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地藏經講義 第五十一卷(1)終

(2009-07-17 05:36:21) 下一個
結連幾個星期在此發送淨空老法師的《地藏經講義》今天終於圓滿了!謝謝諸位師兄一直以來的支持。也衷心希望諸位能從中得到啟示。讓我們同修同進。南無地藏王菩薩摩訶薩!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地藏經講義 第五十一卷(1)

淨空老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本《地藏經科注》卷下第九十六麵,看經文第一行:
  【臨墮趣中,或至門首。是諸眾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薩名,一句一偈大乘經典。是諸眾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於是人所,現無邊身,為碎地獄。遣令生天,受勝妙樂。】
  這一段是說末法時期人天大眾造作罪業,應當墮在惡道當中,菩薩救護眾生最好的時節因緣,是在他還沒有墮落之前,也就是說在臨終他還沒斷氣的時候,頭腦清醒,這個時候救護最方便。往生經裏麵我們看到,造作極重的罪業,臨終懺悔都能夠往生,有些人聽到這個說法心裏很不平,好像這個人一生都沒有做什麽錯事,一生念佛臨終還不能往生,造作罪業的人一身的罪業,臨終念幾句佛就能往生,似乎太不公平。這是凡夫的見解,實際上他不明了這個道理,道理是什麽?境界是刹那刹那隨心在轉變,我們凡夫實在是粗心大意觀察不到,有很深定功的人他看得很清楚,眼前境界包括我們自己的身相,都是刹那在變化。而且這個變化會很大,變化很大是隨著心在轉,心裏麵起大的變化,身相跟生活環境也起很大的變化。
  我們覺察不出來是我們起心動念變化太小,沒有起什麽太大的變化,所以境界上的變化也就幅度就小,我們很難觀察得到。臨命終時他自己知道一生造的罪業深重,這時候回心轉意,一心念佛,變化就非常之大,轉境界也大幅度轉變,道理在此地。造作罪業的人能轉,我們為什麽不能轉?同樣能轉,是他肯轉,我們不肯轉,這就沒法子;這裏頭決定沒有說是公平或者不公平,沒有這個意思,這都是凡情妄想、分別、執著,不是事實真相。所以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轉凡成聖是一念之間,轉地獄為極樂世界也在一念之間,問題就是你這一念,是不是真的徹底回頭?關鍵在這裏。所以善導大師講的話沒錯,‘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你心真實,轉變就幹淨俐落,轉變就快速,你一直不是用真心,這就難了,佛菩薩也幫不上忙。
  此地講“臨墮趣中”,‘趣’是惡趣,“或至門首”,惡道到門口還沒進去,進去就麻煩,就不好轉,沒進去這時候最好的機會。“是諸眾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薩名”,或者是“一句一偈大乘經典”,這時候念記住前麵講,‘至心稱念’才有效,境界就轉得過來。如果不是至心稱念就不容易,臨命終的人心比平常人確實來得懇切,這是在緊迫的關頭,他那個心轉了,那個心真誠,所以轉變就容易,轉變也快速。這一句是這個眾生的善根福德,他能念這是他有善根、有福德,我們講像前麵所說至心稱念,或者是一心稱念,一心是善根,稱念是福德。
  下麵一句這是佛囑咐菩薩,“汝以神力,方便救拔”,這是因緣,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具足,他能夠離禍得福。“於是人所,現無邊身”,這是菩薩現身,現身來給他說法勸導他,他見到菩薩勸導一念回頭,地獄境界相就沒有了,離開地獄他就能生善道;如果能念佛,決定往生淨土。“遣令生天”。這些事情在《淨土聖賢錄》裏麵記載,唐朝張善和就是一個好例子。張善和臨終的時候,地獄相現前,這是很幸運遇到一個出家人,他正在叫救命的時候,出家人走進去看他,知道這個情形點了一把香拿給他,叫他趕快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他念不到幾聲,他說牛頭人不見,他是殺牛,屠戶,看到好多牛頭人來問他討命,這是地獄相現前;念了幾聲牛頭人就不見了,接著就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可見得那個一念心真誠,救命!