問他們「看不見」的都是沒有嗎?他們一定會答:是的。那麽,我的父母,你的祖宗,從前的周公孔子,近代的國父,以及火星中有人,北極的地方還有冰雪,你都是沒有看見,你可以一概抹煞都是沒有嗎?你自己也會覺得可笑!反過來說:「看得見」的,都是有嗎?是的。那麽,鏡中的像,水中的月,病眼所見的空花,夢中所見的人物,都是實在有的嗎?明理的人,當然也會一笑!可見判斷一切事物,除了現量親見之外,還要用比量、聖教量、譬喻量、神通量來幫助,不然的話,會惹出許多無謂的諍論!
二、曆史的模棱
我常見許多人一開口就說:有曆史可考據的才靠得住,如果沒有曆史的是難以置信!其實這話也是模棱兩可。試問:凡是有曆史的都是可靠嗎?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就拿我自己來說吧,不知道竟究是生了三天三夜?還是七日七夜?究竟是在房間裏生的,還是在大廳中間生的?我的母親究竟是我七歲的時候死的,還是在我十三歲的時候才死?我出家是十七歲?還是十八歲?是宣統二年,還是民國元年?如果真要我寫兩回自傳,我一定會有兩種不同的寫法。自己為自己寫自傳,都會有這種出入,何況代別人記曆史,一點都不會訛錯,我是不會相信的。如果不相信我這話,我可舉一件曆史來證明,請問:佛的紀元,今年究竟是第幾年?你就會啞然失笑,隻好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罷了。教主本人的誕日,都給人人弄得不一致,何況不是此界的人,怎樣可以把他的族姓、家世、學曆,事曆,一一照樣登錄,那真是癡人說夢!
六、菩薩的靈感
菩薩有靈感這一句話,有一部分人因為求福而信仰;有一部分人因為親得菩薩的救護而信仰。有些自命有科學頭腦的新人物,以為說到菩薩有靈感是迷信,是不合科學時代的精神!其實菩薩有靈感,是很普通的事,並沒有甚麽稀奇!凡是有救人救世心腸的人,要具足兩個條件:一是本領,二是仁慈。有本領沒有仁慈,固然不能救人,就是有仁慈而沒有本領,也是不能救人。例加:一人墮水,兩人觀之:有本領的能下水,而沒有仁慈,對於水中人,以為與我無幹,何必多事。而有仁慈心的人,在旁邊看見此人墮水,人溺如己溺,憂心如焚,然而缺少了下水的本領,在岸上幹著急,也是無濟於事。另外有一個人,有仁慈心,又有下水的本領,他不假思索,就跳下水去,把溺在水裏麵的人,背上岸來了。我說這個比喻,連小孩子都懂,而自命科學的新人物,又有甚麽難解呢?難道可以說:你沒有仁慈心,就說一切人都沒有仁慈心嗎?你沒有遊泳的本領,就說一切人都沒有遊泳的本領嗎?這種武斷,合乎新的邏輯嗎?世間上有許多俠義的人,都能做出救人救世的事業,何況一位專以救人濟世為職務的人,一身都具備了神通妙用,而沒有靈感,反而不如一個俠義的人嗎?所以說菩薩有靈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七、感應的原理
菩薩為甚麽有求必應呢?這也是很容易知道的事。你看世間上的孝子,親眼看見自己的父母掉下水去,有不去救的嗎?再看世間上的慈母,親眼看見自己的兒女,被火所燒,而不去救嗎?這是顛撲不破的鐵證,何況菩薩等視一切眾生,都同自己的父母兒女一樣,而見死不救,連凡夫都不如,怎樣可稱名副其實的菩薩?
