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地藏經講義 第三十八卷(2)

(2009-07-06 08:23:08) 下一個
地藏經講義 第三十八卷(2)

【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經典,或聽聞一偈一句,發殷重心,讚歎恭敬,布施供養。是人獲大果報,無量無邊。】
  前麵這一段是說能布施的人,“善男子、善女人”,能布施的人、能修福的人。後麵這一段是講他修福得福,這是遇到大乘經典,或者是“聽聞一偈一句”,聞遇大乘法少,可是他聽了之後他就能發心,發真誠心,“殷重”就是真誠,歡喜讚歎,恭敬布施供養,這是他所修的。諸位在此地一定要注意到,第一個他是善男子、善女人,具足善根福德的人,不是普通人,就是剛才講《觀經》上所說的淨業三福,他統統做到,他是這樣的人。遇大乘經縱然是一偈一句,他深解經義,佛在《金剛經》上教人‘深解義趣’,一偈一句雖然少,深解義趣那就不少;換句話說,他真聽懂了、明白了。
  唐朝時候,禪宗的惠能大師,那是個苦力,他靠賣柴生活,現在這個社會見不到。抗戰以前,抗戰初期,大概在六十年前的樣子,我住在福建,那時候的生活還有很多苦力,賣柴、賣水的,沒有自來水,挑水,到河邊、井邊上挑水在外麵賣,一擔水那時候是三個銅板,相當於一分錢,那時用銅板。賣柴,在山上砍柴挑到城裏麵來賣,很辛苦,惠能是賣柴的。柴賣掉了,拿到錢要回去,這時候聽到有一個人在念《金剛經》,在房子裏麵念經,他在房子外麵靠窗口的地方聽。從前的窗戶沒有玻璃,如果有玻璃隔著聽不見,以前窗戶用紙糊的,冬天也是紙糊的,冬天的時候通常糊兩層;紙糊的窗戶,所以裏麵說話,外麵能聽得見。他是偶爾聽了幾句,聽到《金剛經》上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悟入了。
  你要問他,他為什麽能悟入?他是善男子,念經的人天天念都沒有悟入,他不是善男子,不是善男子念經讓善男子聽,善男子開悟了。你們想想看,《觀經》上講淨業三福,你細細看惠能有沒有做到,做到了!他真的是孝養父母,他賣柴買米回家供養母親。雖然他沒有念過書,我們不知道奉事師長,可是以後他到黃梅參訪,我們就看到,真正是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非常明顯。沒有學,但是人家統統做到,這是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所以偶爾聽人家念經,機緣,這是緣分,這個緣分讓他成就一代祖師。他當時賣柴如果沒有聽到人念經,永遠就賣柴了,哪裏能夠聞到佛法?這一聽,聽個一偈一句,他真聽懂,真聽明白,所以他就發殷重心,他就讚歎恭敬,他就真正想學,真正打聽;你念的是什麽東西?他念的是經;從哪裏來的?從黃梅來的;他就有意思到那邊去學。
  此地供養,“布施供養”這四個字是法供養,法供養裏麵最要緊的是依教修行供養。布施怎麽講法?布施是把從前一切的錯誤舍棄掉,就是布施,依照佛法修學就是供養,這裏布施沒有涉及到錢財,這裏供養也沒有涉及到物品,沒有。舍妄學真,舍妄就是布施,學真實就是供養,這個人“獲大果報,無量無邊”。注解裏麵給我們說明,他是引用《起信論》裏麵講,解釋大乘,大乘經體大、相大、用大,所以功德無量無邊。我們翻開經本看二十二麵,二十二麵的注解末後這一段很重要,我們從第一行看起,把它念一遍,第一行第二句。‘今既聞是章句,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法眼’,這是說一偈一句得無量福的理論依據;怎麽可能?道理就在此地。正如《金剛經》上所講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生實相是什麽?明心見性,那個福利益誰能跟他相比?他得的福報是明心見性。‘即使一偈一句,亦複增進菩提’,這是我們從六祖惠能事跡裏麵,是非常明顯的看到,可以證實佛在經上講的真實不虛。
