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藏經講義 第五十卷(2)

(2009-07-17 05:34:30) 下一個
藏經講義 第五十卷(2)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沒有開佛學班,也沒有辦佛學院,天天在教學。從前教學方式很像我們中國古代的私塾,雖然沒有今天學校這種組織,可是代代都出賢人,高僧大德每一個時代地區都很多,佛學院開辦之後,從佛學院裏麵出來的高僧大德就少,遠遠不如古時候。過去有一年我在香港講經遇到演培法師,我們也很少見麵,他到香港去參訪,香港那邊法師接待他,陪他一同去旅遊,包了一個巴士,那一天我正好碰上,我也就參加。車上有不少是他的學生,演培法師很感慨的對我說,講佛學院,他說真正現在在各地講經說法的法師,都不是佛學院出身,他指著我,包括你在內。我們接受的是私塾教育,不是學校正規教育,我學哲學也等於說私塾教育,不是在學校哲學係裏麵讀的。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在他家裏,每一個星期天給我上兩個小時課,學生隻有我一個,一個老師、一個學生,我們這樣學出來。學佛法也是如此,最初三年我親近章嘉大師,也是每一個星期兩個小時,一個老師、一個學生,我接受章嘉大師三年的教導,以這個基礎以後到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跟他學講經說法。
  所以佛法的教學是個特殊的教育,它的方法跟世間不一樣,目標也不相同,效果當然也不一樣,它所求的是智慧德能,性德的流露,依照佛法經典裏麵來講,它修學的課程就是戒定慧三學。戒學是教給我們如何處事待人接物,慧學就是教我們看破,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定學就是教我們放下,恢複自己的清淨平等心,所以這個教育我們能得到真實的受用,確確實實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世尊一生以這個理念、這個宗旨教導學生,以後世世代代高僧大德都稟承佛的教誨,不違背這個宗旨,流布佛法,教化眾生,我們要懂這個道理。在這個時代怎樣能夠融合世間教學的規則,又不違背佛陀教學的宗旨,這個佛學院才是盡善盡美,而不至於走向佛學,走向佛學我們失敗,那是把佛法當作世間學術來研究,得不到它的實用。我們要學佛,學佛跟佛學是兩樁事情,學佛會成佛,佛學不能解決問題,學佛才能解決問題。底下世尊接著說:
  【以是之故,吾分是形,百千億化度,隨其根性而度脫之。】
  這一句是世尊為菩薩做一個榜樣,釋迦牟尼佛也是以無量無邊的分身應化在世間,應以什麽身得度,他就現什麽身,應當給他說哪些法門,佛就給他說哪些法門。諸佛菩薩在我們現在這個世間有沒有?我們想像當中一定很多,為什麽?現在世間眾生有難,佛菩薩慈悲心特別懇切,一定很多,他不曝露身分我們不認識。中國古籍裏麵所記載暴露身分的人不多,幾個大家比較都知道,我們曉得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化身來的;阿彌陀佛再來,我們曉得永明延壽,這是我們淨土宗第六代的祖師,阿彌陀佛再來;豐幹和尚,這是當年國清寺,這是阿彌陀佛再來。釋迦牟尼佛再來,聽說《傳記》裏麵記載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化身再來;阿彌陀佛還有善導大師也是,這是淨土宗第二代祖師。近代我們知道,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宋朝時代,南朝的時候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再來,這是現在大家熟知的幾個人,身分暴露;身分不暴露的人多,太多太多了。世尊做一個榜樣,佛再來也是應以什麽身得度就示現什麽身,“隨其根性而度脫之”,這一句話對我們來講非常非常重要。教化眾生是很活潑的,不是一個死呆板的方法,一定要懂得應機說法,隨其根性而度脫之,這個法多活潑!再看底下經文:
