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第二章 “純印”的真實義 (1)

(2009-07-22 09:12:26) 下一個
第二章 “純印”的真實義 (1)

一百多年前,自帶法名的“純印”來到世間,廣度有緣眾生,其名號涵有深義。純即心、即空、即一、即體、即理、即真、即淨;印即法、即道。
“純印”之名,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法,依純印示現所修,即可返本還源,當生成就。
純乃真,印乃法,真法也。
純乃心,印乃法,心法也。
實為心心相印,以心傳心,大乘佛法也。此法離言語(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離文字。無字經是真經,佛菩薩為度化眾生,使令早日破迷開悟,明心見性,不得已而用有相的文字、言語來引導啟迪迷蒙者,由信而解,漸漸依法修持,逐步上達新階,引迷入悟,須經五戒十善、四聖諦(苦集滅道)、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六度萬行,直驅覺境。
其實妙法本來自心固有,無須外求。真佛在自心,心外本無佛。心外亦無法,心外亦無道。心生萬法,天地歸心。空卻本來我,實理自心得,真理自心修,法本無得法,無得即是空。未悟此理時須憑言說、文字之助緣,依指為引鑒,依經典為度筏,待已悟時,棄指而奔月,拋筏輕裝直驅一真。此時若仍依言說文字皆成累贅。可謂超生了死是了一,然一亦應了,才是真的解脫。講說了言語、有相的白紙黑字不是一了乃存一。一既存非純淨與心性不相應,若明理,可觸類旁通。世人的博學、聰明、智慧、才能是失,是有漏之智,無知是根本智,有知是後得智,當你空卻凡心為佛心時(還本來我),無智無得時,皆大無不包細無不入,包羅千經萬論。空無之真,依外法決不可得,唯有修者、悟者自得。“真空即妙有,妙有即真空”。
“道法本無言,非言亦不顯”。佛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講經說法,乃是修行的助道之緣,如過江必用舟載。但真正講經說法,不離身心,非術非法,應向本性下功夫,才能建立萬法,法由自心生,法由自心滅,心具萬法,萬法盡通,一法不立,一法不染,心體本淨無住法相故。佛說種種法,皆是助道之緣,因病投方,因人施教,渡人迷津。對下智劣根者,先以小乘形相喻之,導迷入悟,否則難以入教。對於中等根性者,則見機而行,深者見深,淺者見淺。對較上智者,則闡揚性理、妙理。佛傳法是傳心,傳其固有之心,誘發自己的良知良能。此良知良能則是我未生以前帶來的,良知無所不知,良能無所不能。所以道由心得,不由法得。若依法得,人雲亦雲,分別教相,必徒增知見,成障智慧的所知障,與道、與心無益。“不取虛空,不依佛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羅蜜妙理,是自性妙慧,不是世慧,是神慧,不在言語”。
說一丈不如行一尺,天天誦經,而不行善,心仍搞貪嗔癡,等於有病不服藥天天念藥方,但病愈藥與方即須舍掉。猶如過江後,到彼岸就棄舟登岸,再顧戀載渡之舟,即是負擔,不能恢複我固有的至清至淨的本來麵目。純印老人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是自心,佛是自心佛,非心外所求之佛。悟道之人,自悟本性,了願了冤,一了百了,自渡自得,並非依靠佛菩薩為我了。佛不能渡我,全賴依教奉行,以法修行,自己渡自己。隻要悟得“無心”(破我相我執)、“無法”(破法執、斷無明),真空即是自己佛性,何用他求。
純乃空。空無所不包、無所不示、無所不聞。大道無言,理本真空,性本無為。大道無形而生育天地,大道無情而運行日月,大道無名而長養萬物,大道默運,晝夜運轉而無聲。所以謂大道無言、真佛無口,無示無聽亦真示真聽。
說他大,真是大,宇宙萬物心中納。
說他小,真是小,隱於微塵無處找。
法是不學而生,道是不求而得,佛是自家本有,空卻見聞覺知,真空之妙心無窮無盡。
“純印”乃“無心之心法”。學佛人應多行無為的功德,廣為國家、社會、民族謀利益,以淨化心靈,依慈悲博愛為準則,以已之力造福於人,不建個人功德碑,卻廣行功德,不得真功則難立德。多行功德才能了願,不為修行而行善事,不為成佛而辦佛事,不為我而利他常行常新,死守“無功無德”之心,方能了了前生之罪孽。此即佛之心地“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其學佛應效法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此即無我,無我則空。隻有在生活中“小善廣為,小惡不為”,空卻我還真我,此“我”本不貪不染、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無善無惡,此即不二之法也。如心中想成佛,必有魔來對待,因佛與魔如影隨形,永遠是分不開的。妄想成佛反作魔。但求無心,修不走心之法,方為真修,此乃成佛之道,純印之法也!
