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修行法門(2) - 觀世音法門

(2009-09-21 08:31:33) 下一個
(提醒:我這裏引用的觀世音法門名字指的是傳統正信的修行方法。於附佛邪教的某某無上師“觀音法門”是完全不同的,而且本人絕不推薦任何人去修行那個某某無上師所謂的法門)
以下information也是來自網上整理,bold為本人體會。

一、觀世音菩薩的來曆

觀世音菩薩,雖然與娑婆世界眾生特別有緣。尤其是中國浙江一帶,幾乎無人不知道觀音菩薩,所謂: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即使是美國人,知道有Happy BUDDHA的人不少,但知道有觀音GWANYIN的人更多。可是觀音菩薩,卻是遠在十萬億佛土以外的西方極樂世界的一生補處菩薩。現正在輔助阿彌陀佛教化眾生,無量劫後,阿彌陀佛於上半夜入滅,觀音菩薩,即於下半夜成佛,號普光功德山王佛。

其實,觀世音菩薩,早已成佛,名正法明如來,因大悲心切,湣物長迷,故帶果行因,現菩薩身,助佛轉輪,何止輔助阿彌陀佛,亦助十方一切諸佛。釋尊降籎娑婆,觀音菩薩亦於娑婆世界,印度南部的普陀洛伽山,示現道場,助釋尊轉,度眾生(見華嚴經)。

及佛法東來,觀音菩薩又在中國浙江南海普陀山,建立行化道場。據說南北朝時代,大約梁明貞年間,日本有一位名慧諤和尚,到中國求佛法,於五台山朝禮文殊菩薩時,看見一尊觀音菩薩聖像,清淨莊嚴,非常喜歡,欲請回日本供養,又恐主持不允,結果不與而取,立即買舟東渡,欲回日本。當船行至浙江舟山群島,新羅礁附近,忽見海中出現無數鐵蓮華,阻擋船隻,不能前進。如是三日三夜,船隻不能通過,因此禱告菩薩說:‘假使日本眾生,無緣見您,當隨所向,弟子即於該處,建立精舍,供奉聖像。’禱畢舟行,竟至潮音洞邊停下。當時慧諤和尚,棄舟登山,見一漁翁,說明來意,漁翁大受感動,將房舍讓出,供奉觀音,名‘不肯去觀音院’。慧諤和尚亦成為普陀山第一代的開山祖師。由是可知,觀音菩薩大有來曆,何止是一生補處菩薩,而且是佛道中再來的菩薩。何來籍貫之有?

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大菩薩,應當有其在西方極樂世界教化眾生的工作,為什麽觀世音菩薩會常常化身來到我佛(釋迦牟尼佛)與文殊、普賢菩薩所度脫教化的娑婆世界呢?每一個佛國淨土,都有一佛二脅士大菩薩,而觀世音菩薩應該是他方佛國淨土的脅士菩薩才對啊!

  您不要懷疑!佛在地藏經中,是這樣的告訴觀世音菩薩說:“你與娑婆世界有一大因緣,所有的天龍、鬼神乃至六道中的苦難眾生,若能聞你名號,或見你形像,或敬仰讚歎你,這些眾生必生於無上道,且必獲不轉退心,常生人道或天界,享受安樂,等到因緣成熟時,會遇佛授記,他日必將成佛的。”


  而佛陀在《觀世音菩薩授記經》中,也提到了佛陀與觀音菩薩的一段宿世因緣……

  於過去世久遠劫以前,有一大佛名號為金光師子遊戲如來,此佛之淨土莊嚴比現今的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淨土,還要大上幾千萬兆倍。而該佛國淨土的眾生淨修梵行,純一化生,禪悅為食。而該佛土中有一威德王,奉事金光師子遊戲如來非常的虔誠,而如來就為威德王傳授六波羅蜜法印。

 此時威德王在佛淨土的花園中深入了禪定三昧中,這時候在威德王的左右有二蓮花,從地湧出,雜色莊嚴,其香芬馥如天栴檀。在這二朵大蓮花中有二童子化生其中,跏趺而坐,其一名為寶意,另一名為寶上。

  佛陀最後告訴觀世音菩薩,這威德王就是佛陀的前身,而此二童子,即是現今西方極樂世界的觀世音與大勢至兩大菩薩的前生是也。而且觀世音與大勢至兩位菩薩,也是在金光師子遊戲如來的法座前,初次發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因而開始勇猛精進,勤修佛法。

  所以觀世音菩薩與本師釋迦牟尼佛是有宿世因緣的,今天娑婆世界六道苦難眾生,蒙佛陀大智慧、大慈悲、大神通、大方便之教化,雖然有文殊、普賢、彌勒及地藏等大菩薩的度化與教化,但觀世音菩薩亦自自然然的來幫忙救度我娑婆世界眾生,這也是觀音菩薩與我們娑婆世界的一大因緣啊!