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疑惑的心就可以斷除。再看下麵這段經文,偈頌: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現在未來天人眾,吾今殷勤付囑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墮在諸惡趣。】
  前麵世尊再三的付托,在這個地方又以偈頌來重複,我們看到佛對於六道苦難眾生,他的關懷愛護無微不至。我們不讀《地藏經》,不知道佛對我們是如何的慈悲愛護,讀了之後才知道,佛對我們的關懷超過父母,真的是念念都不忘,入般涅槃之前還把這樁事情付托給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如何度脫都在這部經上,理論方法果報都講得很清楚、很明白。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不以為慮。】
  這是地藏菩薩也是非常虔誠,接受世尊的付囑,末法時期一直到彌勒出世之前,度化眾生的使命他承擔。
  【未來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於生死中,速得解脫。】
  這段話最重要就是“一念恭敬”,我們著重‘一念’這兩個字,這兩個字很不容易做到。一般人念頭雜、念頭亂,感應的力量就很微弱,如果是一念,一念是專心、專一,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淨念相繼’,一念是淨念,沒有疑惑、沒有夾雜,所謂‘一念恭敬’就是至心恭敬,真心的恭敬。在“佛法中”,‘佛法’此地是廣義,不是狹義,有很多人沒有學佛,甚至於信仰其他宗教,‘佛法中’的解釋是於覺法當中,他明白、他覺悟,明白什麽?明白善惡果報就在眼前,明白這個道理這就是在‘佛法中’,所以不一定他是個學佛的人。隻要他覺悟,佛法是覺法,隻要他覺悟,以一念真誠求救,懺悔求救地藏菩薩也一定幫助他。“百千方便”,就是隨類化身,應以什麽身份幫助他,菩薩就示現什麽身份。菩薩示現在宗教裏麵,我們在大經裏頭看到很多,《華嚴經》裏麵示現婆羅門身、示現外道身,這都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宗教領袖,宗教裏麵的傳教士;應以這種身份出現,佛菩薩就示現這種身,勸導他斷惡修善,勸導他回頭是岸。
  我們在這個經上諸位看到,前麵所講的‘遣令生天,受勝妙樂’,為什麽不說‘遣令往生,不退作佛’?為什麽不說這個話?這就說明這個懺悔的人、求救的人未必信佛,如果他信佛,菩薩一定勸他往生極樂世界。他是信基督教、信天主教怎麽辦?勸他生天;你才看到這個經的意思多廣,普度一切眾生。六道造作罪業眾生,實在講六道眾生遇到佛法學佛的人少,沒有遇到佛法造作罪業墮三途的多,那難道過去沒有聞過佛法那就不救他,哪有這種道理?沒有這個道理。所以我們看《地藏經》上常常講幫助他生天,不學佛的人都相信有個天堂,幾乎所有的宗教終極的目標都是想升天,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心量要拓開,不可以說是他不信佛教,我們就跟他對立,那就錯了,完全錯了;佛度眾生是普度一切眾生,我們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是圓滿的;決定不能說信仰其他宗教的人例外,我不度他,哪有這個道理,你的本願就不相應,所以心量一定要拓開。眾生對我們有分別、有執著,我們對於一切眾生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決定是以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全心全力的幫助他。
