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地藏經講義 第一卷

(2009-05-14 09:27:46) 下一個
地藏經講義 第一卷
  
淨空老法師講述
  這個經本,清朝靈桀父編著的《地藏經科注》,在所有《地藏經》注解裏麵,這個注子注得最好,不知道現在這裏有沒有?查一查,如果是有的話,我們就用這個本子;沒有,我們就用聖一法師的講記。我過去講過幾次,都是依科注這個本子講。
  諸位同學,我在往年每一個新的道場建立,第一部經一定是講《地藏菩薩本願經》。為什麽要講這一部經?佛法的建立不能離開硬體的設施,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一定要有土地、要有房舍、要有建築。有了硬體設施之後,我們修道才有一個場所。可是修道要依據什麽?我們必須要知道。修道必須要依據‘心地’,《地藏經》就是我們第一個課程。有了硬體設施之後,軟體裏頭最重要的心地法門。所以我們一定第一部要講解《地藏菩薩本願經》,作為我們修學大乘的基礎。如果不懂得心地法門,不知道從心地修起,最後決定是一無所成。換句話說,無論你怎樣用功、怎樣努力、怎樣發奮、怎樣精進,你依舊出不了六道輪回,你所修無非是有漏的福報而已。在中國大乘表法是以四大菩薩,第一位就是地藏菩薩。從地藏菩薩再發展出來是觀世音菩薩,叫大慈大悲。地藏是孝敬。
  今天佛法為什麽這麽衰?修學的人為什麽不能有像過去那一種顯著的成就?大家把根忘掉了,不孝、不敬。這種修學就是李老師以前常常講的玩弄佛法,他不是在修學佛法,也不是在弘揚佛法;玩弄佛法、消遣佛法,沒事幹!消遣消遣,拿佛法來消遣。確實如此,李老師講的話一點都不過分。我們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也在消遣佛法?也在玩弄佛法?修一點有漏福報而已。而這一點福報決定不在人間享,到那裏享?畜生道享、餓鬼道享,惡道去。為什麽不能在人道享?你作人的資格沒有,所以修的福不在人道享,我們要清楚。作人都懂得孝親尊師,《觀經》三福裏頭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才能得人身,你所修的福報才能在人天裏麵去享。如果這四句做不到,你所修的福報決定在惡道享,惡道裏頭也有福報很大的。這些理與事我們都明了,可是我們就轉不過來,換句話說,明了,做不到。為什麽做不到?說實在話,對於這些事理了解得不夠透徹。真正透徹了,決定他能夠懺除業障,他能夠回頭是岸。所以道場新成立,《地藏本願經》是決定不能夠缺少的,一定要講。
  諸位同學到這邊來參學,我們今天把這個課程列為主要的課程,時間雖然不多,重點我們一定細說。其次的部分,古德有詳細的注解,聖一法師有通俗的講話,可以幫助大家作參考。將來諸位在國內、國外弘揚佛法,凡是到一個道場應當先講《地藏本願經》,再說《無量壽經》,勸他念佛往生,這個是一定的規矩。
  《地藏菩薩本願經科注》是前清靈桀法師寫的,他是康熙年間人,清朝早期的,注得非常之好。我們讀他的注解,要細心去體會,要用現代的言語來表達,現代人的觀念來說明,大家就容易接受。他前麵有綸貫,綸貫就是在未講經文之前,先將全經大意作一個概略的介紹。綸貫裏麵包括了五重玄義,這是第一個部分。第二個部分,教我們怎樣觀法,也就是教我們學習這一部經,如何把觀念轉過來。第三部分是介紹全經大意,他的綸貫寫得很長,這一部分非常重要。在玄義部分完全依照天台的方式,說明解釋經題。辨體,體是理論的依據,佛根據什麽講這一部經?我們明白之後,對這一部經對佛的說法才能產生堅定的信心。第三部分是明宗,明宗是講修行,換句話說,如何把這些道理、這些理論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第四部分是論用,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學,得到些什麽樣的功德利益。末後一個部分是講教相,教相那是說世尊教學的方式、教學的儀規。