  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修法布施比過去方便太多,但是我們得福不如古人,就是用心比不上古人,古人真誠、恭敬,現在我們起心動念還有私心,還沒有把自己舍掉,這就是布施福不如經上所說,道理在此地。我們今天最重要的,是要把一切虛妄不實舍掉,善導大師教我們,‘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這一句話重要。一切都要以真實心為基礎,從真實心裏麵出發就對了,沒有一絲毫虛妄,不自欺、不欺人,念念真實,無論修什麽法門,無論修什麽樣的布施,得福都是不可思議。末後這一段引用佛一段話,說明一偈一句得無量福的事實,我們看小注第二行,二十二麵第二行從最後一句看起。
  ‘佛告阿難,若有從他聞一四句偈’,這是假設,如果說是有這種緣分,聽別人讀經或者是講經,你的時間很短,隻聽他說一四句偈,一四句偈就是四句。‘或書之竹帛’,在從前沒有紙張,在中國古時候用竹簡,把這些文字寫在竹簡上,諸位如果到故宮博物院去參觀,漢朝以前的這些典籍還都寫在竹簡上麵。帛是布匹,是絲織品,那時候沒有紙張,也有寫在這些絲織品上,也有寫在這上麵的;現在就是書本、書籍。‘所有名字,於若幹劫,取彼和尚阿闍黎等,荷擔肩上,或背負頂戴。常將一切音樂之具,供養是師,尚不能具報師恩’,這個話說的是知恩報恩。你怎麽會開悟的?是因為別人傳授你一偈一句,給你這個機會,你有善根,聽了之後能夠深解義趣,你開悟了,你成佛了。傳授你一偈一句這是你的老師,是你的恩師,恩德多大?佛在這個地方舉了一個比喻,這個比喻我們看到,報答不盡。比喻裏麵講,你把老師擔在肩上,或者背在背上,或者頂在頭上,再以一切音樂之具來供養,都報答不盡,這是一個真正知恩報恩的人。
  下麵說‘若於和尚所,起不敬心,恒說於過,我說愚癡,極受多苦。於當來世,必墮惡道’,這個老師對你有恩,你對老師沒有恭敬心,還要常常說他的過失。老師有沒有過失?很難說。為什麽很難說?有沒有過失在你自己起心動念,你以煩惱心看老師,老師過失無量無邊,你以清淨看老師,老師確實沒有過失,所以蕅益大師講得好,‘境緣沒有好惡,沒有好醜’,境是什麽?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一切人、一切物,給諸位說,沒有善也沒有惡,沒有好也沒有醜,善惡好醜生在你自己的心。你是善心,看一切人都是善人,看一切法都是善法;你是惡心,看一切人都是惡人,看一切法都是惡法。蕅益大師這個話講得對。也正同《壇經》裏麵所講的風動、旛動,惠能大師看出來,不是風動也不是旛動,你的心在動,一句話把事實真相道破。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諸佛菩薩示現表演,表演在跡象裏麵五十三參有善有惡,裏麵還有殺、盜、淫,善財童子還去參訪。殺、盜、淫在佛法講是三毒煩惱,菩薩示現,善財參學得無量功德。他怎麽會得到?如果我們要去接觸這些,必墮阿鼻地獄,為什麽人家接觸成無上道?用心不同。我們用的是什麽心?菩薩用的是什麽心?所以這一段話很重要。下麵接著說,‘是故我教汝等,常行恭敬尊重之心,愛重三寶甚深之法,必獲無量無邊之大果矣’,這地方引用佛所說的。末後這一句:
  【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為喻。】
