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第六章 心不隨境轉 即得大自在

(2009-07-22 09:19:28) 下一個
第六章 心不隨境轉 即得大自在

純印老人常說:“世間人,都是無事找事,心從來不讓他閑著,總是胡思亂想。累時想休息、寧靜一點兒,又耐不了安靜,向往熱鬧,心從來無安寧的時候,費心勞神,怪誰呢?還不是自己刻薄自己。古人說的好,‘人言世事何時了,我是人間了事人’。”
一個人在生活中正如老人講的,心總圍繞世事而轉,若無放下之心,從無了時。“心若了時,事即了”,關鍵在心能否了。可見一個人心忙意亂很容易,心閑自在、從容隨緣很不容易,若閑著無所事事,必覺煩悶、無聊,又有幾人像純印老人那樣,不分親疏一切隨緣,對人對事做而無做、無做而做,事理圓融無礙。老人以身傳法告誡修行人,切勿執理廢事。倘若一執,則事理兩喪。如人均知六根中意根為主導最為殊勝,但若廢棄眼、耳、鼻、舌、身五根,意根則失去用武之地,無地可立。純印所為即事以明理,由理以融事,理由事顯,事得理彰。此即從性顯相,相相皆性。
有幾人如純印老人明了一切人、事、物、無常之理了不可得。生而何歡,死而何怖,隻要心合於道,行順其自然,不與因果抗衡,一切有為心放下,時時品味自己,關照萬物,小善為之,小惡絕之,則可達體靜心閑,內無我相,外無人相,此時便是回到了融天地萬物的天人合的一的境界。老人示現的就是戒、定、慧。
閑來無事不從容,睡罷東窗日已紅。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一)無心即法

一天純印老人的小孫女劉妍樂顛顛地從幼兒園跑回家,其母發現女兒將書包忘在幼兒園了,斥責說:“你貪玩貪得心都丟了!什麽都忘,怎這麽沒記性呢?”老人拉著孫女的小手,愛撫地說:“眾人都被心累住了,若能將心丟了可就好嘍!”說得家裏人莫明其妙。
老人所講的乃大乘的心地法門,怎奈世人不解。修行念佛法門(宗門教下任何法門)以無念、不滯心為真修,心若滯住念佛相,則被法纏縛,此為名相修,非真修行。一心無所希則為道,“心不住法,道即通流”。老人所說的丟心,即告誡世人,隨順生活,不必刻意去尋求、追尋一種境界,“息妄即真見”。每天樂陶陶,無惱害,隻管穿衣、吃飯、睡覺就是了……但此平凡的小事,若能達無心,非一般凡夫所能做到。人生如夢,無心即法,“法味餐又舍,即得大自在”。
丟心即無心,無心必無念,所謂無念,即在一切外境上心能不被其所染著,不在境上生心動念。但決非對人、事、物斷思斷行,落入斷的邊見。無念是不執著著有,又不落空,即見相離相,心始終清淨無為,心如如,覺性化六塵。此境唯有悟得,非言語說得,更求不得、攀不得、念不得。
丟心就是心無住,在一切法上、念念之中,不追思前境、後境、現在,三心不可得,念念無所住,心才能不被法縛。
丟心就是空寂,即無相,外離一切法相。純印其妯娌在窗外大聲吼氣罵她時,能心安理得,在屋內隔窗繡花,兒女問她時,她說沒聽見小嬸在窗外罵人。可見一個修行人,若能離相,心不隨境轉,空寂的自性就自然因清淨而顯露了。
丟心則無念,無念之無係指無差別相無諸多塵勞的心;念係念真如自性。真如是念的體,念是真如自性的用,隻有真如自性能起念而非念。無念則無相、無住,若做到,妄念不生般若生,不蔽真如自性顯。一切順自然,切勿追境,否則必生塵勞,誤已誤人。“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見聞覺知,即是塵勞邪見”。自性不會染著外境,其恒常不變,猶如虛空、明鏡,本體無染,此即真如的妙用。欲達此境——丟心。

