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地藏經講義 第一卷(2)

(2009-05-14 09:28:47) 下一個
地藏經講義 第一卷(2)
   夏老居士的會集本字字句句都是五種原譯本裏麵的原文,諸位可以把五種原譯本拿出來對照看;如果你有疑惑的話,你把五種原譯本給它對照起來看。我過去曾經印過,這個本子的題目叫《淨土五經讀本》。裏麵五種原譯本,四種會校本,《無量壽經》總共九種版本都印在裏麵,大家可以對照。《彌陀經》三種譯本,三種本子是:羅什大師的譯本,玄奘大師的譯本,夏老居士的會集本,統統印在一起。印出這個本子目的無非是堅定同修們的信心,不能輕易被人動搖,壞了我們這一生大事因緣,那就太可惜了。
  我們一定懂得讀誦大乘,皈依《無量壽經》,恭敬阿彌陀佛,懂得認真修供養法。我們在講席當中跟諸位都做過詳細報告,怎樣供養?供養如來、供養眾生,如教修行供養,這是真供養,這種供養就是真正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我們總結這個經裏麵的意思,如果我們真能夠至心稱名、讀誦大乘、皈依恭敬供養,這個人他的功德不可稱量。他必定得到諸佛如來、諸大菩薩,不僅是地藏菩薩,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這些大菩薩威神加持,必然獲得不可思議的果報。
  佛在這個經裏麵告訴我們,地藏菩薩在過去無始劫以來,以無量無邊的化身放光說法,普度眾生,常住幽冥法界。幽冥法界怎樣講法?我們怎麽學習?我們是不是要鑽到地獄裏去?一定要懂得經文裏頭字字句句表法的義趣。幽冥法界意思就是講我們放低姿勢,為善不需要讓人知道,不需要去表揚,這個就是幽冥法界。默默的去做,認真努力去做,舍離一切名聞利養,就是在幽冥法界,成就自己真實功德,念念之中利益六道眾生。這個經裏麵給我們說,我們與諸佛菩薩的關係、我們與六道眾生的關係,凡夫無知,真正是所謂是弱肉強食,殘害一切眾生。這些眾生也都是凡夫,也都是迷惑顛倒。迷惑顛倒,報複的心不會消滅,你傷害他,他那個怨恨之心永遠含藏在阿賴耶識裏頭,遇到他有機會他怎能不報複?這種報複就是今天世界上的災難,大災難!佛在經上講刀兵劫。往後的刀兵劫就是核子戰爭。
  刀兵劫因是什麽?食眾生肉。佛說得很清楚,要想免除世間的刀兵劫,除非眾生不食肉,這個刀兵劫才能夠化解。年輕的時候無知,不吃它,也殺害它。螞蟻,我們看到很多人,自己也造過這個罪業。螞蟻爬到家來,討厭,燒一鍋開水一下就把它燙死。我們看到許多人這樣幹,我們也曾經幹過,這些小動物任意的殺害。以前不知道,這才曉得自己犯下了重大的過錯。佛教給我們發露懺悔,我們今天明白了,知道自己做了錯事,認真修行,每一天念誦、供養、修學一切功德,回向這些冤親債主。這個功德我們自己不敢享受,希望把這些冤結統統化解,我們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沒有障礙。否則的話,常常說到業障現前,他業障怎麽會不現前?這些被你殺害的眾生,如何能夠輕易饒過你?不可能。
  我們要學地藏菩薩,以真實心幫助他們破迷開悟,幫助他們離苦得樂。心如大地一樣,一切法、一切眾生,賴以住持、生長、荷擔。所以經上說:‘心如大地,能安一切。’這是把地比作心、比作識。我們今天看到大地,腳踩到大地,要知道回光反照。地是我們的心地,心地平等,載荷諸法,載荷一切眾生,你喜歡的、愛的人也住在這個地上,你討厭的、怨恨的人也住在這個地上,地不分親怨、沒有好惡,我們要學大地。我們心地原來跟大地是一樣,現在在裏麵起心動念,分別好惡,分別好醜,這是錯誤的。地不分,換句話說,真心不分,妄心在分,妄心是錯誤的。知道妄心在分,就知道眾生心;知道大地不分,就知道真心。所以本經的立論就是真心跟妄心。這是說‘地’這一個字。