純乃空,但真空含妙有,真空無為而無不為,不是“頑空”。頑空是一潭死水,沒有生機,它不能生妙有。真空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虛空含山河大地、宇宙萬物,所以不空。但宇宙萬物確存在是有,雖有乃是心生、緣生、幻生,本非實有,非有則空,此即真空生妙有。真空在天曰“理”,賦人曰“性”,蘊育天地、人生曰“道”。人若能空卻五欲六塵,無知無見、無想無念即返本還原,便是佛。凡夫欲成佛成菩薩,必須要革心、洗心、轉心、變心,與世人所求、所想、所行、所為相違悖,此即純印老人一生的示現。“事事無心事事行,心不存事看開放下”。心中除一聲佛號外,別無一物,此即無為。道不求而得,學其不學,不學之學,為真正之學。此學真正之能,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此知是我身本有的良知,良知被後天塵勞所昧,必以佛號啟之、洗滌,這就叫修道、悟道、行道、了道、證道。證道不離身心,身外無道,心外無法,各宗教無不是我體之分相也,信仰上眾生有分別、有選擇,但佛性沒有分別,此即“心佛眾生一性也”。此性必以無為、無貪、無著、無得而證。欲達此性,最穩妥最方便莫過於念佛法門,此即純印來娑婆度眾生之願也。
境立映心有,心無境不生。
若將心係境,心境各盲盲。
心境各隨住,兩者即恒清。
悟淨心無起,迷心境自非。
若迷心與境,心境兩茫茫。
悟境心始境,知心境亦清。
淨心無染境,了境心無形。
心空識無境,眼障耳不聞。
真性涵宇宙,意淨天無雲。
自性如虛空,真妄在其中。
徹悟本來我,一通一切通。

(一)純印與心法

“純印”的法名,乃告誡世人以心修心之法。真修之人,應徹底參悟“純印”二字,對老人所示之法,要有誠心、信心、堅心,有三心則能達至真心。淨土法門,專修專弘,不雜不染則為純,佛號與本覺之心相應“以心印心”,通過念佛號,達功夫純正之時,此心靈靈明明,一法無存、一無所得時,心猶如鏡體,物來就映,物去就了。映時有我,去時無我,此乃有無一如也。此即轉識成智,當體如來。“無能行,無所行,行無行行,行行無行,雖行而不著於行”。內而無我(鏡體),外而無物(鏡相),無我有我、無物有物(鏡用),其妙真義無窮無盡。
大圓鏡,我之本體也。老人講的看不見的心,即“我”之體也。此我不生不滅,入水不溺、入火不焚,貫天貫地之宇宙萬物。真修之人,若不能認識此我,名為修行,實未修行。
純印老人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我心之佛是真佛,我們眾生若不本具自性真佛,何能成佛?欲覓過去佛,均已在若幹年前一一示寂,我輩如不能入甚深大定則不再能得覷;欲覓他方佛,則俱在數億佛國土之外,我們惟修出清淨心方能與之感應道交;欲覓未來佛,其無上菩提尚未成就;欲到寺院求泥塑銅鑄的“像菩薩”、“像佛”,他乃因緣和合而成,人工塑造本無靈性;欲求出家二眾,其二眾乃凡夫僧,職業、工作與我有別餘皆無別。所以修行人若不知修自性佛,又怎能到別處求得真佛呢?自性真佛所以不顯,主要是心、意、識“三識魔”障道,隻要會“舍識用根”,真我佛性必顯。我們的身體是我佛性使用的假殼而已。此理若明,哪裏還會有後天我、先天我、現在我,根本無我。明此理為入道人。無我相,心、意、識“三識魔”則起不到障道作用了,自性真佛自然顯現。真我佛性,假我肉體,也就合一而無分別了,利用假而修真,其樂無窮!隻要能由此悟之,由此行之,修道不難,成道亦不難,況且純印老人一生已作了修行的示範,如能依她所修老實念佛,念而無念相,無念心在念,尤其用呼吸念佛方法,達功夫成片,必萬人修萬人去。