  法師在這五個科目裏麵都用‘不思議’這三個字。經題是以不思議人法立名,‘地藏菩薩’不可思議,‘本願’不可思議;地藏菩薩是人,本願是法。在辨體裏麵他說不思議性識為體,性是真如本性,諸佛如來之所證;識是九界凡夫的用心,九界凡夫在迷,迷了的時候就不叫性,就叫識;性是真心,識是妄心。換句話說,他是講真實的心地跟九界眾生妄心的心地,作為立論的基楚,這太好了。佛是講這一部經,依據什麽?依據諸佛如來自己的真心,再依據九法界眾生的妄心,為我們說這一部經典,這個經典立論的依據,可以說是太真實了。性地不可思議,我們講地藏;性地是真心不可思議,九法界眾生那個妄心也不可思議,不思議性識為經之體。又以不思議行願為宗。本經的宗旨,地藏菩薩的大行大願都不可思議。又以不可思議的方便為用,這個在全經裏麵很明顯的能看到,讓我們知道如何來學習。最後是以不可思議開顯無上菩提為教相。如果以古大德這五種比喻,比喻教相,用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來表佛法的五個階段。地藏本願是無上大法,基礎是無上大法,成就的當然是無上的佛果。這個是玄義的總綱領。
  今天我們在此地講這部《地藏本願經》有兩個用意,一個是應九華山仁德老法師的邀請,我答應他在地藏菩薩聖誕之前為大眾介紹地藏菩薩本願的大意。我們預定九月一日啟講,九月二十日圓滿;二十日正是農曆的七月三十—地藏菩薩的聖誕日。第二個意思,新加坡淨宗學會這個道場建立,我們還沒有在這個地方正式講過一部經,今天為新道場開講《地藏菩薩本願經》,也是符合我們多年為新道場講經的慣例,所以有這雙重的意思。先在淨宗學會的報恩堂為諸位同修來說這一部大經。
  在玄義當然最重要的先要介紹經題:
  【地藏菩薩本願經】
  這七個字,前麵六個字是別題,經這個字是通題;佛所說一切法都稱之為經。別題裏麵又分為人、法,這七種立題我們就省略掉了,聖一法師在講記裏說得很清楚,諸位可以作參考。
  ‘地藏菩薩’是人,‘本願’是法,這個題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的。佛在經上說這個經可以用三個經題,這三個都是佛說的。第一個就是‘地藏本願’,在這個法會當中世尊為我們宣說的‘地藏菩薩本願’。也可以說是‘地藏菩薩本行’,行願相資,有願一定有行。行的意思用現代的話來說,地藏菩薩的生活、地藏菩薩的修持、地藏菩薩之處事待人接物,這些都是他的本行。又稱做‘地藏菩薩本誓力經’,力是顯示他殊勝的能力。現在我們看這個經題,是翻譯的人他在三個題當中選‘地藏本願’,因為這個本願裏麵包含了本行,也包含了本誓力,意思都在其中。
  地藏這個‘地’,在事上講是大地,大地是一切萬物所依賴生存的,任何一物離開大地就不能生存,所以在中國對天跟地看得很重。在八卦裏頭它的相是坤卦,其德為母,《易經》裏麵說:‘至哉坤元。’至是到極處。這是形容大地萬物資生,一切萬物都從大地而生,所以地有能持、能育、能載、能生的意思。佛用這個來比喻我們的心地,我們心地確確實實具足這個意思。以佛法講,住持的意思、生長的意思、荷擔的意思。住,一切萬法依真性而住,一切萬法皆從真性而生,《華嚴經》裏麵所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諸佛如來所住的一真法界,九界眾生所住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從性地裏麵變現出來。性是能變,萬法是所變。自性裏麵本來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一切的無量本來具足。
  佛法的教學其目的就教我們明心見性,為什麽以此為目的?明心見性之後,你什麽問題自自然然都得到解決。而且這個事情是決定可能的,決定可以辦得到的。為什麽這麽肯定?因為每個人皆有真性,這不是從外麵來的;外麵來的,未必能辦得到,自性本具那有辦不到的道理?問題隻要我們能夠恢複自性。其實自性那需要恢複,今天我們的性德上麵有障礙,隻要把這個障礙去掉,性德自然就現前,所謂是撥開雲霧,陽光就普照。陽光比喻我們的性德,雲霧比喻著障礙;障礙是假的,陽光是真的。離了妄,真就現前,所以真性不需要去求;你求那就是虛妄的,毋需要去求,離了妄就是真。
  真心裏麵佛告訴我們具足三德。法身,法身是我們真身,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禪宗裏麵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麵目’,就是這個東西。可惜我們無始以來起心動念、妄想執著,把我們自性的光明、德用障礙住了,現前這個作用受了很大很大的虧損。一百分的作用,我們現在所能感受到百分之一都不到,九十九分的德用不能現前,你說這不是可惜!為什麽會有這個現象?迷失了,不知道自己本具無量智慧、無量德能;迷失了,迷得太久、迷得太深、迷得太廣。佛看到我們才生起憐憫之心,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恢複。