  第二個是‘藏’,藏是藏、含藏的意思,我們世間人講倉庫、寶庫。世間人一些珍寶都要好好的收藏起來,這些財富可以保障他生活的安全。如果自己失去了財寶,他就感覺到恐懼,生活沒有保障,所以世間人人都希望收藏這些珍寶、這些財富。佛用這個來比喻,我們自性裏麵有寶藏—三德秘藏。我們真心自性裏頭有‘法身’,法身是真身,宗門裏麵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麵目。’本來麵目是法身,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第二個‘般若’,般若是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是我們自性裏頭本來具足,不是從外頭來的。無量無邊的智慧,此界、他方,過去、未來沒有一樣不知道,這所知。所知現在不知道,不知就變成有障礙。所知是本有的,現在有個障障住了我們所知,這叫所知障。所知障跟煩惱障立名的用意不同,煩惱就是障礙,所知不是障礙;障礙所知的那個障就叫做所知障。
  如果我們從佛法名相來說,妄想、分別、執著,執著是煩惱障,完全是煩惱;分別裏麵一部分是煩惱,一部分是所知障;妄想裏麵完全是所知障。有人問,無明從那裏來?無明怎麽來?其實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講得好清楚、好透徹,讀《楞嚴經》的人也是囫圇吞棗,就這麽過去,含糊過去。佛講得很清楚:‘知見立知,是無明本。’什麽叫知見?知見就是所知,所知就是般若智慧。你在所知裏頭還要立一個知,就錯了,頭上安頭,那就是無明的根本。你不要在所知上再立一個知,你的智慧就現前;你偏偏要立一個知,那有什麽法子?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這個你們看清楚了,我們用這個比喻,大家看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這是所知、這是知見。偏偏說‘法師手上拿一本書’,完了,馬上墮到無明裏去。這個東西叫書嗎?這個東西叫手嗎?手是你建立的,書是你建立的;你要建立這個叫書、這個叫手,你就完了,這就是無明。佛法沒到中國來,中國人也很聰明,老子就知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你說個名已經錯了,那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事實真相。所以你在知見上立知,你就墮到無明,你就是起了妄想,妄想裏頭又有分別、又有執著,一大堆東西麻煩來了,一連串都來了。
  佛給我們說法,佛說我,不執著我,這個高明。六祖問永嘉:‘你還有分別嗎?’永嘉答得很好:‘分別亦非意。’我分別就是沒有分別,心裏頭真沒有分別,幹幹淨淨的。分別什麽?為大眾分別。所以說就是無說,無說就是說,你要說是說,你不懂得無說這個意思,你不懂得佛的意思。如果說跟無說分做二截,說也錯了,無說也錯了。說是什麽?分別、執著;無說是無明,兩邊都墮了。要知道說跟不說是一不是二,說即無說,聞即無聞,你這個通了,你這個障礙都沒有了。你能在這個上麵體會,宇宙人生的真相就大白了,你真正入了不二法門。世間人可憐活在相對裏麵,相對就是二,對立了。說大對麵有個小,說空那邊就有個有,總是在相對;說我,對麵有個人。幾時你能夠一下覺悟到,我跟人不二,空跟有不二,性跟相不二,理跟事不二,事跟事也不二,你才入佛法,你才懂佛法。所以佛法之難,難在那裏?就難在這個地方。難在什麽?妄想、分別、執著永遠放不下,隻要放不下你就不入大乘之門,大乘跟你絕分。你修學大乘,是修學一種皮毛常識而已,真正大乘是什麽樣子?你根本不能夠體會。這是跟你講般若。