  小注裏頭說,注解是引用《付法藏經》,佛的話,‘法是眾生真善知識,作大利益,濟諸苦惱’,能幫助一切眾生度過一切苦難,一定要靠佛法,所以佛法才是眾生的真善知識。佛法當中特別是大乘法,我們現在修學是大乘裏麵最殊勝、最精華的部分,包括《地藏菩薩本願經》,我們自己得到好處、得到利益,我們遵守佛的教誡,應當把這個利益、把這個好處,普遍的介紹給一切眾生,推薦給一切眾生。這是什麽?“回向法界”,不是自己獨享,應當利益一切眾生,決定不怕辛苦,認真努力的去做,有一天的生命就應當做一天,盡形壽把這樁事情做好,這就叫圓滿功德;不能怕辛苦,不能貪圖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將寶貴的命光空過了。菩薩如果說貪圖享受,這裏麵可以得自利不能利他,佛法之可貴就在利他,要利他必須要舍棄自己的安樂。李炳老從前對我說,誰不喜歡去住山、去住茅篷?個人享受,享受大自然之樂,逍遙於山水之間,人生第一樂事,不能利益眾生,隻能自利,不能利益人。佛菩薩、得道之人、明心見性之人,他確確實實可以享受,他得大自在了,可是他舍棄自己的享受,不辭辛苦天天勸化一切眾生,走進都市、走進村莊,隻要有人肯聽、肯接受,真正是‘佛氏門中,不舍一人’,他都很歡喜、很樂意、很詳細的為他解說。
  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沒有間斷,天天為大家服務,為大家講解,一直到老死從來沒有放棄,講經說法教化眾生的工作,這值得我們後人尊敬的,值得後人效法的。我們什麽時候聽過,在經上看到過,釋迦牟尼佛到哪裏去度假?沒看到過。現在工作很辛苦,天天在工作,還找個時間去度假,沒聽說釋迦牟尼佛去度假,也沒有聽到一千二百五十人去放個假,沒聽說過。我們這裏要辦佛學院,聽說還有寒假、暑假,還放個假,所以這些地方我們都要多想想。將來辦佛學院勢必要放假,隨順世間,世間學校都放假。可是我們放了假怎麽辦?去幹什麽?希望大家學釋迦牟尼佛,放假到外麵去講經說法,你把你這一學期所學的,假期當中找地方去講經,你這個假就沒有空過,利用這一段時間與一切眾生廣結法緣。你們有這個意思,我可以給你們安排,請海外各個地方發邀請函來邀請你們,放一個月假就講一個月經,放兩個月假就講兩個月經,沒有空過;不可以放假去遊山玩水,那就糟了!那這個假一放,你這一個學期所學的全光,都沒有了,你怎麽會有進步?進步就是念念鍥而不舍,要明白這個道理。
  再看底下一段經文,這是布施,修複經典、塔寺的福報。他前麵小注,後頭還有一段,第二十三麵注解第五行,第五行後麵這一段,我們把它念念,要緊。‘是故智者,欲得無上安穩快樂,應當至心勤聽經法’,這幾句是總結前麵《佛說堅意經》裏麵一段話,這一段話我們要特別提出來流通,把它印出來。這段話在二十三麵第三行,大家記住,《佛說堅意經》,這一段經文是‘佛告阿難,其有好心善意之人,聞佛明法,一心而聽,能一日可。不能一日半日可,不能半日一時可’,此地一時是古印度,就是現在的四個小時,他們是晝夜六時,一時相當於現在四小時。‘不能一時半時可’,半時就是現在的二小時;‘不能半時須臾可’,你沒有時間聽二個小時,隨便聽幾分鍾也好。‘其福不可量’,下麵我們把它換一個字,‘其福不可量、不可限也’,‘用不可限’大家好懂。這是經文,他上麵寫個‘文’,這段經文。接著這段經文說,‘是故智者,欲得無上安穩快樂,應當至心勤聽經法’,我們用這段常常勸人來聽經,所以這段文很重要。你們看用打字把它打出來,打成一個小短篇,可以勸來人聽經。接著看下麵經文:
  【複次地藏,若未來世中。】
  經文上都講的是“未來世中”,‘未來世中’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