  這要講求修行了。因修萬行,果圓萬德,修行的方法也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方法當中,有方便法、也有不方便法,佛都說了。所以佛為眾生演說無量法門,四弘誓願裏麵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為什麽佛要說無量法門?眾生根性不相同,眾生的根性也是無量無邊。順著眾生根性去教學,學習就容易成就;如果不順眾生根性,他的修學就會感到困難。而在一切法門當中,第一方便、第一穩當、第一容易,無過於念佛法門。佛在這個經裏麵就是教給我們念佛,至心稱名,跟《無量壽經》上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個道理、一樁事情。如果我們不能接受這個法門、疑惑這個法門,佛再給你開其他方便法門,這個是佛教人真的是第一個法門。
  為什麽說這個法門是第一個法門?如果我們細細觀察,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根本原理原則,我們就能想通、就能體會到。佛告訴我們,諸法——世出世間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八個字是根本;宇宙間所有一切萬事萬法的道理,都說盡了。又明白的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從心想生就是解釋唯識所現。心能現相,相裏頭起變化是心的作用;這個心就是識,識心,就是我們講的念頭。我們懂這個原則,那佛說念佛,我們就明白,我們就點頭。為什麽?念佛就作佛,就直截了當。為什麽去念阿羅漢證阿羅漢,再念菩薩就成菩薩,最後再念佛成佛,這不是囉嗦嗎?拐彎抹角。你為什麽不直截了當去念佛?而佛裏麵,這是世尊在經論裏麵告訴我們,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有一切諸佛裏頭阿彌陀第一。念阿彌陀佛就作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成阿彌陀佛,何必再念其他的佛?其他的佛跟阿彌陀佛比又要次一等,為什麽不直接去念圓圓滿滿的阿彌陀佛?我們通過這些道理,才肯定念阿彌陀佛是第一。真的明白,真懂得,心裏頭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那才是真正念佛人。念佛法門之道,道共戒,所有一切戒律統統圓滿具足。你不會犯戒、不會破戒,道共戒。得禪定是定共戒。定共戒不如道共戒,道共戒裏頭不如念佛裏頭具足圓滿戒律、清淨戒律。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才是真正的大圓滿。
  所以在這個法門裏麵,佛教導我們至心稱名、念誦;念誦就是讀誦大乘。在讀誦大乘經裏麵,是以《無量壽經》為第一,我們在講解的時候跟大家分析過。這個分析我們沒有能力,隋唐時代的古大德跟我們講的,一切經最後都歸《華嚴》,《華嚴》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歸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歸十八願。現在有人提倡本願念佛,本願裏麵特別著重在第十八願。十八願,完全依照十八願念佛,能不能往生?果然遵照決定得生。隻是提倡臨終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平常可以不要守戒律,可以胡作妄為、可以造作罪業,到臨終的時候念佛還能往生。這話說得沒錯,臨終你有把握念佛嗎?你仔細觀察一些臨終的人頭腦能清楚嗎?如果臨終的時候是糊裏糊塗的,別人幫他念,他也聽不進去。臨終的時候業障現前,佛號聽不進去,甚至於聽了佛號生煩惱;我親自見過這種人,一生念佛到臨命終時不念佛,貪生怕死,不能放下。本願在理上講沒有問題,在事上講,難,太難太難!那是怎麽樣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要清楚。古大德真是慈悲至極,為我們分析得很清楚、很詳明,勸勉我們不可以存僥幸之心,一定要腳踏實地、認真努力的修學,臨終才有把握。僥幸的人,最後一定落空。所以提倡本願,舍棄戒行,這是走的險道。這些論調表麵看好像是有道理,佛在經上是這麽說的,你細細分析沒有道理,他把佛的意思完全錯解、曲解,所以願解如來真實義,談何容易!