  還有一個秘藏,秘是秘密,藏是含藏在自性裏麵的;‘解脫’,解脫就是大自在,就是《華嚴》裏麵講事事無礙,都是自性裏頭本有的、本來具足的。這是‘藏’的意思,這個叫三德,自性裏麵的三德。為什麽叫秘藏?秘是好像很秘密,一般凡夫不能夠覺察,六根接觸不到;不能覺察就好像很秘,就好像藏在那個地方,藏沒有被人發現。換句話就是眾生不能明了、不能理解,稱之為秘密。而心性確確實實裏麵包含無量無邊的一切法,本性裏頭本來具足,用之不盡,這是藏的意思。好比我們世間的金礦一樣,這個金礦裏頭含藏著金非常豐富,你去取、你去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是金礦在那裏你不知道、你不曉得,那就變成秘密。佛用這個來比喻我們的心地,我們心地的寶藏。大地含藏跟心地比那不成比例,我們心地裏含藏的寶藏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的佛法,一切眾生無量的世法,都含藏在其中。你隻要開發新的寶藏,給諸位說,世間法、出世間法全都通達,全都沒有障礙。
  佛法的教學是開發自性的寶藏。自性寶藏要用什麽東西開?那個工具一定要稱性,你不是稱性的工具,你就沒有辦法開發自性寶藏。稱性的工具是什麽?就是孝跟敬,所以《地藏經》稱為佛門孝經。《地藏經》要用現在的話來講,它就是孝道跟師道,孝親尊師就能開發自性的寶藏。如果你不能孝親、不能尊師,你永遠在佛法門外,換句話說,你學小乘也許能夠有一點點成就,學大乘沒有分;大乘是開發自性,跟小乘不一樣。小乘是在事相上,換句話說,它還是世法。小乘之間出世法你也得不到,換句話說,你縱然修學小乘,你也隻能停留在初果、二果這個境界裏頭,四果是證不到的。要想證得小乘的四果,小乘最高果位還是要孝親尊師。這是真理,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例外的。
  世尊在《觀經》三福裏麵說,這三種淨業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話說得多清楚、多明白,我們聽起來,諸位同修都能夠記得,也都能說,可是就是不肯去做,那就沒法子。說,一天說一千遍、說一萬遍,也沒用處,那是說食數寶,有什麽用處?一定要自己認真去做,去做到。把孝順父母的心推廣孝順一切眾生,諸佛如來確實是這麽修的。一切眾生就是我們自己的父母,不是別人,一切眾生就是我們的老師,讀了《華嚴》,你應該相信。不但一切人是老師,昨天我們講樹,樹木、花草那一樣不是老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真的是一微塵、一毛孔,我們觸目都能夠醒悟,那就是老師。昨天看到樹,種子是信心,根是慈悲,身是智慧,枝葉是五度,枝幹是五度,在在處處隻要見到了,心裏麵都開智慧。正是惠能大師所說,惠能見五祖,跟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怎麽不常生智慧?六根接觸外麵境界都開悟,這就是常生智慧。我們今天六根接觸外麵六塵境界生煩惱,順自己意思貪愛,貪愛是煩惱;不合自己意思討厭,討厭生煩惱。人家六根看六塵境界生智慧,不生煩惱,這就是凡聖不一樣,起修不相同。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肯定我們自性本來具足萬法,具足一切法,這個是寶,像大地裏麵含藏一些礦物寶藏一樣。大地含藏的寶藏用得盡,我們心性裏麵含藏的寶藏用不盡,為什麽不懂得開發?這四大菩薩就是開發自性寶藏的四個法門。這四個法門要同時用,地藏菩薩的孝敬,觀音菩薩的慈悲,文殊菩薩的智慧,普賢菩薩的落實,四大菩薩教我們開發自性寶藏。這四個法門缺一個都不可以,像一張桌子四個腿,缺一個就倒下來,它就站不住了,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佛在一切大乘經裏麵所說,千經萬論不外如是。諸佛菩薩明白了,就落實,他得受用,他得的是大自在、大圓滿。我們眾生迷惑顛倒,迷失了自性,胡作妄為,所以搞六道輪回,生死流轉,永無出期。