你一定又會問:菩薩既然又有仁慈,又有本領,為甚麽世間有許多遭苦難的人,而不蒙菩薩去救護,這又是甚麽原因呢?這有兩種原因:一如遊子,父母雖然有救護之心,而遊子遠離他方;父母雖有救護之心,然遊子違背,父母無奈其何。一如病者,醫生雖有醫病之責,而病者不信,故良醫亦無可奈何。必須父母有救護兒女之心,而兒女又不可離父母太遠,一呼一應,感應道交,自有出苦得樂之日。良醫又有起死回生的本領,而病者亦信賴良醫,依病施藥,藥到病除,妙手回春,有何難事?上二喻,其實還是方便之談,而真實的原理:菩薩如明月,眾生如水麵,水若澄清,水不必求月,月亦不必應水,水清月現,自然之理!若水中沙土混濁,水雖求月降,而月亦映水麵,然月影終不能現,是水之咎,非月之過也。所以說「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影現中」。明乎此理,一切疑團,自然打破,豁然大悟。隻要水清,而月常現;眾生心垢若除,菩薩時時在前,說甚麽感應皆是多餘之事。
補上中間遺漏的部分(一樓結束後開始):
你真一定要說,沒有曆史是不可靠的話,那我不必要你交十代、二十代、三十代以前的曆史;隻要你交三代的曆史就夠了。你若交不出三代的曆史,我就可以說你一定是沒有父母,祖父祖母,和曾祖父曾祖母。你如果爭辯,一定說有的話,為甚麽你沒有三代的曆史呢?不但你的三代是靠不住,就是再過一百年之後,連你這個人也就靠不住了,甚麽原因呢?因為沒有曆史來做參考啊。不見得人人都會像自己一樣,恐怕後人來抹煞了你,先把自己的曆史,一一登記起來,預備給後人來作參考,我以為世界上決沒有這樣天字第一號的傻瓜。中國的曆史,隻從五帝寫起,已經是不完全,何況三皇,又何況三皇以前?試問:上古結繩的時代,你怎樣把他的曆史一一結下來?你忘記了文房四寶,是始自何時?何況世界之大,人類之多,一一都要以曆史為中心,那真是癡人說夢,我以為不必。
三、佛語的真實
說話靠不住的,有兩種人:一是無知,一是虛偽。因為是無知,所以說的話,一定是靠不住;因為是虛偽,本來是不知,為了求名求利的原故,所以不知以為知,才變成了虛偽!佛是三覺圓滿,破除了無知,萬德具足;滅除了虛偽,連本有的轉輪聖王都不要做,還有甚麽比轉輪聖王的名利更好的嗎?當然沒有。所以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典,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如果你不信佛,當然是無話可談!設若是徹頭徹尾信佛,沒有絲毫的懷疑,那第三篇的經據,是可以實證。
四、菩薩的名義
印度話,本來叫做菩提薩埵,因為我們中國人,向來的稱呼,都是歡喜簡單,所以簡稱菩薩,約他的意義,譯成中國的話,叫做覺有情。覺是覺悟,有情就是眾生。這有三種說法:一是對菩薩自己說的,因為菩薩也是有情之一,不過他不同一般普通迷昧的有情一樣,他是覺悟了的有情。試問:他究竟覺悟了甚麽東西?他覺悟了這個我,是假的,是空的,是無常的,是不淨的,是苦的,是罪孽的。怎樣知道是假的呢?因為這個身體的我,是四樣湊成的。試問:身上沒有了暖氣,還能叫做我?沒有了呼吸,還能叫做我?身上血脈不流通,還能叫做我嗎?所以,地水火風,四大和合,假名為身;四大分散,何處有我?凡夫迷昧不知,執為實我,所以叫做迷;菩薩覺悟是假我,所以叫做覺。既然知道了是假,最後,當然是空,不說可知。試觀:這假的身體,究竟有多少年?豈不是不長久嗎?從頭至足,從內至外,自己身上的東西,都覺得臭穢不淨,何況他人的呢?而眾生顛倒,還以為可愛,所以叫做迷。這個人身,從生至死,就在大苦海中,這是誰也知道。因為貪嗔癡,而造殺盜淫妄的孽,所以此身,是罪孽的。菩薩不但知道了身體是假的,就是宇宙萬有,大至世界,小至微塵,那一樣不是緣生性空,那裏有甚麽實體?而迷昧的凡夫,就是在事事物物上執為實有、起惑、造業、受苦、流浪、生死,所以叫做迷。而菩薩不但自己是已經覺悟了,並且以斯道覺斯民,將自己覺悟了的道理,去宣傳教化人民,使人人同菩薩一樣的覺悟。這有情又是指的其他一切眾生,所以第二種意義,叫做覺他的有情。因為:菩薩要度眾生,所以不得不希望成佛;而希望成佛也不是為自己,是為度眾生。所以菩薩是上求大覺——成佛,下化有情——眾生,這是菩薩第三種的意義。一般門外漢,菩薩的意義都沒有弄清楚,他把偶像就當做菩薩,其實偶像中,固然有菩薩像,也有比菩薩更高的佛像,還有不如菩薩的羅漢像、天像、神像、鬼像,乃至牛頭馬麵像,如果都叫做菩薩,那真是豈有此理!要知道菩薩這兩個字,是一種稱呼,通俗容易知道的,把他當做聖人賢人,已經是降低了他的位子,何況叫他是偶像,那更是褻瀆菩薩了。要知道:學成功了的稱他是佛,未成功的稱他是菩薩,這不過是先生和學生的異名罷了。