  幫助他要注意,他不了解佛法,不認識佛法,甚至於對佛法有誤會,絕不勸他學佛,要懂這個道理。他信仰基督教,一定勸他回到上帝身邊,我們的說法有沒有錯?沒有錯。他們的上帝,我們從他經典修學的理論跟方法,大概是忉利天,他真的到了忉利天,忉利天主常常禮請佛菩薩在天宮說法,所以他學佛因緣這一生沒成熟,生到天上則成熟了。諸佛菩薩度眾生不急在一時,這一生的緣不成熟來生,來生不成熟後生,生生世世一定幫助他離開苦難,布施恩德,於佛有緣,所以要懂這個道理。你用這種態度,善巧方便接引眾生、教化眾生,一切眾生都歡喜。尤其現代大家所提出的多元文化,我們要懂這個意思,對於任何族群、任何宗教、任何學派,我們真誠的恭敬,效法普賢菩薩,禮敬讚歎供養,這是跟他結緣;到自己將來成佛,這些有緣的眾生必定得度;沒有成道之前先結法緣,緣要結得廣,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他有一念恭敬心,就能夠接受別人的善言勸導,如果一念恭敬心都沒有,你以善言勸導他不能接受,道理在此地。隻要他有一念恭敬,他明白覺悟,就可以勸他斷惡修善。下麵經文說:
  【何況聞諸善事,念念修行。自然於無上道,永不退轉。】
  前麵是有了覺悟的心,真心回頭,菩薩都幫助。“何況聞諸善事,念念修行”,這段是講學佛的人,前麵所說的未必是學佛的人,這個地方是學佛的人。學佛人可貴之處是在念念修行,念念當中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沒有證道之前;證道佛法的標準是明心見性,大經裏麵常講‘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或者是說‘證一分法身’,在《華嚴》圓教初住菩薩以上,這叫證果。在這以前都有過失,見性之後可以說沒有過失,為什麽?用真心,在這以前都是用妄心,相宗所講我們用什麽心?八識五十一心所,我們用這個心,用這種心哪有沒有過失的道理?用這種心是哪些眾生?十法界,十法界以內都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諸位在《百法明門論》裏麵念到異生性,十法界是異生性,一真法界是同生性;同是跟佛相同,佛用真心,初住菩薩用真心,跟佛是相同,叫同生性。十法界裏麵用八識五十一心所跟佛不同,所以叫異生性,哪有沒有過失的道理?
  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每天要反省、要檢點,把自己的過失找出來,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有過失,你能夠找出自己的過失,發現自己的過失,在佛法裏麵講這叫覺悟、開悟,開悟是這個講法。覺悟到自己的過失,把過失改正過來,這叫修行,念念修行,天天改過,天天自修。一個人如果真正能發心,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一天不要多,一天改一個錯誤,天天改,不斷的改,三年你就超凡入聖,你就不是凡夫,那個時候你是真菩薩,不是假菩薩。菩薩跟凡夫不同,凡夫迷,不知道自己有過失,當然他就不能改過;菩薩跟凡夫不一樣,菩薩知道自己有過失,天天改過,永無止盡的在改過。到什麽時候自己沒有過失?圓滿成佛;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還有過失。所以我們曉得同樣是等覺菩薩,他們也不平等,每個人犯的過失不一樣,當然在等覺菩薩非常非常的輕微,我們沒有辦法覺察出來,佛能看出來,他們自己能夠覺察到,比他低的這些菩薩決定見不到,所以到佛這才平等,佛佛道同;煩惱習氣斷盡,這個時候完全相同。說這些話最重要的用意就是提醒我們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有過失,一定要反省、一定要改過,我們在菩提道上才能夠勇猛精進,而不退轉。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菩薩,名虛空藏。】