念佛法門,目標、境界是通過佛號達一心不亂(禪宗稱明心見性)。所謂一心不亂,並不是心裏什麽也不想,那就錯了。一心不亂,是將心住於佛號,不斷不動,心生口念耳聽再入心。
可能有人不理解,誤認為心住於佛號是有念,無念是佛,有念是眾生。我們何妨反問一句,如何修無念呢?有此問者,隻知道從理論上說,而不知道具體實修的真義。因為心隻有住於一聲佛號,才是真正一心、真正不亂。心若無想,叫無記法、斷滅空、頑空是外道,其與木石何異?!純印老人對家、對外,事事皆做,但做時不起心,做後默然即入定。從老人示法可悟,念就是無念,無念就是念,如果在念以外再加一個無念,那就是斷滅空,入此者,諸佛不能度;如有在無念以外另有念,那是定性有,著兩邊非中道。
製心於一聲佛號,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則合中道義。一個真的學佛人,千萬不要光會虛談理論,以白紙黑字論是非毫無實義,沒有一點用處。
單提一聲佛號,把自己的心住於佛號,以此伏妄想。妄想是知見,是取相,若佛號伏住妄想沒有妄想,就不取於相了,此時就是實相無相,無相無不相。通過念佛,心攝一處,無妄想了,自然會歸實相無相。
但歸入無相之時,心中了了明明,清清楚楚,那就是實相無不相。強牛居士提倡的呼吸念佛(即古德所雲出息入息念佛法)入此境較快速。所以不必從理論上求,主要從實際修上去體會。
實相無相的境界就是古德常講的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實相無相是照而寂;實相無不相是寂而照。照就是念不斷,寂就是無念、心不動。由此可知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是實相。實相就在我們自己的心中,外求不得。
信佛容易學佛難,純印乃是大法船。
化身塵世心無住,佛法本來在世間。
世人若真明其理,自性菩提即現前。
純為淨心印為法,頓悟凡夫轉聖賢。

(二)純印與六度

世間人無不貪戀財、色、名、食、睡,孰不知來時昏昏,走時空空,除所造之業(善業、惡業、無記業)儲入八識田中,引發善惡的種子輪回受報苦不堪言外,一無所得。尤其是末法眾生,福大、善根淺、貪心重,佛菩薩對此等眾生稱之為可憐憫者。純印為喚醒末法眾生來到世間,以身、口、意開化顯示了六度萬行和三具戒:
六度:布施——財物施、法施、無畏施;持戒——攝心為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忍辱——能忍一切難忍之人與事,能行一切難行之事;精進——勇往直前,百折不撓;禪定——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心攝一境不動不搖;般若——內心清明朗澈,無知無見,自照照人。