  但是我們的性德無論在覺、無論在迷,它並沒有改變;悟沒有增加一絲毫,迷也沒有損失一絲毫。佛為什麽尊敬一切眾生?連蚊蟲、螞蟻都尊敬。他為什麽尊敬?蚊蟲、螞蟻也是眾生,它的性德也是圓滿的,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隻是它迷,它變成這個樣子,它不懂事,胡作妄為,搞成這個樣子。雖然搞成這個樣子,它的性德依舊是圓滿的,沒有缺損一絲毫,所以諸佛如來對它平等的尊重、平等的禮敬,也平等的供養。在十大願王裏麵佛對它們不讚歎,可是恭敬供養那是決定平等的,慈悲一切。
  我們要認識心地,肯定寶藏。知道我們真心,這個心從般若上講就是大菩提,從法身上來說就是大涅槃。大涅槃通常也稱為大滅度;涅槃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滅度。如果就這三個字來說:大、滅、度,這三個字來講。‘大’是法身的意思;‘滅’是滅煩惱,滅妄想、分別、執著,那個就得大自在,大自在是解脫;‘度’是明了、是覺悟,就是般若智慧。菩薩修六度,這六條是智慧,他們過的是高度智慧生活,他們過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生活。我們今天過的是煩惱苦日子。
  法身、般若、解脫,這三德是自性本具的三德,一一都具足常樂我淨。所以常樂我淨,我們稱為四淨德。‘常’是永恒不變。‘樂’是離一切苦,我們世間人講苦樂,這個苦樂是相對的,所有一切相對的苦樂統統沒有了,統統盡了,斷盡了。‘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真正做得了主、真正得大自在。‘淨’是清淨,一塵不染,心地空寂。真心裏麵不能有一物,惠能師講得很好,‘本來無一物’,要知道本來無一物,你要在裏頭加一物進去,錯了。一個念頭就是一物,不能加。所以參禪的人,念一聲佛號被染汙了,漱口三天。本來無一物,怎麽會有個佛進去?佛也沒有。佛都沒有了,我們要不要念佛?要念。怎麽個念法?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對了,就正確了。如果你有念,你就有一物,錯了。你無念也有一物,有什麽一物?有個無念,你也錯了。換句話說,念錯了,不念也錯了。
  怎樣才不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不錯;兩邊不住,中道不存。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就像諸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裏麵,示現種種身,從事種種事業,他無念、無生。無念,他沒有離念,無生,他也沒有離生。他在六道裏頭舍身受身,跟眾生示現是一樣的,他是離即同時,所現的相沒有自己,現的相是慈悲應現,覺悟眾生的。雖然覺悟眾生,沒有覺悟眾生這個念頭,就像《金剛經》所說,雖然度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得度者,他沒有起念。經上常常用雲來做比喻,比喻什麽?無心、無念,在佛法裏講無作、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無作而無所不作,這樣與自性體、相、用,與自性法身、般若、解脫就相應,與‘大方廣’就相應,這是菩薩行,這是菩提心。
  我們今天在凡夫位,我們有嚴重的迷惑,我們有深重的業障,我們也很想契入菩薩的境界。從那裏下手?一定要從斷貪嗔癡下手,佛法、世法都不貪染。順境不貪,逆境不嗔,從這兒做起,從這裏下手;順、逆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癡。不貪、不嗔、不癡叫三善根。斷惡修善,斷什麽惡?斷貪嗔癡;修什麽善?修不貪、不嗔、不癡。從這裏下手,恢複我們自性的寶藏,因為貪嗔癡在所有障礙裏頭最嚴重;最嚴重的先下手,我們今天不能成就,就是不能斷貪嗔癡。你無論怎麽樣修學,你都是不得其門而入,搞一輩子都是有漏的福報。如果要不修孝敬,你這個有漏的福報還不在人間享,在餓鬼、畜生道裏麵去享,這都是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