  “虛空藏菩薩”,也是學佛同修都能夠熟知,青蓮法師在注解裏麵給我們做了一個簡單的說明,我們看注解第一行,從第三句看起,‘此經,始文殊發問,謂非大智,莫識地藏端倪’,這個經開經第一句誰說的?這個用意都很深。‘終空藏收科’,這個經到最後什麽人來做總結,收科我們現在講總結。‘以非太虛安泯大士化跡。乃攝有歸空,全假即空意也’,這個意思很深很深,此地講太虛、此地講空,都是說真如本性,換句話到最後統統消歸自性,這意思多深。下麵說‘而空藏問福利者,乃從空談有,全空即假意也。空假不二,當體即中,圓融妙行,同歸秘藏,故終乎虛空藏也’,這是把虛空藏菩薩做全經結束,這個意思給我們說出來;也就是平常講一切消歸自性,這才是真正的圓滿。下麵注解諸位自己可以看,介紹虛空藏菩薩的來由。
  【白佛言,世尊,我自至忉利,聞於如來,讚歎地藏菩薩威神勢力,不可思議。】
  菩薩自己敘述,世尊在忉利天宮開這個法會,他知道立刻就趕來參加這個法會,在法會當中不斷的聽世尊,讚歎地藏菩薩威德神力,度化眾生種種功德都是不可思議。
  【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乃及一切天龍,聞此經典,及地藏名字,或瞻禮形像,得幾種福利。】
  地藏菩薩功德既然是這樣的殊勝,不但釋迦牟尼佛讚歎,佛在這個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即使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共同讚歎,讚歎一劫也讚歎不盡,因為菩薩的功德稱性,性德沒有邊際,所以讚歎不盡。虛空藏菩薩在此地還是代我們請法,這些事情他哪裏不知道,他也是等覺菩薩。特別是為“未來世中”,‘未來世’包括我們在內,都是代我們啟請,這能看到菩薩對我們的關懷,對我們的愛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前麵講一念善心。不但是人,除了人之外六道眾生,“一切天”,天是諸天,“龍”這是代表護法的這些天神們,‘龍’也代表畜生道,雖然沒有講三惡道,以龍來代表;天龍就是其他五道都包括在其中,六道一切眾生。“聞此經典,及地藏名字”,地藏菩薩的德號,或者是瞻禮形像,得幾種福跟利益。
  注解裏麵跟我們說,我們也把它念一念,‘準地持’,地持菩薩所講。‘福即布施、持戒、忍辱、依禪、依精進、修行施戒四無量等,是名福分’,這是講修福。六道凡夫沒有見性,自性裏麵雖然具足無量的功德,它不起作用,不能現前,六道凡夫的福報都要靠自己修得。修哪些是福?這個地方給我們舉出來,這是菩薩的六度。六度除了般若度之外,其餘的五度統統是修福,般若是修慧,成佛我們讚佛‘二尊足’,二就是福、慧,足是圓滿,這兩種圓滿;福、慧當中佛是最圓滿,所以佛是最尊最貴。學佛怎麽能不修福?沒有福報自己修行有障礙,衣食都不足,修道就很困難,沒有福報你就沒有辦法度眾生。佛教我們度眾生,跟眾生結緣,跟一切眾生接觸的時候,以哪一樁事情為先?布施。你不送他一點禮物,跟他結個善緣,你就很難度他,所以布施非常重要。尤其是財布施,跟一切眾生接觸第一樁事情財布施,他能生歡喜心,然後接著再是法布施、無畏布施。他對你有了好的印象,知道你對他是善心、是誠意,他就肯接受你的教誨,接受你的勸告。福非常重要。
  下麵又說‘蓋善名福利’,利是利益,善就是真實的利益,‘感報恬愉’,這個意思就是你感得的果報,能夠稱心如意。現在這個人他既然讀經聞名,瞻仰地藏菩薩形像,他一定有所得,但是不曉得得多少種福利,多麽大的福利,這是菩薩為我們向世尊請教。注解底下兩句是從理上講我們要懂,‘須知福利由心,心能造福’,這兩句話很重要,一定要相信。這一次居士林,李木源居士發心要建彌陀村,要辦佛學院,而且完全不收費,誰敢做?彌陀村他現在畫的圖,將來裏麵可以住一千多人,一千多人天天要吃飯,不收費錢從哪裏來?誰都不敢發這個心,他敢。他憑什麽?他懂這個道理,‘福由心,心能造福’,他憑這個。這是一般人雖然讀佛經讀這幾句話,還是不能相信,李木源居士相信,所以‘信佛’這兩個字好不容易,他真相信;信就有感應,感應不可思議。