三具戒:無一淨戒不持,無一善法不修,無一眾生不度。純印老人為使有緣眾生在修持時有所遵循,還側重演示了六度的方便法:布施、忍辱、禪定。以簡概全。
1.布施:老人一生以平等心廣行布施,從不冷眼旁觀別人的苦難,總是將別人的苦難播種在自己那無垠的悲田上。為父母解憂、為妹妹解苦而舍婚齡;因劉家老小亟需照顧而離富投貧;對孤苦貧病者舍米施衣,連從娘家帶來的金銀手飾也舍出去讓人換玉米麵充饑——足見其周濟眾生從不吝嗇。
老人心善手散,不把東西放在心上,偽滿時她聽說莊裏有人家揭不開鍋,全家人抱頭痛哭,就從箱內翻出娘家賠送的金戒指,求鄰居大嫂送給無米下炊的人家,鄰居大嫂接過戒指猶豫說:“當了死當贖不回來可咋辦?”她毫不在乎地說:“一個鎦子不是啥好東西,沒啥用!吃了它腸子會墜斷,還是玉米麵有用。我是給他家的,又不是借給他,死當就死當,你快給他們送去吧!別說是我給的,免得人家心裏不安……”
純印是大家閨秀,結婚時手上、耳朵上都戴著金銀飾物,莊裏同齡的姑娘媳婦、老年人羨慕得不得了,她聽說後拿出許多銀戒指、耳環分贈給她們,有的未得著上門求要。這下可惹了麻煩,前房生的三女兒氣得回家大哭大鬧:“咱家有啥,別人家準有。咱們從來沒見過別人家的一針一線。沒親沒故,為啥要給她們?!”老人笑哈哈地撫摸著三女兒的頭說:“這些身外物,沒啥可希罕的,弄不好它是遭災惹禍的根苗,你別心疼,媽還給你留一個九連環呢!能頂好多個戒指。”邊說邊從箱子裏取出來交給三女兒,把她哄好。
老人帶寶石的金銀耳環、戒指有二十多枚,夜間不點燈也能見到寶石的瑩光。她說:“這些身外之物,沒有一點用處。”不到幾年全悄悄給那些缺衣少吃無柴無米或貧病之家了。
舊社會老人丈夫劉振先和長子進祥二人在海龍給私人買賣當店員,每年都往家捎棉線、軸線(當時關裏人稱洋線),遠比自家紡的線光滑、耐用,老人一接到就左鄰右舍各家送,所剩的自家都不夠用,氣得三女兒抹眼淚。凡接觸她的人無不稱讚她心好、人好。
舊社會乞丐多,老人從不對乞討者冷言冷語。她經常教導子女:“不要小瞧討飯的,從古至今有多少英雄好漢要過飯,看人不要看暫時,家趁萬貫說窮就窮,孔聖人還有挨餓的時候呢,討飯人中就不出聖賢啦?我們是凡夫,聖賢站在你麵前你也不認識。有多多給,有少少給,不給不對。”後來長子與人合夥開一個小雜貨鋪,生活優於一般市民,老人施舍就更方便了。
老人度量大,在關內住時,遇到買菜不夠稱,三女兒要找,老人阻止說:“行啦!少吃幾口算什麽。”有個賣柴的,起先用秤稱,論斤付錢。老人說為人在世太叫真不好,馬虎點兒能積福。後來賣柴說多少斤就算多少斤,三女兒說不夠稱,他淨找咱便宜,欲指對賣柴人。老人製止說:“鄉裏鄉親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兒傷和氣,他家也很困難,砍點柴,挑這麽遠,很不容易,什麽吃虧占便宜的?為人一生若寬宏大量不斤斤計較,那才是有福呢!吃點虧心安,占便宜虧心、虧理,碗邊飯吃不飽人。好人好自己,壞人壞自己,損人不利己,貪心重的人到啥時候也發不了。你們要記住:世間人比賽誰也賽不過不動心機的人,誰也爭不過什麽都不爭、什麽都不求的人……”