  佛教徒在家中安置佛堂供佛時,有的供奉西方三聖(彌陀、觀音、勢至),有的供華嚴三聖(釋迦佛、文殊、普賢),有的供奉三寶佛(釋迦佛、藥師佛、阿彌陀佛),有的人也供娑婆三聖(即釋迦佛、地藏菩薩、觀音菩薩)。故供佛禮佛,隨順眾生因緣及方便,如法就好了。


觀音信仰是東方世界中最為流行的一種菩薩信仰,也是整個大乘佛教菩薩信仰的代表。大乘也叫“菩薩乘”,菩薩思想是大乘佛教的核心和主要標誌,所以觀音信仰也就是大乘佛教信仰的主要表現形式。

一、觀音法門義理的觀悟:主要包括“般若空觀”與“耳根圓通”兩大類。

般若空觀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學說。約占佛教總數三分之一的各類般若經便是闡釋這種學說的經典。觀音法門中的般若空觀散見於許多觀音類經典之中,其中最集中地體現這一說教的是一部流傳極廣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中說,觀音菩薩所修的般若觀悟非常高深,一旦進入這種高深的境界,即經中所說的“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音菩薩就可“照見五蘊皆空”,並依此“度一切苦厄”。“五蘊”指構成眾生之生命體的五種因素(即物質性因素“色”和精神性因素“受”、“想”、“行”、“識”),五蘊一空,生命體便失去了依托。如何看待五蘊,也就是如何看待眾生本身。經中進一步解釋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這就是觀音菩薩在進行甚深微妙的般若觀照時,所悟出的萬法與性空圓融統一的道理,它成為中國佛教般若理論最著名的論題之一。體悟這種道理,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最後便可“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耳根圓通出自《楞嚴經》卷6。經中說,觀音菩薩在楞嚴法會上,應釋迦牟尼佛之要求,當眾介紹了自己認為最好的修持法門,這個法門就是通過對聽覺的修煉,而排除外界之聲,即進行排除有聲與無聲之別,由此繼續修行,達到能聽與所聽的消除。如果能完全徹底地消除聽覺與外界之聲相,那麽就可進而達到一切感覺與感覺對象的空寂。由此精進不息,達到“空覺極圓”的時候,能聽與所聽便都不複存在了。無所謂生,無所謂滅,即進入至高無上、清淨妙樂的寂滅境界。這是超越一切的境界,是“十方圓明”的境界。一旦達到這個境界,就可獲得二種“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覺妙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二、功夫的修煉

觀音法門強調絕對虔誠、持之以恒、如法修煉的部分:它隻要求修持者以至誠之心反複持誦神咒和稱念聖號。關於誦念觀音聖號,佛經中記載極多,近兩千年來,它一直是觀音信仰中最普遍的一種修持方法。觀音聖號的全稱是“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摩訶薩”,也可簡稱“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等。佛經中說,如果眾生遇到什麽困苦和災難,隻要一心稱念觀音聖號,觀音菩薩就可尋聲而來,解救苦難,或者由於聖號的稱念而產生一種神秘的感應,使稱念者有求必應,所願滿足。記述稱念觀音名號之功用最詳細的是《法華經》卷7《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其中說到稱念觀音名號可擺脫火災、水溺、黑風、刀兵、惡鬼、牢獄、怨賊等7種災難;還可使眾生遠離淫欲、嗔恚、愚癡等“三毒”的熬煎。經中總結說:“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那麽受持觀音名號與其它修持方式相比,其功德孰大孰小呢?經中舉例說:“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號,複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否?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複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受持神咒作為觀音法門中功夫修煉的另一種形式,曆來受到佛教界的格外重視。咒即真言,或名陀羅尼,亦稱總持法門、被視為諸佛菩薩修持得果之心法結晶。咒一般為梵文音譯,佛教認為持咒者不必曉其含意,因誦咒時心解其意,反生分別之心,不能達到爐火純青、一心不亂的境界。咒語可分為四種:第一種是長咒,最長的如《楞嚴咒》,長達千字以上;第二種“短咒”;第三種“咒心”,是咒語的宗要,一般隻要幾個字或十幾個字;第四種是“種子字”,可短到隻有一個梵文字,是以上三種咒語的總攝,一字可生多字,含多意,故名。