(二)心大法大 自性本空

純印老人一生為我們學佛人做了應如何發心立願的示範,如老人三輪體空的無相布施告之行者,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
此無相布施之一念心,無法不在其中,當下空無自性,自性本無實在自體可得。而這空無自性的一念心,亦無一法可形容它的無量無際。若發心立願的人,如果執著自己所行的布施,那將成為有限量的布施,正因三輪體空,其布施願方於等虛空之廣大。
發心立願是如此,修行亦然。《金剛經》雲:“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不但布施如此,所修一切善法,都應如此。
學佛、修行之人,最終都以證得最高無上菩提果而得成佛為目的,但應明了這所證的無上菩提之佛果,也是空無自性的,本無它的實在自體。“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見所證的菩提果,亦如虛空了無可得。雖然證無所證,但仍要求證無上菩提,猶如電、磁性相似,雖無實體,事相乃存。若因其空無所得而不求證,將大錯特錯。
純印老人講“看不見的心”,此即“心大法大,心小法小,心大則猶如虛空”之義。唯有菩薩的心方可與虛空相比擬,如廣大心、廣大願、廣大行,證廣大果。
如前所說,一切無不是空無自性的,行願果無不是空。這樣講有人會生疑問,“無自性的空性、諸法的真實性總不能說是無的吧?若實相之心是空無的,那又何必求證空性呢?”殊不知實性、妙明真心、佛性同樣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若以為有個實有的虛空相可得,那又落入執著的偏見之中了。所以不但行願果證是空,空亦複空,空相亦是不可得的,誰人能取空相予人觀看呢?金剛經先說我空,次說法空,最後說空空。可見所修自性法,法亦空;無我相,我身非我,我空;本體空寂的妙明心,心空、空空。所以學佛人、修行者若執著有實相的空性,同樣是錯的。必須明了,純即心,心空;印即法,法空。老人示現在世間一切,空空不可得也,可見心、願、行、果空無自性,通過“純印”二字,進一步可通達自性空亦空,從而不有所取著,若明此理,方是真正悟證諸法空性,明“純印”之法也!
老人常說的“心即佛,佛即心,人人都有心,人人都是佛”。此語告知學佛人,應明白:眾生是自己心中的眾生——因眾生即佛,有此發心,見眾生之痛苦如自己痛苦,因眾生與自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發菩提心,就要無分別地廣度眾生,“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眾生數量之多,不可言說,在根性方麵又千差萬別。淳良的眾生固然易度化,但多數是頑劣而剛愎的——他們不但不接受教化,甚至出言侮辱、拳足相加。如純印度其妯娌、度頑劣小孩……遇到這類眾生,發心行菩薩道的人,要經起考驗,決不能因此而生厭倦之心,反之更應生憐憫心,我不度還有誰人去度呢?若因眾生難化,而生厭倦、怕惹是非之心,甚至從此不再度眾生,那非發菩提心者的本願,那將對發心者是異常可惜的!
真正行菩薩道者,不但不應舍棄頑劣做惡的眾生,而應優先度之,免他們無知造惡,受更大的痛苦——此即修行人心之大者也。
大心即菩提心,不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兩大任務。上求佛道,古德說:“學佛如初,成佛有餘。”發心學佛者,苟能由始至終,如初發心時的努力、精進,時刻不離正念、不離佛號,那就成佛有餘了。學佛人的通病是始勤而終怠。貪嗔等煩惱不斷,學佛未改心,走世俗之路,致使所修的一些善法,為諸煩惱及諸罪業所染汙,成為有漏而不是無漏的清淨,難得解脫。“菩提心,自性生,依外法,不得成”。老人一生的作為,無不表心法,心大行小善,小善成大善,心小行大善,大善則成有漏法。老人住世,生活起居與凡夫無異,但心卻非凡夫所能比擬,此即老人講的看不見的心!