五、觀音的德號
觀音,有的時候,叫做觀世音;有的時候,叫做觀自在;其實是一人。觀音的意義,有兩種解釋:一是依楞嚴經的解釋:這位菩薩最初修行的方法,是耳根不向外聞,而反聞耳根中能聞的聞性,又叫做聲性,因為一切眾生,向外分別音聲,就有毀譽的境界,因此起貪嗔之惑,造淫殺盜之業,而受輪回的苦報。菩薩既不向外聞聲,而反聞聞性,性中既沒有毀譽的境界,就不起貪嗔之惑;既不起惑,即不造業,當然也就不受苦報。這是約菩薩在因中自己修行而說的。二是依法華經的解釋,這「世音」二字,是指世間一切眾生的音聲,或求菩薩救他的苦,或求菩薩賜他的樂,菩薩隻要是聽到了他們的音聲,一定會幫他們的忙,而各得滿願了。這是約菩薩利人方麵說。這兩種說法,你讀了經論,就自然會知道的。至於「觀自在」的名義,是出在心經上的。意思就是說:這位菩薩無論是自利利人,都是能夠得大自在,所以叫做觀自在。
六、菩薩的靈感
菩薩有靈感這一句話,有一部分人因為求福而信仰;有一部分人因為親得菩薩的救護而信仰。有些自命有科學頭腦的新人物,以為說到菩薩有靈感是迷信,是不合科學時代的精神!其實菩薩有靈感,是很普通的事,並沒有甚麽稀奇!凡是有救人救世心腸的人,要具足兩個條件:一是本領,二是仁慈。有本領沒有仁慈,固然不能救人,就是有仁慈而沒有本領,也是不能救人。例加:一人墮水,兩人觀之:有本領的能下水,而沒有仁慈,對於水中人,以為與我無幹,何必多事。而有仁慈心的人,在旁邊看見此人墮水,人溺如己溺,憂心如焚,然而缺少了下水的本領,在岸上幹著急,也是無濟於事。另外有一個人,有仁慈心,又有下水的本領,他不假思索,就跳下水去,把溺在水裏麵的人,背上岸來了。我說這個比喻,連小孩子都懂,而自命科學的新人物,又有甚麽難解呢?難道可以說:你沒有仁慈心,就說一切人都沒有仁慈心嗎?你沒有遊泳的本領,就說一切人都沒有遊泳的本領嗎?這種武斷,合乎新的邏輯嗎?世間上有許多俠義的人,都能做出救人救世的事業,何況一位專以救人濟世為職務的人,一身都具備了神通妙用,而沒有靈感,反而不如一個俠義的人嗎?所以說菩薩有靈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七、感應的原理
菩薩為甚麽有求必應呢?這也是很容易知道的事。你看世間上的孝子,親眼看見自己的父母掉下水去,有不去救的嗎?再看世間上的慈母,親眼看見自己的兒女,被火所燒,而不去救嗎?這是顛撲不破的鐵證,何況菩薩等視一切眾生,都同自己的父母兒女一樣,而見死不救,連凡夫都不如,怎樣可稱名副其實的菩薩?
你一定又會問:菩薩既然又有仁慈,又有本領,為甚麽世間有許多遭苦難的人,而不蒙菩薩去救護,這又是甚麽原因呢?這有兩種原因:一如遊子,父母雖然有救護之心,而遊子遠離他方;父母雖有救護之心,然遊子違背,父母無奈其何。一如病者,醫生雖有醫病之責,而病者不信,故良醫亦無可奈何。必須父母有救護兒女之心,而兒女又不可離父母太遠,一呼一應,感應道交,自有出苦得樂之日。良醫又有起死回生的本領,而病者亦信賴良醫,依病施藥,藥到病除,妙手回春,有何難事?上二喻,其實還是方便之談,而真實的原理:菩薩如明月,眾生如水麵,水若澄清,水不必求月,月亦不必應水,水清月現,自然之理!若水中沙土混濁,水雖求月降,而月亦映水麵,然月影終不能現,是水之咎,非月之過也。所以說「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影現中」。明乎此理,一切疑團,自然打破,豁然大悟。隻要水清,而月常現;眾生心垢若除,菩薩時時在前,說甚麽感應皆是多餘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