  ‘菩薩’這兩個字是印度話,它的意思古人有兩種翻譯:一個翻譯叫大道心眾生,這是古譯的;玄奘以後翻作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眾生,兩種翻的都好。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華嚴經》應當傳授給什麽人?大心凡夫。諸位要曉得,大心凡夫就是大道心凡夫,雖然沒有給你說是菩薩,你隻要發大心,你就是菩薩。如果說是菩薩你會嚇一跳,‘我不是菩薩,我不敢當!’說大心凡夫,‘可以,我是個凡夫,我發大心就行!’殊不知大心凡夫就是菩薩。覺有情也好,我們是有感情的眾生,感情就是煩惱,有情就是有煩惱;雖有煩惱,他覺悟了,這個行。覺悟了,就是我所說方向對準了。雖然還沒有入佛的境界,但是你這個心、行、方向,確實是成佛的方向,角度沒有偏差;像航海、航空一樣,我們羅盤對得很準確,方向很準確,雖然還看不見彼岸,但是知道決定可以達到彼岸。這是菩薩的意思。
  菩薩是人,千萬不要誤會,菩薩不是神、菩薩也不是仙,菩薩是人。如果說得更明白一點、清楚一點,菩薩是一個明白的人,凡夫是個糊塗的人,這個大家就好懂了。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它的業因果報,我們常講因緣果報,那你就稱之為菩薩。如果你不了解,對人、對事、對物都不了解,不知道是怎麽回事情,這就叫做凡夫。地藏菩薩的名號,我們就簡單介紹到此地。
  下麵還有‘本願’兩個字。本是根本,在此地的意思是說,他這個願不是這一生才發的。我們知道一切眾生都有過去生,也有未來生,所以講三世。地藏菩薩在過去生中就發這個願,過去還有過去,過去無始,無始劫來生生世世都發這個願,我們稱這個願叫本願。所以這個願是有根本的,不是這一生當中才發的。願是一種希望、是一種希求,這個希求、希望能夠得到滿足,這就稱之為願。如果意思說得更深一點,本就是真如本性,而願是從本性裏麵發生的,這才是大乘法裏麵講‘本願’真正的意思。
  菩薩,如《華嚴經》上所說的法身大士,已經斷掉了妄想、分別、執著,這已經斷盡了。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確確實實契入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雖然入得不夠深,但是已經進入,已經是明心見性,這個時候的願,是從自性裏麵發出來。沒有見性的人,是從識裏麵建立的願心。我們講有過去世,還有過去世,多生多劫都發這個願,這是從識心裏頭說的;明心見性之後是從本性裏麵說的,這兩個意思都可以說之為本願,本願的意思淺深有差別。
  但是在相用上很接近。在事相上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有這個願,他這個願力很強,也不容易被外麵境界所移。縱然被外麵境界所動搖,他很快會回頭,他會覺悟、他會回頭,他能懺悔。如果這個願是一生才發的,或者是過去一生、兩生所發的,他這個力量淺,很容易被外境迷惑;迷了之後,不容易回頭,不知道懺悔,我們就曉得他這個願力深度不夠,也就是他沒有‘本’,如果有本一定肯回頭。我們在《觀經》裏麵看的,阿闍世王造的種種罪業,到自己得到這個果報,病苦現前、地獄相現前,他能夠悔過、能夠自新,說明他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持有力量,他願力很強,雖然一時糊塗、一時迷了,到緊要的關頭他還能覺悟。這都是從事相上看的。
  如果是法身菩薩從自性裏麵發的願,那才是真真實實的本願,決定不會為外境動搖。即使在這個大時代,佛在經上講‘邪師說法,如恒河沙’,他也會如如不動不受影響。這是本願一點意思。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