  【地藏,吾今殷勤以天人眾,付囑於汝。】
  再叫著,特別說“殷勤”,語氣一次比一次重,一遍比一遍懇切,將六道這些苦難的眾生,付托給你。你以你的智慧、以你的慈悲、以你的神力,一定去幫助這些人。
  【未來之世。】
  “未來”是指世尊滅度以後,我們現在就是他稱的未來之世。
  【若有天人,及善男子、善女人。】
  我們曉得天人是善,稟十善業而生天,所以天人是善多惡少,愈往上麵去愈善。欲界天還有一些惡念,到色界天禪定功夫深,惡欲的念頭完全被降伏住。以及世間“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標準很低,不高。下麵說:
  【於佛法中,種少善根,一毛一塵,一沙一渧。】
  此地的善男子、善女人,跟前麵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標準不相同,這是我們讀這個經文,每一段經文裏頭的意思它標準不一樣,這個地方的標準最低;在佛法當中種少善根,極少的善根。底下是比喻,“一毛”,毛是我們汗毛,正報裏頭最小,“一塵”,依報裏頭一粒微塵,一粒沙,“一渧”是一滴水,都是形容少。也就是說即使是在佛法當中,種這麽少的善根,你也不能夠遺棄他們,這是佛囑咐地藏菩薩,我們深深相信地藏菩薩,決定是依教奉行,決定不會背棄世尊的付囑。於是我們得大安慰,我們雖然善根不多,但是此地說一毛一塵、一沙一渧我們有,這一點都不假。我們在道場一稱佛名,低頭一拜,那就是種善根,地藏菩薩哪有不照顧的道理?地藏菩薩沒有辦法照顧,那就是我們遇惡緣又念念增長,這就沒有法子;這是地藏菩薩無法照顧,地藏菩薩也會感覺到心有餘而力不足,不聽教誨。如果我們從這一點點善根能夠念念增長,一定得菩薩護念,一定得菩薩加持,我們讀誦研經會開悟,我們念佛功夫會得力,我們斷惡不會感覺得很困難,都是佛菩薩加持我們。我們修善能生歡喜心,這些我們細細想想,何嚐不是世尊在天宮對地藏菩薩的囑咐?
  佛滅度之後,地藏是代佛,佛滅度之後正法、像法、末法,在這三個法運時期他是代理佛,將來世尊法運在世間消失,一萬二千年過去之後消失了,一直到彌勒菩薩下生示現成佛之前,這個時間很長,以我們世間來計算五十多億年,眾生很苦世間沒有佛法,都要仰賴地藏菩薩來幫助,要靠地藏菩薩來教化,這是世尊在這個法會上對地藏菩薩的付托。地藏菩薩承擔這個使命,一切諸佛菩薩都來協助地藏菩薩,都來幫助他,成就度眾生這一樁好事,為什麽諸佛如來、諸大菩薩都來協助地藏菩薩?因為諸佛菩薩對度化眾生是共同的弘願,任何一個人來主導,他們都非常樂意的來配合,決定沒有嫉妒障礙,隻有全心全力來成就,世法裏頭還常說成人之美,何況這樁事情就是諸佛菩薩本分的事情,哪有不盡心盡力去協助的道理?
  凡夫知見不一樣,凡夫是‘這是他做的,與我不相幹’,這凡夫知見。我們要問他做這樁事情,是不是利益社會、利益眾生?我們今天要做的是不是也是利益社會、利益眾生?如果目的既然相同,那有什麽分別?何必在這裏分自分他,分自分他障礙事業。如果要曉得這樁事情是共同的願望、共同的事業,自他就不二,他做跟自己做是一樣,實在說他做,我們自己更應當歡喜,有人在做我們自己省心省力,我們從旁全心全力協助,就是圓滿功德。所以諸佛菩薩的想法,跟凡夫的想法不一樣,凡夫的想法:這個事情一定要屬於我的,才肯認真去做,不是屬於我的,那種熱誠就減退。雖然佛教導我們隨喜功德,隨喜總不是圓滿,這是凡夫錯誤的思想、錯誤觀念,障礙了自己積功累德的機緣;不知道他的成就,就是自己圓滿的成就,所以總是不能夠盡心盡力去隨喜。
  歸結到根源還是智慧不開,沒有了解事實真相,所以還有分自分他,分自分他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沒有能放下,這是造成積功累德修學上的重大障礙。正因為如此,所以諸佛菩薩極力的勸導我們要讀誦大乘,道理在此地,教導我們要親近善知識。善知識在哪裏?大乘經教就是善知識,古來祖師大德這些注解就是善知識,我們常常讀誦,時時體會,依教奉行,這是真正親近佛菩薩,親近善知識。現前知識之中,這個知識正如古德在注解裏麵所講,‘知’是我們知道有這個人,聞名,聞名還沒有見麵叫知;‘識’是我認識他,曾經見過麵,這叫識。凡是知與識,當然都是我們自己對他很羨慕、很尊敬的這些人,他有值得我們尊敬羨慕之處;在佛法裏麵這屬於道業,他的道德學問,決不是他的財富、他的地位,不是這些,我們所羨慕的是道德學問。現前知識當中,他的德學與佛法相應,我們可以跟他學,如果他的德學跟經典所講的不相應,我們對他應當是敬而遠之。‘敬而遠之’是我們尊敬他,遠是不向他學習,不跟他學習,這叫遠;不是有意躲得遠遠的,那就錯了,那就沒有敬意;不跟他學習,這是我們正確做人求學的態度。我們再接著看底下一段:
  【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天若人,隨業報應,落在惡趣。】
  注解裏麵一開端引經上一首偈,這首偈也是大家所熟知,‘經雲,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是佛說的。這話是真話,‘假使百千劫’,是真的,不是假設的。所造的業,業習種子落在阿賴耶識之中,阿賴耶是個倉庫,藏在這個裏麵永遠不會失掉,永遠不會變質,這個事情很麻煩很麻煩,這是因,業因;遇到緣它就起現行,現行就是果報,這個果報你決定要受。由此可知,一個人如果他沒有能力脫離六道輪回,他無量劫前所造的善惡業因,縱然過無量億劫,遇到緣還是要受報,這正是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定?自己定,不是別人定,是自己造作的因,現在要受果報,這是真理,是事實真相。迷惑人敢造業,糊塗,覺悟的菩薩決定不敢造業,所以經上說‘眾生畏果,菩薩畏因’,菩薩是覺悟的人,眾生迷惑,造作的時候懵懵懂懂,到受報的時候害怕,那個怕來不及,沒用處。菩薩覺悟,所以對於起心動念他很慎重、很謹慎,於一切人事物決定不起一個惡念,為什麽?他知道起一個惡念,阿賴耶識裏種一個惡的種子,將來以後會有惡報現前,為什麽去幹這種事情?所以決定不會起一個惡念。
  縱然舊有的惡習氣遇緣起現行,諸位要曉得,我們一個惡念起來,也是惡習種子起現行,這時候覺悟的人,這一念才起來立刻就把它控製住壓下去,念佛人是一句佛號把它壓下去,這就是功夫。所以要曉得阿賴耶識這些業習種子,時時刻刻起現行,晚上作夢也是起現行,它要不起現行,怎麽會有夢中的境界?夢中境界都是業習種子起現行。所以會用功的人,就在這個地方下功夫,用一句佛號、一句菩薩名號,把這個念頭換過來,為什麽叫你常常念佛,多念佛?你念佛阿賴耶識裏落的是佛的種子。阿賴耶識含藏的種子無量無邊,所以變現出虛空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業習種子的現行,你怎麽能怪外頭的境界?外麵所有一切境界,順境也好、逆境也好都是自己種習現行,愚人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才在境界裏麵生妄想、分別、執著,起心動念;覺悟的人了解境界現象,知道它是一回什麽事情,順境也好、惡境也好統統是自己阿賴耶識裏麵,業習種子變現出來,所以他在順境裏麵也不起心動念,逆境裏頭也不起心動念,泰然處之,這叫真修行。
  在一切境緣當中,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真功夫、真修行。清淨平等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覺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糊塗,對於所有的現象,它的理事性相、業因果報,沒有一樣不清楚,沒有一樣不明白,這是正覺,所以《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說盡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與這五個字相應,你就過的是佛菩薩的生活,也就是經上講‘住真實慧’,你一切所作所為都是利益一切眾生,經上所講的‘惠以真實利益’,這才是佛在經上常常教我們的積功累德。可見得積功累德,若不是自己住真實慧,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那這一句話有名無實,真正落實我們曉得應當怎麽作法。