觀音咒很多,其中許多是佛教中最為流行的咒語。如《大悲咒》被普遍視為中國佛教史上流傳最廣的四部佛典(其它是《金剛經》、《心經》、《觀音經》)之一。這四部佛典,除《金剛經》外,另外三部經均是觀音法門的經典。《大悲咒》則是觀音法門中最著名的咒語。全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目前,寺院生活中,它依然是每日必作之功課,凡歸依佛門的人,不論是善男,還是信女,不論是出家,還是在家,也幾乎沒有不首先持誦此咒者。 (另外還有很多流傳的觀音咒語,比如說:觀音靈感真言,也稱六字大明咒等。但以我個人的修行體會,我不建議大家修持這些非大悲咒的咒語。這些很多流傳很廣的咒語的來源都比較模糊。隻有大悲咒是比較肯定的佛經裏的東西。像六字大明咒甚至是十小咒之一,是寺院早課必做的功課。但此咒在佛經完全沒有記載,但在喇嘛教裏卻是記載的很多。六字大明咒即是“唵嘛呢叭嘧吽”,在中國的流傳,始於元代,是跟著西藏及蒙古喇嘛密教的傳入而到漢地,故在元朝以前的佛教文獻中,尚未見到,至清初已被收入《禪門日誦》所錄十小咒內。然在蒙藏喇嘛教的化區,此咒是一般信徒經常持誦的。末法時期就是真真假假都在一起。 另外我本人修持過不短時間的六字大明咒,和我修大悲咒的體會不太一樣,這也是我隻推薦大悲咒的原因)

三、福德的積累


佛教對其全部修持活動有過不同的分類,其中“福慧雙修”曆來最受推崇,最為流行。福慧雙修又稱“具德具慧”、“兩種莊嚴”、“二具足”等。

所謂“慧”,即佛家的智慧,稱作“般若”、“菩提”,其中最高階段的智慧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修慧即是修般若法門,也就是以佛教的認識方法觀察人本身、人的思維、人的生活、宇宙萬物以及佛教的彼岸世界。觀音法門中的義理觀悟即屬這方麵的內容。所謂“福”,又稱“福德”、“功德”。修福積德作為佛法修持的兩大支柱之一,是指修持者本身力行的一切外在的修持活動,如以大乘菩薩行的“六度”來說,般若度屬於修慧;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五度則屬於修福。如果稱前者為內修,後者則可稱之為外修。

前麵講的功夫修煉是介於福、慧二者之間或超脫於二者之上的一種特殊的修持活動。因為,借助於這種修煉,既可達到修慧的目的,也可達到修福的目的。尤其是持咒這種修煉法,是大乘佛教經過一定發展之後才出現的一種特殊法門,它力圖包攝一切修持法門,故被視為諸佛菩薩“傳心之秘”,真如心中流出的不虛“真言”,微妙本心的顯露,能總攝一切佛法的“總持法門”。不過在後世的觀音信仰中,這種總持法門並沒有真正取代福慧的修持,尤其在今天,觀音法門中的修福積德越來越受到中國佛教的重視,特別是其中莊嚴佛土、利樂有情、淨化人心的內容更受到僧俗兩界的普遍歡迎。

觀音法門中的福德積累,作為一類非常重要的佛教修持活動,它所包括的範圍是廣泛的,幾乎佛教中的一切持戒修福、積德行善之舉,均可視作觀音法門的修持活動。如果從狹義的角度來講,觀音法門中的福德積累主要有以下內容:

其一,慈悲利他。觀音在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中被視作一位大悲菩薩,其它三位菩薩,文殊大智,普賢大行,地藏大願,各有所專,各有所長。大悲常與大慈連稱為“大慈大悲”。既然觀音是一位大慈大悲的菩薩,那麽,修持觀音法門,就必須首先具足慈悲之心,廣行利他之事。《大智度論》卷27中說:“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可見,“慈”是指愛護眾生,給予歡樂,簡稱“與樂”;“悲”指憐憫眾生,拔除苦難,簡稱“拔苦”。佛教認為觀音菩薩的“慈”是“無緣之慈”,即無附加條件,無其它要求。絕對慈愛;觀音菩薩的“悲”是“同體之悲”,即無時間的限製,無空間的阻礙,不分貴賤賢愚,視眾生之苦為己身之苦,對一切眾生的平等悲愛。經書中說:“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任何一個佛教修道者都應以觀音之慈為慈,以觀音之悲為悲,胸懷世界,心係眾生,行善利人,積福積德,有利他的同時,求得自我的淨化和靈魂的升華,最終趨於佛教的理想境界。

其二,禮拜供養。禮拜觀音菩薩的形式有好多種,如:佇立合掌、五體投地、右向圍繞、右膝著地等。供養觀音菩薩的形式也多種多樣,如香、花、燭、果、飲食、帛錦、七寶及其它一切淨妙之物。《法華經8226;普門品》中說:“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該品末尾頌語又說:“觀世音淨聖,於苦海死厄,難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經》中還講述了這樣一件事,當釋迦牟尼講完觀音的神奇威力之後,座下有一弟子名叫無盡意立即對佛說:“我現在就應立即供養觀世音菩薩。”那時,觀音也在法華會上,於是,無盡意便從脖子上解下價值千金的各種寶珠瓔珞,呈獻給觀音菩薩,說道:“仁者,請接受這些珍寶瓔珞吧。”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無盡意便又說道:“仁者啊,請您憐憫憐憫我們,收下這些誠意的供養吧。”這時,釋迦牟尼佛對觀音菩薩說:“你應當憐憫這位無盡意菩薩和其它四眾弟子以及天龍八部等人天眾生,接受這些瓔珞吧。”觀音見如來佛已開金口,便出於憐憫之心,接受了無盡意菩薩的供養,他把這些瓔珞分為兩份,一份奉給釋迦牟尼佛,一份奉送於多寶佛塔。觀音經中既然已有此供養先例,後世佛教徒便大興供養之風,虔誠、恭敬之心幾與無盡意菩薩媲美。

其三,觀念聖相。《楞嚴經》中曾說,眾生若能見到觀音之身相,即可免離一切怖畏。《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經》中也說:“當知此菩薩威神之力,惡鬼消伏,得見我身無比色像。”提到觀念聖相最詳細的還是《觀無量壽佛經》,其中說:“次複應觀觀世音菩薩,此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身,頂有肉髻,項有圓光,麵各百千由旬。其圓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釋迦牟尼。——化佛,有五四化菩薩,無量諸天,以為侍者。舉身光中,五道眾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現。頂上毗楞伽摩尼寶,以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觀世音菩薩,麵如閻浮檀金色,眉間毫相,備七寶色,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光明,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一一化佛,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變現自在,滿十方世界。譬如紅蓮花色,有八十億微妙光明以為瓔珞,其瓔珞中,普現一切諸莊嚴事。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花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畫,猶如印文,——畫有八萬四千色,——色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軟,普照一切,以此寶手接引眾生。舉足時,足下有千輻輪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台。下足時,有金剛摩尼花,播散一切,莫不彌滿,其餘身相,眾好具足,如佛無異,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作是觀者,不遇諸禍,淨除業障,除無數劫生死之罪。”

其四,弘通經典。經典的弘通包括聽聞讀誦、印行、散發、解說等許多方麵,曆來被佛教視為功德無量的善事,認為此有十大功德,今生來世獲益無窮,“直至三慧宏開,六通親證,速得成佛。”(印光《印造經像之功德》,見台灣青蓮出版社1989年版《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第264頁)觀音法門中也非常重視這一點,所不同的是,它特別強調了弘通觀音類經典的功德果報。《法華經8226;普門品》中說:“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有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宏通經典之所以會有這麽大的功德,關鍵在於它是取得智慧的必要前提,而取得智慧則是最終解脫的關鍵。正如《法華經8226;分別功德品》中說“……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瓔珞、幢幡、繒蓋、香油、酥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即既把握宇宙萬象的空性本質,又了解每個個性的特性,從而達到無所不知的精神境界。佛教認為弘通經典不光自已從中積功累德,也能為眾生帶來利益,例《大悲心陀羅尼經》中,佛對阿難說:“汝當深心清淨,受持此陀羅尼,廣宣流布於閻浮提,莫令斷絕。此陀羅尼能大利益三界眾生。”中國佛教史上有關受持、讀誦、印行觀音經典從而獲得感應的故事很多,這也說明了弘通經典在中國佛教觀音法門中的重要地位。