老人常說三窮三富過到老。老人八九十歲時兒孫都有了工作,對她都很孝順,經常給她買吃食、買衣物、給她零花線,她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總是不聲不響地送人。她的孫女們數叨她說:“年年給您添衣服,總不見您穿,也不知衣服都哪去了,您也不花錢,錢也攢不住,就會給人!”老人往生時,衣包裏仍然隻有補了又補、洗得幹幹淨淨的幾件舊衣服。
一九六三年災荒,物質非常緊缺,兒媳托人從外地為老人買來套頭鬏網、腿帶、襪子等老年人的用品,她全分給鄰居的老年人一樣也不留,自己的腿帶壞了,從中間剪開兩頭對折著再一縫仍然使用。鬏網壞了她用黑線將露洞孔的地方織上再用。孫女們看不過眼,翻她的衣服包,好讓她換新的,結果一樣也找不著,氣得哭泣吵鬧。她笑哈哈地說:“你們這代年輕人,光想自己,不想別人,就不知道惜福、積福。福是有數的,福用盡了壽命也就沒了,別以為享受是好事兒,福是一點點積攢的,小福攢多了,就成大福,一粒米吃不飽,一碗飯就吃飽了。”
一九六一年鬧災荒,蘇聯又逼債,國家開會以茶代酒,人人都吃定量糧。周恩來總理提出勒緊腰帶共渡苦難。幹部群眾同甘共苦,人餓得東倒西歪,以瓜菜代糧沒有怨言。老人為了節糧,常到野外扒榆樹皮摘榆樹葉摻到玉米麵裏熬麵子粥,真是米貴如金啊!一天在馬路上,一位從山東逃荒來的老太太,饑餓昏倒在地,路人圍著歎惜。純印老太太讓人把山東老太太抬到自己家裏撫養,當時各家每頓飯都按定量下米,本來糧食就不足,又多一人吃飯,她怕兒子、兒媳有反感,就把自己的定量減少一半讓出來,山東老太太整整在她家住了十幾天,待身體恢複健康了,她又給拿上路費,將自己的衣服、襪子、新鞋都送給人家……老人千恩萬謝地離開了劉家。
八十年代,梅河口鐵北街有位馬老太太,姑娘、姑爺很不孝順,讓老人長年住在樓房後麵的倉房裏,一個月給三十斤玉米麵維持生活,純印老人經常給她送衣物、食品、雞蛋,每到冬天將老人接到家中避寒,她說馬老太太可憐哪,咱不接來一冬天非把她凍死不可。
文革時,各單位把被打成地、富、反、壞、右的人關押在小黑屋裏,刁難拷打。老人住的地方,距省批發站很近,她看到被關押的人可憐,就憑她高齡的優越條件,經常給這些“犯人”送飯、送菜、送衣服(家屬不準見都委托她出麵)。借機向看守的人講好心得好報,將來他們總有災難滿的一天,你們可不要光看眼前,要給自己留後路啊!勸他們多行善,給他們講與人方便就是與已方便的道理。當這些人落實政策後,第一件事就是看望老人,拉著她的手泣不成聲……
在偽滿時,一天夜裏天降鵝毛大雪,北風刮得電線發出嗖嗖的響聲。氣溫在零下四十多度,家家缺衣少吃、衣不禦寒、食不飽腹,愈發顯得天寒地凍。早晨人們發現在一買賣家的房簷下,有一位六十多歲的乞討老太太被凍死了。純印老人聽說後,就把自己的裝老棉衣、棉褲找出來,讓二兒子進昌抱著,她拄著燒火棍,踏著尺許深的大雪,走了半裏多路,找到凍屍讓大家幫著給她穿上,又按關內民俗將一枚拇指大的銀元寶放入死者口內(壓口錢),圍觀的人被老人的悲心感動了,大家發心將屍體用草席裹上,推到北山埋葬了。事後人們一提起此事無不感歎地說:“人若都能像老劉太太的心腸就好嘍!”