  【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夠具足這一個‘善’字的條件,非常希有、非常難得。
  【遇佛塔寺、大乘經典,新者布施供養,瞻禮讚歎,恭敬合掌。若遇故者,或毀壞者,修補營理。或獨發心,或勸多人,同共發心。】
  這是講修福。佛的塔、佛的寺,“寺”這個意思前麵說過,寺這個意思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它是永久的機構,這才稱之為寺,不是臨時的設施,它是永久的。過去皇帝他的辦事機構稱‘寺’,宰相底下辦事的機構稱‘部’,常常可以改變、可以廢除,可以重新再建立來調整。皇帝下麵辦事機構永遠不變,在中國從漢朝到清朝,可以說都不變更,所以寺是永久辦事的機關,我們要懂得這個字的意義。可是現在大家看到寺,連想法都不對,看到寺迷信,就代表迷信、代表鬼神,一聽寺跟廟就連起來,寺廟,這裏麵是供鬼神、是搞迷信,這是很大的錯誤。過去佛寺是辦佛教教育的機構,佛教教育要永遠辦下去,不能夠廢止,不能暫停,所以用寺。但是現在許多人把這個字的意思都誤會,所以我們也要改一個名稱,夏蓮居老居士他老人家提倡,不要用寺院、庵堂,用‘學會’,學會是夏老提倡的。我們今天是‘淨宗學會’,我們不稱淨土寺,不稱彌陀寺,稱淨宗學會,讓人家看到這個名稱能夠耳目一新,不至於產生誤會,這個意見非常之好。我們讀到他老人家的書,就遵守他老人家的意思,我們成立的機構叫淨宗學會。
  遇到一些佛寺,塔是供佛舍利,寺是宣傳佛教育,弘揚佛陀教育。“大乘經典”,當然佛教育裏麵最重要的法寶,前麵講這是眾生的真善知識,是大乘經典。“新者布施供養,瞻禮讚歎,恭敬合掌”,遇到新造的,現在科學技術發達,我們新造這些經論容易,但是一定要造得精美,讓人看到之後生歡喜心,生起恭敬讚歎的心,所以經書不能夠隨便印;隨便印,人家一看,這個書他不生歡喜心,那是我們的過失。經本一定要印得好,盡量把它做好。我們這次印這部經書,諸位看到都能生歡喜心,這個本子不好找,我們在台灣這個本子曾經翻印多少遍,字跡都模糊,我用的這個本子是老本子,這裏頭字跡模糊,所以我就想到怎麽樣去找原來的版本。
  上一次我到香港,我就很留意去找,還是佛菩薩保佑,到‘中華佛教圖書館’找到一本,這是第一次在香港印的本子,續朗法師印的,這個本子很舊,紙也變黃。又有一次我去看覺光法師,覺光法師打電話找我,我們見了麵,到他那邊吃一餐飯,看到他那裏頭書架上有這一本,這個本子同樣的版本,但是比常懷法師那裏保存得好,他放在書櫥裏麵很幹淨,我們把這兩本都帶回來了。原本前麵圖是黑白的,不是彩色的,我們到台灣又特別找到原來的圖,彩色的圖,我們現在印的本子比那個本子就好太多,比原來本子還要殊勝。我們送了十本給常懷法師,也送了十本給覺光法師,我們要他一本送他十本,送給他的比他給我的漂亮多了。我們這樣做,以後看到他那裏有好書拿來,他才肯給我們,知道是給我們不是白給,有回報的。我們拿來之後印了二萬冊,聽說台灣現在有很多人看到這個本子這麽好,他們也都想印,發心,好!大量去印,我們的版放在台北世樺印刷廠,原版在那邊不需要再用製版費,歡喜印的話都可以拿那個版去印,那成本就更低了。新的我們東西一定要做得好,做得莊嚴,人家看到之後生歡喜心,布施供養,瞻禮讚歎,恭敬合掌,所以經書要做得不夠精美,這就達不到,這是佛在此地教給我們的,盡可能要把它做好。