(三)世事無常 假勿當真

一九九一年鄰居開一個小賣店,生活富了,每餐大魚大肉不斷,左鄰右舍都很羨慕,說這一家子算沒白活,過得多麽幸福、快樂。老人聽後不以為然地說:“這世上,窮也苦、富也苦,人生在世上就是苦。你們光看人家錢多、吃得好,怎麽不見錢來的有多累。吃的好壞算不了享福,香能存留多久?嗓子眼以下都一樣。人,不了解真相,隻看看得見的香道,卻不知看不見的臭道。香道太短,臭道太長、太長啊!”逗得大夥哈哈笑,可誰理解老人話中之意呢?香道喻三善道,臭道喻三惡道,正如佛說,得人身猶如掌上土,失人身猶如大地土。五濁惡世的眾生,又有幾人真的醒悟呢?
老人又說:“福滿禍生,世事無常,有錢無人花,要錢有啥用?”老人一番話,沒有一個人明白。直到半年後,該家的五十多歲老太太,突然患癡呆症走失了,雖然派了許多人找,死活仍無音訊,小賣店因無人照看而關閉,大人小孩愁苦不堪,家境從此衰落,往日紅紅火火幸福歡樂的家園,再也看不見了。此時大家方回味老人的一番話實有所指。鄰居一位老爹,向純印老人詢間半年前所說之話為什麽會應驗?純印老人說:“我是根據古人講的樂極生悲、物極必反的道理說的,當時他們家太過火了,頓頓大魚大肉,弄個電匣子擾得四鄰不安,還不是顯闊氣嗎?老輩人說過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財外露還不招禍嗎?”這是定理。
她還講過作人的一些道理:滿招損,謙受益;心愈下,道愈高,道愈高,心愈下;謙謙君子,傲慢小人;有德性的人不居人前,不顯才華,總是謙恭和藹,不顯山不露水,永遠甘做默默無聞的人。
八十年代有電視的人家還很少,純印三兒媳佟秀琴怕老人寂寞,借款為老人買了一台十二英寸的黑白電視機。不知為什麽老人喜清淨,從來不看電視、不聽樂曲,當電視裏演皮影戲時,她看了一會兒說:“人的一生就像皮影戲一樣,來去匆匆,一會兒一個角色,換來換去,總也擺脫不了操縱你的那個不露麵的人。有誰能透過影窗,看到後麵的‘真人’呢?唉,世間人迷呀!今日倒頭睡,明日不知誰呀!”滿屋看電視的大人小孩呆呆望著老人不解其義,但蒙朧中又分明有著什麽說不清的感覺……大孫女發問:“奶奶你胡說啥?人怎麽能與皮影人相比呢?”“人和皮影人沒啥兩樣,都是假身,每個人在世上也都是充當不同角色在演戲,戲演的愈逼真愈好,但終歸都是假的,轉來轉去也轉不過影棚,走不出戲台。人就像走馬燈似的,愈轉愈迷,愈迷愈轉……”
老人一本正經的話,引得滿屋人哄堂大笑,從未聽說過人血肉之軀的身體是假的,此老人太會說笑話了!很長時間人們一提此話尚笑個不止。
老人的家距鐵路醫院、中醫院較近,人們一提身體有病她總好說:“身病是表,心病是理,身病從心醫,打針吃藥猶如救火,火熄滅了,還會複燃,根治的方法是心不邪,別貪財,遇事不發怒,少吃葷腥多吃素,飯後走百步……”
老人的話是提醒我們了知病源:病由心邪,貪欲業生,業由煩惱生,煩惱由不明事理、愚昧的無明所生,無明萌發時,心病即成身病。
但根本治,非醫藥能治,如老人常說的:“大夫治病,治不了命。”一個人的業力,除自己改變心性、自己消自己業力外,佛亦消不了。此即佛法大,大不過業力;業力大,大不過願力。這就是老人講的病由心生,還應由心治。如何對治呢?用佛講的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心若有所憤懣、有所恐懼、有所好樂、有所憂患,皆是煩惱,煩惱皆非正。心不正,必隨境妄動,起惑造業,內有(貪嗔癡)三毒,外有惡業之緣,身病則成果報。心若淨,一心念佛、拜佛,不染外緣,則心安體泰,此即心淨體亦淨之理。
心體本來空寂靈明,動即成礙,有知有見、有想有念皆是違淨心本源,均為病因,所以念佛之念理應不生,奈眾生障深慧淺,自力難成,方以一念伏萬念,無奈成為無法之法了。修此法者則為修善之法。一切善法,即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他人得離若,無我利他才有功德,有功德才為正、為淨,此即中道也。隻要發心真實,慢慢日久天長,必然業消身健,切忌有求之心!純印老人視眾生無始劫的心病難醫難治,以大慈悲心來世間弘揚心地法門,以普治眾生之心病,此純印本懷也。
自身有病由心醫,身病必以心藥治。
心若淨時體亦淨,體淨即是念佛時。