回到家,老人的腳趾、腳跟(纏足)因凍生瘡,經每天用凍茄秧、艾蒿熬水洗燙,過了半個月才好。
純印老人舍已為人、無我相的布施說之不盡。行善而心無所著,不見有布施的人、我、所施之物,完全是由性德流露出清淨布施之心,這就是布施波羅蜜。純印老人廣行布施,從無分別,充滿了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通過布施除掉貪欲之心,即為攝心持戒,持戒亦在布施中體現了。
布施猶如井中泉,今朝打去暮來填。
如若三朝不去打,未見井水滿出弦。

布施有廣義,三輪體相空。
圓成一佛者,功德等虛空。

2.忍辱:忍辱是精進的基礎,精進是忍辱的升華。純印老人二女劉桂芝說:“我媽心可寬了,一生從來不會惱怒人、記恨人、嫉妒人,沒說過一句狠話。她常向子女講‘寧吃過頭飯,不說過頭話’;‘鼻子底下一橫填不滿,封不住’;‘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老人妯娌因公婆不願去己家輪飯願與純印一起生活,隔著矮牆站在窗外罵她三天三夜,她坐在炕上一聲不吱,好像沒聽見似的,心平氣和地繡枕頭花。前房的兒女氣得火上房,欲出去辯理,她將門閂上,不讓出屋:“小嬸再不講理,也是長輩,以下犯上,失去人格了。再說她罵你們準得聽?不聽的孩子,沒有隔夜怨,睡覺起來全忘了,還是珍姐、紅妹的在一起玩。”說得子女噗嗤一笑,氣全消了。不就好了嗎。世間本來無煩惱,煩惱全是自己找,凡事不走心,就沒有煩惱。你們活不幹,光生氣聽人家罵,不是自己找嗎?”
三女強嘴說:“爛嘴嬸娘大聲嚎氣不停嘴罵了好幾天,多難聽!怎麽能聽不見呢?全莊誰不知她是爛嘴婆娘。”
“個人的德行自己修,你們偏聽她罵人幹啥?咱家沒米下鍋,她也周濟過咱們,多想人家好處,氣就平和了,忍一忍,百事了,天下就太平了。”
老人的子女在外被人打了、罵了,回家向老人訴冤,想讓她給出出氣,別想!她總是哄著說:“吃點虧,讓人家打幾下怕啥,都是一般大
老人的三子(親生)從小就非常孝順、聽話,不和別人打架,但性格非常倔強,不見事實不認帳,老人稱他強牛。同院的房東姓張,兩股守一子,仗家裏有錢有勢,要月亮不敢給星星地對此子嬌生慣養,十來歲便打爹罵娘花錢如流水。一天,張孩買一大把糖果揚在地上,大喊“誰揀給誰”!孩子們爬在地上搶糖,張孩見狀拍手哈哈大笑,唯有老人的三子心生厭惡感,依在牆角不動。張孩瞪著眼睛對他說:“窮酸樣!你今天非爬在地上揀一塊不可。”說罷一揚手又扔出幾塊糖。三子仍然不動,張孩揀起一塊磚頭猛然砸在他的額角上,鮮血直流。老人對此事不但不怒,還安慰三子說:“這是你的災星,過去就完事了!”邊說邊找出牙粉、布條給三子包紮。三子讓媽媽去找張家評理。老人笑笑說:“這點小事算什麽。”三子很不服氣地說:“你怕人家有錢有勢,不敢找人家吧!”老人說:“風水輪流轉,慣子即害子。家大業也大,最終有業無家,有幾人能看破這個理?”果然四六年土改時,張家家破人亡,老哥倆被活活打死,富有的家當一晝夜一貧如洗,張子也在不到二十歲時就夭亡了。
老人三子二十四歲,被提拔任某單位的團委書記,老人借機開導說:“人的性情是磨練出來的,遇到什麽事情隻要一忍,天大的事兒也就過去了。如何才算忍呢?比如你在街上走,對麵來個人無緣無故打你幾個嘴巴,這時你不但不發怒,還要笑一笑,向打你的人征求自己的過錯,因為世上決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恨,不是前世因就是現世因。”老人還講了“張良拾靴”、“韓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還說:“文人最大的通病就是死要麵子活受罪,能忍辱可不是簡單的事兒,古人有句話,‘士可殺而不可辱’,可見能忍辱的人非聖即賢,太少了!”