  “若遇故者,或毀壞者”,‘故’是舊書,舊書的價值高,高在哪裏?第一個它傳得很久,經過許許多多人讀過,年代久遠證明這個經是真經,如果是假的、偽造的早就被淘汰掉了,所以它有曆史的價值。又經過許許多多高僧大德讀過,要用現在話說它的磁場不一樣,新的東西怎麽樣也比不上舊的,諸位要曉得,它有紀念的價值,它有很強烈的攝受力。可是東西傳久了會損壞,我現在手上大概還有三、四十本明朝時候的書,算算差不多有六百年,紙張很脆弱,一翻惟恐它破損,所以我現在這些書怎麽去讀它?影印,我讀影印的本子,原書保存,不要常常去翻動它。在此地不方便,在台灣比較方便,在台灣我就拿去裱褙,就像裱畫一樣,裏麵再托一層棉紙,這層棉紙托了之後,這個書至少再又可以保存一千年。因為我現在這些書,多半是毛邊紙印的,不是很好的紙,普通的毛邊紙,毛邊紙可以保存五百年,所以現在一定要修補。修補就是要裱褙,裱褙之後再把它裝訂起來,這就又可以延長一千年的壽命,這屬於古董。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不要認為這是破舊的,破舊的應該丟掉,破舊才有價值。真正內行人、識貨的人,我們在台灣故宮博物院,外行人喜歡看什麽?看明清的玉器,那是非常精美。內行的人看什麽?看三代夏商周的銅器,破銅爛鐵,東西都不完整破破爛爛的,有的隻是一個碎片,無價之寶,哪裏是明清這些金銀玉器能夠相比的?比不上,它有它曆史的價值,所以要懂得這個道理。
  舊的經書我們要修補,舊的塔寺也要把它修補出來,關於這方麵我們是遠遠落在日本人的後麵,我到日本去參觀、去參學,我對於日本人保護塔寺、修補故舊,我真是佩服到五體投地。他們這套東西從中國學去的,學去之後一直保存到現在,能保存這麽久嗎?他是每年都修,這個柱子蟲蛀掉了,還用同樣的木材、同樣的材料,同樣的形式把它換下來。所以你到日本去看,寺廟莊嚴,漢朝時候的模樣,日本人是唐朝時候留學的學生最多,學去的都是古代的建築,中國有許多飛簷,飛簷是明朝時候的、明代的,漢唐時候還沒有飛簷,所以你到日本去能夠看到漢唐時代的建築,跟中國古書裏麵記載的完全相應。我們現在讀《禮記》,看到那個時候人生活方式有很多看不懂,到日本就懂了,他所講的就是日本的生活方式。穿的衣服,日本人穿的和服,日本的服裝,和服也叫吳服,說吳服你就有印象了,吳是江蘇,吳越時代那個時候的服裝,日本人傳過去到現在還穿,還是那個樣子,日本保存了中國古代的文化。他們這些修補塔寺的確值得我們學習,決定是用原來的材料,用原來的樣式,統統翻新,但是跟過去完全一樣,保存得非常完整,這是我們到那裏去參觀不能不佩服的。
  日本人他能夠吸收西方人最新的科技文化,對自己固有的東西他能保持,他沒有把它丟掉,這是比我們中國人高明之處。甚至於日本人一條古道,道路都不肯破壞,開新的道路是開在古道的旁邊,另外再開,古道保留,古道是石子鋪的,馬車給觀光客,觀光客行走他的古道,坐他的馬車,很有趣味。我那個時候,我到日本去參觀大概是二十多年前,我印象很深刻。在中國實在講可以恢複幾個古城,你們前天中秋節到唐城去聚會,在香港有個宋城。實實在在講,如果在中國能夠把開封恢複到宋朝那個時候麵目,西安恢複到唐朝那個規模,一個唐城、一個宋城,大的,裏麵人可以什麽事情都不要做,觀光旅遊賣一點小吃就賺錢,全世界的人都會到那裏去參觀,哪個不想到那裏去看看?看看唐朝時候人的生活,宋朝時候人的生活,在那裏服裝完全恢複到那個時代,用具也是那個時代,到這個地方來觀光旅遊我們來接待你,吸引全世界的觀光客,好事情。這個構想我是參觀日本的時候有這個觀念,不要以為沒有收入,收入可觀,大收入;你賣紀念品,藉這個機會來宣揚中國文化,利益無量無邊。我在美國參觀一個丹麥城,那個城市不大,是歐洲人移民,丹麥,他們裏麵建築生活方式,完全是丹麥人舊的生活方式,進到那個地方就等於是你到丹麥去了,很有意義、很有趣味!那個裏麵街道上還是行的馬車。這是保存古文化,有價值、有意義。此地是教我們如何修複舊的塔寺,舊的經書典籍,應當要重視。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