(四)打破煩惱 雲散月明

純印老人日常閑談,從不議論別人是非,在梅河口鐵北街住時,鄰居婆媳不和,吃飯時,兒媳給公婆盛飯盛菜,一聲不語,碗底總是有意撞擊桌麵,麵現厭惡之情。當公婆在老人麵前講兒媳種種不孝的事情時,老人總是沉默不語、不評論其是非,反而相勸說:“往後你們不要自找煩惱,總留心這些小事兒還有個頭嗎?今後不要留意這些小事,當沒看見不就不惹氣了?”婆婆說:“大嫂,你說得倒輕快,每頓飯她都摔摔搭搭,就在眼底下,讓人怎麽忍受得了?又怎麽能看不見呢?”老人笑笑說:“正因為你注意,才發現她摔打你,如果在你的心裏,將兒子媳婦換一下,當她是你兒子給你們盛飯不就啥事都沒有了。今後我們也得開明些,時代不一樣了,別老用我們那時候對公婆的禮數,要求現代的年輕人。”說著她伸出雙腿指著小腳說:“這就是我們那一代的規矩,好好的腳,都得折斷,不折斷找不著婆家!”又指著鄰居婆婆的腳說:“這是你們這一代的規矩,多自由自在呀,跑、跳隨便!要用我們這一代的觀念看你們,女人都該沒有漢子才是……”說得婆婆哈哈大笑,眼淚都笑出來了。
有時鄰居家兒媳婦向老人訴冤,說公婆總好挑飯挑菜:“不是說飯硬,就說菜鹹,一咳嗽就怨菜做鹹了,沒有見過這樣的老人,太難伺候了……”老人則對她說:“你婆婆公公在我麵前,總誇你賢惠,從來沒說過一個不字。老人的嘴就是好說,說過就拉倒了,老小孩兒小小孩兒嘛,他們的心還是惦念你們哪,那麽大歲數了攢錢幹啥,還不是為你們。”還講今比古說出許多孝順老人感動天地的故事,由於這樣兩麵勸解,不到一年多婆媳終於和好了。
劉家一親屬的姐姐是搞醫的,潔淨成癖,看不上老公公嫌棄他痰多埋汰,經常借故謾罵,公公無奈常躲在姑娘家。姑娘沒說的姑爺卻有想法,為此小倆口常口角、生悶氣。老人聽說後就讓其三子將其親屬姐姐接來住些日子,老人有意向兒子、孫女、孫子講因果循環的報應讓她聽見:“有一家老少三輩,老老太太受兒媳氣,大家吃剩的飯菜給她吃,還專門預備了一個破碗給老老太太用。孫媳是個信佛的人,對婆婆虐待奶婆心生不忍,但又因左右不了婆婆而急得不行。一天盛飯時,飯碗不慎從婆婆手中滑落,孫媳急忙拾起說:‘這是咱家的傳家寶,千萬不能讓它壞了!’婆婆不解地問:‘一個破碗有啥稀罕的?’‘將來婆婆老的時候,我好用這個碗給您盛剩飯哪!’一句話使婆婆大吃一驚,從此她孝敬奶婆了,孫媳則對自己的婆婆也更加孝順。離地三尺有神靈,種什麽種子結什麽果。從古至今,善心、惡心,報應不差一分。人都有老的時候,心可不能偏哪。”老人還講自己所聞的許多因果報應的實例。她的話對這位親屬的姐姐震動極大,回家後讓丈夫將公公接回家,當麵向公公賠禮認錯……
常言說“清官難斷家務事”,但老人為各家解開煩惱的事跡卻很多很多:有的是夫妻不和,有的是婆媳不知,有的是公公與兒媳不和還有母女不和的……隻要與老人有緣,她都想辦法讓遮蔽其心靈之雲盡皆散去。老人用善巧方便度人,又從不參與議論別人的是非,她心中無是無非,始終是清淨的。世間人都好隨幫唱影評是非,豈不知論過處便是起心分別,我相未忘,細想他人過非,與我何涉?一個人若起心分別,必生嗔恚,煩惱的種子滲入八識田中,即轉成自非,不可不知。一個真的修行人,在是非麵前,要學純印老人,即不離事相(不取於相),心又如如不動。這是修行人的真功夫。
佛光普照十法界,法雨滋潤五性根。
意淨不隨流水轉,心閑笑看白雲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