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功德_(兼答師兄問)

(2008-05-09 12:50:05) 下一個
論功德
念佛須善發心者,心為修持之主。心若與四宏誓願合,則念一句佛,行一善事,功德無量無邊。況身口意三業,恒以念佛利生為事乎哉。心若唯求自利,不願利人,所行之事雖多,而所得之功德甚少。況或再加以傾人害人之意,及自炫自矜之心。則所念之佛,所行之善,亦非全無功德。實屬百千萬億分中,僅得一分半分。而其惡念之過,亦複不少。故修行人,皆須善於發心,不止念佛人耳。(出自《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大功德

  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恪盡己分。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以其心與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雖常念佛。心不依道。則心與佛背。便難往生。又勸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滿所願。(出處同上)

   何謂功德?

  功德(梵語guna),音譯作懼囊、寞囊、求那。意指功能福德。亦謂行善所獲之果報。

  景德傳燈錄卷三雲:梁武帝問於菩提達磨: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安僧立眾不可勝計,有何功德?達磨雲:“並無功德。”蓋此僅為人天小果有漏之因,雖有非實。所謂真功德,乃淨智妙圓,體自空寂,不求於世。

  六祖壇經雲:“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如本法師著《佛學問答》)

   問:梁武帝一生布施設齋造寺度僧問達摩言有何功德?達摩答無功德,不知何故?(周慧德)

  答:功德分有漏無漏二種,有漏者多是福業,無漏者皆是慧業。福得正依二報之果,慧乃解脫二死之因。武帝所聞,皆是福業正依之事,而非慧業解脫之事,正依乃生滅法,故祖師雲,實無功德,意欲其進修心性也。(李炳南老居士《佛學問答類編》)

   功德與福德

  什麽是“功德”?你修行的有沒有功德?如果沒有功德,我們拿什麽回向?念那個回向偈是空的,不作用的,決定要自己有真實的功德。真實的功德,簡單的講,就是清淨心。佛經裏麵常說“心淨則佛土淨”,我們修行最重要的是清淨心,遠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功德就現前了。我們再講一個明顯、具體一點的,“持戒有功,得定是德”,你得了定,因戒得定;“修定有功,開慧是德”。你才曉得功是修因,德是你的果報。你要有真正的修功,真實的果德。持戒如果不能得定,那個戒是福報,是福德不是功德。

  我們看到許多持戒很嚴的人,持得很嚴,他修的是福德,他不是功德。為什麽?他沒有得定,他還有妄想分別執著,認為自己戒律修得很好,看看那個人破戒、那個人犯戒,把自己的功德毀掉了。怎麽樣持戒才成“功德”?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持戒得的是功德,他持戒能得定。你想想看,戒律持得再好,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不滿意,自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心定不下來,心不清淨,這個戒是福德,不是功德。功德能了生死、能出三界,福德不能。功德跟福德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千萬不能搞錯了。佛在經上常常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又常講“火燒功德林”。“火”是什麽?發脾氣,心裏不高興。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一不高興、一發脾氣,功德就完了。功德很不容易修積,如果在臨命終時發一個脾氣,完了,一生都完了。

  我們要問問:你有多少功德?你就想想,從什麽時候沒有發脾氣,到現在你念佛、讀經、拜佛,你修積得多少功德,自己就曉得了。但是你要知道,瞋恚心把你的功德失去了,貪愛心一樣也失去。換句話說,七情五欲,中國人講的喜怒哀樂愛惡欲這七樣東西,都把你功德破掉了。由此可知,功德很不容易修。福德容易,福德不會丟掉;功德不容易修,也很容易失掉。這是功德跟福德必須要辨別清楚。(淨空法師《學佛問答》21-90-21)

   問:“如果在念《彌陀經》的時候,不小心也不能控製的打噴嚏、搔癢,是否這樣功德盡失?”

  答:沒錯,確實功德盡失,但是有福德;功德沒有,有福德,福德不會失掉。(出處同上 21-90-8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