“強牛”聽後很不服氣,事後一想老人說的很有道理,一個人無緣無故被打有兩種可能:一是對方誤認冤家對頭;二是醉漢,此種人理智不清,無理可講。人若被瘋狗咬一口,難道還要咬狗一口嗎?況且佛門講三世因果,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若追溯前世必有其因,怎奈眾生流轉生死無法知爾。
老人常教導子女和鄰居諸人:“萬事忍為先,吃虧是聖賢,有德人不怕吃虧,好占便宜的人是傻子,是無德無福的糊塗人。能忍讓人,心不虧理,啥時侯都心安理得,坦坦平平過一生,災禍不會降到你頭上。”
在關內時,有一天從南方來了一位拉駱駝的相麵先生,在劉家門前給人看相,純印拗不過子女糾纏,攥著三女的小手,站在院內看熱鬧,相麵先生為了顯示自己的本領,招呼純印說:“我奉送這位大嫂一麵,你身旁的女孩不是你的親生女,你耳大麵薄,麵色白裏透黃,沒有子女之份,今世不但窮苦,最大時壽不會超過三十九歲。”
純印在莊裏人緣非常好,經相麵先生這一說,大家都吃了一驚。前房的四個孩子,一聽媽媽壽命快沒了,圍上來有的拉著手有的抱著媽媽的腿鼻涕眼淚地哭叫:“媽媽你不能死啊!你若死了,我們怎麽辦哪!”莊裏人見劉家四兒女與繼母的感情勝過親娘,也無不陪著流淚。純印笑嗬嗬地撫摸著前房兒女麵頰,俯身親一下五歲的三女兒說:“他說媽媽短壽,媽媽就短壽了?心善壽亦轉,人隻要一生積福行善,可活百年。”說著她掏出身上唯一的一個大銅子兒(硬幣),讓孩子塞給相麵先生。為此事,小叔媳又隔牆罵她好幾天。什麽“短命鬼”、“窮相”、“大耳婆娘”、“窮擺闊氣”……
事情剛剛平息,一天見小叔媳的六歲兒子爬牆頭,非常危險,她急忙將孩子抱下來:“來,大娘抱抱,往後可不能上牆玩,小胳膊小腿摔壞了可了不得。”小嬸本來還沒消氣,氣呼呼地接過孩子,罵她多管閑事:“孩子摔死我願意,再生一個!你想生還沒有這個德性呢(相麵先生說她麵上無子女)!你一身黴氣往後不準碰我孩子!”她不但不生氣,反倒開心一笑了之。
經雲:“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大力人。”看一個人是不是強而有力,是否能有作為、有成就,就看他的忍辱功夫即可知曉。忍辱亦稱忍力,即忍辱的力量,一個容忍的人,他幹任何事業、修任何法門,必能得到最後的成功。
忍辱是菩薩六度之一。菩薩修忍辱行,能度脫嗔恚之心。古德講:“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佛說:“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學佛人一定要緊緊把住嗔恨的業障門,要像對待火災那樣,全力撲滅,用最大的忍力,控製嗔心的妄動和放縱,若任憑嗔心發泄,必失去理性的約束和佛菩薩的加持。在無明罪惡的魔境中,如癡如狂、如醉如盲地惡性發作。嗔心是惡魔,嗔心是地獄境,佛弟子絕對不能容忍嗔心的存在,要以定力治服嗔恨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