  世尊當年在世,《無量壽經》肯定是多次的宣講,每一次宣講這個法門,聽眾不一樣。經上所記載常隨眾,常隨眾是這麽多人,除常隨眾之外,一般與會的聽眾不相同。所以佛對於淨宗的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介紹,也有詳略不一樣,所以後來集結經典,經典內容懸殊就很大。像最明顯的,我們現在看五種原譯本裏麵四十八願,有的經典裏麵二十四願,有些經典裏麵四十八願,還有經典裏麵三十六願,這是最明顯差別。如果是佛隻講了一次,翻譯的人,不管什麽人翻譯,這個數字一定是相同,不可能有這麽大的差別,由這個地方證明佛是多次宣講。我們要對於西方極樂世界認識明了圓圓滿滿,就必須要把佛多次介紹的統統要讀過。
  在古時候佛經都是手抄本,流通量很少,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將五種原譯本都能看到,那是大福報、大因緣。宋朝王龍舒居士,這個人福報夠大,當然也得佛力加持,他在五種本子裏麵隻看到四種;唐朝翻譯的《大寶積經》,王龍舒居士就沒有看過。所以《大寶積經》裏麵無量壽會,這一部分裏麵有一些很重要的話,其他四種本子裏頭沒有。王龍舒居士也實實在在了不起,知道一般人很難有機緣看到這麽多的本子,所以他開始作會集本。會集本就是集原譯之大成,將佛在各種本子裏麵所說,都能夠會集在一起,看到這一個本子,就等於各種版本統統都看到,這好事情,大慈大悲!
  他的本子收集在《大藏經》裏麵,入了藏等於說我們佛門古來這些大德都承認、都肯定這個做法是正確,沒有錯誤。王龍舒這個本子流傳到後世,蓮池大師注《彌陀經疏鈔》裏麵所引用《無量壽經》經文,大多數都采取王龍舒的會集本,這就是受到蓮池大師的肯定。以後有彭際清的節校本,魏默深的會集本。王本跟魏本確實是有瑕疵,這個瑕疵就是取舍不善,不太妥善;原譯的文字,他們做了修正。在他們來說,這個修正是沒有問題,確實比原譯本用的辭句還要好。印光大師不讚成,不讚成有他的道理,怕的是後來的人隨隨便便改動經文。他們這個開端,開了例子,引起後人隨便改經文,這個經典傳到後來那就麵目全非,決定不能夠開這個例子。印祖反對是這兩點,一個是取舍不當,一個是改動原文,並不是說不能會集。
  到民國初年,夏蓮居這個本子出來,這個本子真正是完善的版本。可是有一些人執著成見,反對這個本子。反對這個本子,就要提倡讀五種原譯本。如果說反對這個本子,在五種原譯本裏提倡一種本子,你不就是其餘四種本子裏麵,還有一些重要的經文,你依舊讀不到。讀誦大乘的目的是破疑生信,是建立信心。這個都是偏漏執,偏見、淺見,孤陋寡聞,這一些執著,這錯誤的。又說夏老居士是居士,居士沒有資格來會集經藏。王龍舒是居士,彭際清也是居士,魏源也是居士;蓮池大師是出家人,是淨土宗祖師。蓮池大師能采取王龍舒的本子,蓮池大師沒有說王龍舒是在家居士沒有資格會集,沒有說這個話。如果說是在家人不能做這個事情,一定要出家人做,這個佛法失去了平等,換句話說,決定不能往生淨土。淨土是平等法,經題上‘清淨平等覺’,你的心不清淨、不平等,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心淨則國土淨,心平則國土平,西方極樂世界是清淨平等的國土,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夏老居士不是普通人,他的會集本出來之後,很可惜印光大師已經往生,印祖沒看到這個本子,我相信印祖看到這個本子一定讚歎、一定讚成。為什麽?過去會集本這些毛病,他都改過來。它這個本子對原文一個字沒有改動,而取舍之恰當,當時慧明老和尚肯定,在當代律宗的大德慈舟老和尚肯定。慈舟老和尚采取它的本子在濟南講過,在家的大德梅光羲老居士用他的本子在中央廣播電台講過。這個本子今天流通全世界,符合老居士臨終的預言,他告訴學生,他的會集本將來是從海外傳到中國,這個話兌現了。當時大家懷疑,現在肯定了,果然如此。他又說這個經會傳遍全世界,所以夏老這個會集本跟他所預言的完全相應。我們一定要有堅定的信心,決定不懷疑,依教奉行,要常常讀誦。佛在經上教們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做到;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遵守。這樣念佛發願往生,我們這一生才能成就,我們要相信佛的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