  我們看看這個世間就是佛在經上所講,經裏麵講“未來世中”,是指佛滅度以後;“若天若人”,這是講六道裏麵一切眾生;“隨業報應”,實在講六道眾生到底是怎麽回事情?這四個字也就說清楚。我們到這個世間來,這一生來作人,我們作人來幹什麽?‘隨業報應’,過去生中要做的善,你來享受善報,過去生中造的惡,你在這裏接受惡報,所以佛講‘人身酬業’,這四個字也就是把人生做了一個總結語。人生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麽?是來酬償你業報,你來幹這個;六道眾生沒有一個是例外,你都是來酬償你自己的業報。可是我們迷惑,在酬償業報的時候,又繼續不斷在造業,這個事情麻煩,這真是因果循環,沒完沒了,這個麻煩大了,所以在六道輪回永遠沒有出離的時候。輪回的現象非常精微細密,絕對不是說我們這個人,過了幾十年死了之後,再到哪一道輪回,這個相太粗,極其細微的相在哪裏?念頭,你從起心動念裏麵覺察到輪回真相,你才恍然大悟。我們的輪回念念在輪回,念念是因果的循環、因果的轉變、因果的相續,這就是輪回的真相,所以它在念念之間。
  因為惡的念頭多,惡的行為多,“落在惡趣”,‘惡趣’是指三惡道。天台大師告訴我們,他講十法界每一法界裏頭都具足十法界,所以稱為百界。我們根據這個原理,就知道六道裏頭每一道都具足六道,你仔細觀察,人道裏有人道裏麵的天道,有人道裏麵的修羅道,有人道裏麵的畜生道,有人道裏麵的餓鬼道、地獄道。我們都是得人身,這人道,在相宗裏麵講這是引業,引導我們到這一道來投生,我們都得的是人身。我們所享受的環境六道不同,有人享受天道的生活,福報大,有人過的是非常苦的生活,地獄的境界,同樣是人身,這叫滿業,滿業是善惡果報。所以業分兩種,一種是引導你到哪一道去受生,另一種是你受生之後你的受用。天台大師講十法界,講十界範圍就更廣,人道裏有佛道,人中之佛,人中的菩薩,人中的聲聞、緣覺,再加上這四種那就是十法界。每一界都具足十如是,《法華經》上所說,每一界裏頭具足十法界,這是一百法界,每一法界裏麵具十如是,就是千如。
  智者大師讀《法華經》,把《法華經》上這一段的經文展開,讓我們看到事實真相,智者給我們開這個例子,好像數學上一個公式一樣,你套著這個例子再一開演,你就看到法界的真相,重重無盡,《華嚴》裏麵跟我們說的。百界,每一界裏頭再開百界,這就是億法界,然後再一界裏麵又具足一法界,重重無盡,大乘經上常常用大梵天王的羅網來做比喻,也是說明這一個事實的真相。然後我們才能夠稍稍體會到,諸佛菩薩的智慧,諸佛菩薩觀察,我們對於事實真相能看到幾分,他們看得多麽透徹。我們如果在人間,在人間裏麵看到人間有六道,你的眼光算不錯,你透了一層。可是任何一法其深無底,其廣無邊,你看得愈深愈廣,顯示出你的智慧深廣,智慧深廣無盡,法界理事無盡,我們從這個地方才能稍稍體會,諸佛菩薩無盡的智慧,觀察到法界無限的深廣。我們學佛要學的是什麽?恢複自己的智慧德能。
  法界裏麵真正契入之後,無所謂真妄,無所謂空有,無所謂來去,也無所謂隱顯,那是你真正契入。沒有契入可以有這些說法,這些說法總歸結,就是今天科學家所講相對論,你沒有契入是相對的,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這個世間是相對的。入進去之後就無所謂相對,相對的理念就沒有,消失,相對的事相當然更不存在,這是佛法修學終極的目標,是我們發心學佛希求的一個結果。這時候才將虛空法界一切問題都總解決,在佛法裏麵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自性智慧德能圓圓滿滿的恢複,圓滿的現前再沒有一絲毫欠缺,這是入這個境界。下麵經文是世尊囑咐地藏菩薩,要以他的智慧神力去方便救護,這顯示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愛護關懷,這個恩德永遠是無盡的。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這個經明天可以講圓滿,明天把它講圓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