其五,造像立寺。造像指造作各種形式的觀音像。從所造形象來看,有各種不同的觀音,如六觀音、三十二應身、三十三身、三十三觀音以及流傳各地、根據觀音顯化故事而造作的其它各種形式的觀音造像;從製作手法來看,有畫像、塑像、雕像、陶像、瓷像、鑄像、刺繡像等,其中每類又可分為幾種形式,如雕像中,有木雕、石雕、玉雕、金屬雕、貝雕等。佛教認為,無論哪種形式,隻要能發心至誠而作,讓世人恭敬供養,均有巨大功德。中國佛教史上發心造作觀音像的人很多,並湧現出大量因造像而獲得感應故事。《齊書》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說是有位名叫孫敬德的官員在守衛北方邊陲時,發心造了座觀音金像,並常去上香供養,虔誠禮拜。後來,他誤中敵兵奸計,兵敗後將被處死。幸得觀音顯靈相救,使行刑者的屠刀未及砍下就折為三段,換了三次刀,均被折斷。丞相高歡為此上表朝庭,赦免了他。孫敬德返回後,發現那座觀音像的脖子上有三道刀痕。還有許多故事是說觀音顯靈相救之後,人們為了還願感激菩薩恩德而捐資造像的,這類故事在全國各地都有,至今依然是佛門弟子樂為之舉。至於立寺,由於它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就其廣泛性來講,遠不如造像盛行。但需要說明的是,中國曆史上許多觀音寺廟,都是根據觀音顯化故事而來的,由於這種顯化故事而興起的捐資建廟之事也是常有的,這種情況已成為中國佛教的一個重要特點。

其六,朝拜聖地。朝拜聖地是對觀音表示敬拜的一種重要方式。觀音聖地有很多處,佛教認為,凡是觀音顯化之地均可視為觀音聖地。至於觀音的原本住處,更是聖地之中的聖地。《華嚴經8226;入法界品》記載:“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落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又說:“海上有山多聖賢,眾寶所成極清淨,華果樹林皆遍滿,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利眾生住此山。”據此,中國漢地佛教認為浙江省普陀山就是《華嚴經》中所說的觀音道場,所以,自唐宋以後,普陀山逐漸成為漢地佛教最大的觀音聖地和四大名山之一。至於因觀音顯化故事而興起的或與顯化故事有關的觀音道場,在全國各地隨處可見,僅陝西省內就有岐山縣白雀寺(傳說是妙善公主出家修行處)、耀縣大香山寺(傳說妙善公主成道處)、長安縣南五台山(《普陀山誌》中記述的觀音降毒龍的故事即發生於此)、南鄭縣小南海(宋代時就成為有名的觀音道場,觀音送水救世的故事就發生在此)、西安大興善寺(傳說唐代蛤蜊觀音顯化後供奉於此)。此外,省內還有許多在曆史上有名但現已湮沒的觀音道場。中國佛教認為,朝拜觀音聖地、巡禮名山聖跡,是積累功德、獲取觀音護佑的一種好方式。曆史上有大量朝拜普陀從而產生感應的故事。

觀世音法門的修行方法
觀音法門不拘形式,不限時地,不擇師資,隻要持之以恒,必有效驗。

一、楞嚴經的耳根圓通法門

這是修定發慧的方法,出於《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

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此一法門的修法與層級段落,已經非常清楚。初入門者的初步修法,稱為“聞聲音法”,共分四個步驟:一、專念普聽一切聲音,不選擇對象,不分別對象,由大至小,由近至遠,不以耳根去聽,乃讓聲自來。二、知道自己在聽聲音,也有聲音在被自己所聽,此時隻有聲音和自己的和應,沒任何雜念現前。三、僅有聲音而忘失了自己,自己已融入無分別無界限的聲音之中。四、聲音與自己雙亡雙照,雙亡則無內外自他,雙照則仍曆曆分明,故與世間的四禪八定的僅存獨頭意識的境界不同,也與小乘的滅受想定有異經此四階,再對照《楞嚴經》的耳根圓通法門,繼續用功修行。