  有一次他跟我說,新加坡許多老人院,那個老人院是救濟院,救濟老人孤苦無依無靠,老人院收留養他們,老人院都有人發心來照顧老人,我們這些念佛的人反而沒有福報,還不如老人院,這講不過去!他這個話說得好。真正發心念佛求生淨土的人,決定有人供養,人不供養天神會來供養,為什麽?人不曉得這大福報、大福田,天人知道。我們在古書裏麵讀過,唐朝終南山的道宣律師持戒很嚴,老法師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誰來供養他?天人來供養他,每一天給他送一缽飯來,那是個持戒清淨的人。今天念佛堂這麽多人,雖然不能說是每個人都往生,隻要有那麽一個、兩個,一個、兩個往生去作佛,大家都沾光;佛菩薩、天龍善神來供養,總不能說供養這兩個人,其他的不照顧,沒這個道理,大家都沾光。決定有諸佛護念,龍天善神照顧,李木源居士相信,所以他有膽子他敢做。將來佛學院,佛學院恐怕也不收學費,不但不收學費,衣食住行還要供養,也是這個道理。培養這些年輕法師,弘法利生,續佛慧命,當然這些人一樣也會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隻要你發真誠心去做,決定能做得成就,道理在此地。下麵這兩句話那是理,太深的理,‘心尚不可得’,《金剛經》上講三心都不可得,‘福利在哪裏呢?’這是講理。說明雖然得福利,不執著福利,這個福利就是真實的。下麵啟請的話:
  【唯願世尊,為未來現在一切眾等,略而說之。】
  不求佛細說,大概跟我們講講就好了。他也非常體念釋迦牟尼佛,不能讓釋迦牟尼佛太勞累,因為釋迦牟尼佛在這時候年歲很大,忉利天宮下來之後,我們就知道講《大涅槃經》一日一夜,佛就入滅。請看經文,一百零一麵最後一行:
  【佛告虛空藏菩薩,諦聽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說之。】
  菩薩啟請,佛一定會跟他說,在說法之前佛一定囑咐他要諦聽,“諦聽”用現在的話來說‘仔細的聽’,它的深意也不可思議。注解第一行一開端就說,‘夫善說法者,無說無示,善聽法者,無得無聞’,那是真正的諦聽,這不是我們的境界,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我們的境界仔細聽就可以。下麵佛就開示:
  【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見地藏形像,及聞此經乃至讀誦。香華飲食,衣服珍寶,布施供養,讚歎瞻禮。得二十八種利益。】
  這一段是略說修法,也就是怎樣修福。這一段文不長隻有兩行,裏麵有幾個關鍵的字,我們必須要留意到,第一個是‘善’,“善男子、善女人”,‘善’最低的標準好善好德,這是必須具備的條件,這樣的人見到地藏菩薩形像,供養菩薩形像決定不是迷信,為什麽供養形像?見到形像就提醒我們菩薩的教誨,是這個意思。如果不聞名、不見像,菩薩的教誨很容易忘掉,所以名跟像最重要的意思,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懂得效法地藏菩薩,學習地藏菩薩,你的福報就大了。下麵“香華飲食,衣服珍寶,布施供養”,這個意思前麵都詳細說過,表自己的敬意,總表自己發心發願依教奉行。所以供養不在這些形式,形式是表法,供養必須要曉得依教修行供養,這是世尊對我們的期望。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裏麵告訴我們,一切物質的供養總比不上法供養,無量無邊的布施供養不及法供養,法供養裏麵給我們說了七條,第一條就是‘如教修行供養’,我們依照經典教誨去做,這就是真正的供養。
  所以事上供養是表法,‘香’表信、表戒定,‘華’表因,‘飲食’表續佛慧命,‘衣服’表忍辱,‘珍寶’表福利,它用來表法,這裏頭決定不是迷信。“讚歎”,這是把這個法門經典為人演說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這是讚歎;言教,用言語來宣傳,這是讚歎;“禮瞻”是身教,做出來給別人看。這個樣子你才真正叫修福,下麵才得“二十八種利益”,因果決定是相應。可是有很多人讀了這個經,去請一尊地藏菩薩形像供在家裏,天天燒香供花,早晚供飲食,得不到果報,後麵二十八種利益一種都沒得到;然後再罵佛這個經不靈,這個經不可靠。他為什麽不能感得果報?意思完全錯會了,隻著重這些形式,意裏麵依舊是貪嗔癡慢,這怎麽能感得果報?這段文字,字字句句我們都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修因才感果。這是世尊親口所說,決定沒有妄語,決定不過分,你真正能依照《地藏菩薩本願經》修行,你得的利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