二、般若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法門

《心經》開頭便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觀音法門中大小乘共通的基礎,也是大乘的極則。即是用分析的方法,觀察眾生及眾生所處的環境,包括色法的物質世界和心法的精神世界,不出五類,物質的色法,即是眾生的身體及身體所賴以生存活動的環境,精神的心法,即是心理的活動以及其動因、動力、動的結果,此結果又成為另一循環的動因,佛學專有名詞,稱之為心念,稱之為識。凡動皆由於因,凡動皆產生果,其間動的作用,稱為造業,造業的結果,稱為業力的感受果報。如果眾生能洞察,五蘊所成的世界,無一是真,無一能常,便不起貪瞋等執著,不執著的當下即能不受貪瞋等的煩惱所苦,便能不再繼續造循環不已的生死業,便能雖處生死,而離一切苦了。觀自在菩薩是以甚深的智慧力,直下徹見五蘊的世間法,無非是空。小乘知空而不住有,所以出世;菩薩證空,連空亦無,所以入世。凡夫未證五蘊皆空,所以戀世、迷惑、困擾、不知何去何從,而又事事執著,處處煩惱。

三、法華經普門品的持名法門

〈普門品〉雲: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接著說明,若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即能入火不燒、入水不淹、惡鬼遠離、刑器自毀、怨賊消退、除一切障、免一切難、滿一切願、成就一切福德,而且隨類應現、處處化身、救苦救難、無求不應。

這是最平易近人,人人可修,時時可修,處處可修,效驗也最彰著的一種法門。隻要持之以恒,信之懇切,有事無事都可稱念的法門。

四、大悲心陀羅尼經的大悲咒修持法

此經屬於密教部類,卻是一種素樸的密法,雖無上師傳承,人人也都可以修持。該經中說:

觀世音菩薩重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量億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靜住如來,彼佛世尊,鄰念我故,及為一切諸眾生故,說此“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以金色手,摩我頂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咒,超第八地。

此咒是觀世音菩薩,在無量劫前的千光王靜住佛處初聞,一聞此咒,頓從初地越登第八地。而且受命普為未來惡世的一切眾生,以此心咒,作大利樂。嗣後觀世音菩薩又於無量的佛前,無量法會之中,重聞此咒。由於誦持此咒,故所生之處,恒在佛前,蓮花化生。該經宣稱:若能深信不疑,誦持此咒,可得無量利樂,例如: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援手;不墮三惡道;生諸佛國;得無量三昧辯才;現在生中,所願皆遂;轉女成男;消滅侵損常住的重罪;能除十惡五逆、謗法謗人、破齋破戒、破塔壞寺、偷僧祇物、汙淨梵行等罪;能得十五種善生,並除十五種惡死。

又說此咒的相貌,即是大慈悲心、平等心、無為心、無染著心、空觀心、恭敬心、卑下心、無雜亂心、無見取心、無上菩提心。所以誦持此咒,即能通達外道典籍,能治世間八萬四千種病,能降一切天魔鬼神,能縛一切山精、魑魅魍魎,而能感得一切善神、龍王、金剛力士,常隨衛護。持此咒者,不論在何時何處,若有任何恐懼、災難、危險、迷路、病變、煩惱業障,確可應驗化解。所以名為無礙大悲、救苦、延壽、滅惡趣、破惡業障、圓滿、隨心自在、速超上地。

“大悲心咒”,簡稱大悲咒,共有八十四句,到處可以請到,此處不錄。根據此經的要求,誦持此咒者,也有規定:要發廣度眾生的大菩提心;身持齋戒;於諸眾生,起平等心;常誦此咒不斷。並且要求:住於淨室,沐浴淨衣、懸旛燃燈,香華及各味飲食,供養觀世音菩薩,然後攝心靜慮,不起雜念,如法誦持。這種規定,即是儀軌。若能如法如儀,當然最好,否則,至少也當以恭敬心及專注心來誦持此咒,若能恭敬專注,必能有願皆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