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心法漫談

(2007-12-08 06:58:18) 下一個
1. 發掘真我 主宰心國

  為什麽要發掘真我?
  因為人人都有真實永恒的自我。真實地自我就是原本的自己;凡是真實地,必定是原來如此、普偏如此,而且是必定如此的。

  我們現在這個肉體,是以真我為基因,由印象、認識、經驗、分析、選擇、執著;上焉者對道理執著,下焉者對欲望起執著,因執著而造業,於是便形成了每個人不同的形像和人格。“業”非原本就有,自然也無法保持不變。原本就有、原來就存在、永遠都存在的,隻有真實地自心。隻要能發掘出真實的自己,我執和執著當下就會去掉一大半,人生就會出現新境界,這是經過實證,絕非一種揣測。

  為什麽要主宰心國?
  當我們發掘出來真我(安祥心態)的時候,要以安祥心態為主,表層意識的一切認知和概念,從此以後都是仆從和工具,要主宰它、善用它,這樣才能提升人的品質,提高人的價值,朝這方麵致力的人多時,人類共同的理想—世界大同才會有實現的可能。

  王陽明的“致良知”,就是主宰心國的另一種方法。禪宗曹洞宗的君臣五位,臨濟的奪人奪境……也都是主宰心國的另一種方便。

  主張致良知的王陽明,他這陽明之號----陽而不陰,明則無暗,其實就是他所證得的心國素描,並沒有什麽高深、玄妙和奇特。

  易經最後一卦“群龍無首”,即是純陽之卦,純陽就是沒有陰暗,純陽象征光明,象征坦誠。在我們自心來說就是沒有心垢,不再汙染。人的品質都能純淨無染,到了菩薩境界,外戶還用閉嗎?還會有竊盜亂賊嗎?如果不朝發掘真我,主宰心國這方向去努力,大道不但難行,大同社會、世界也永遠不會出現的。

  2. 要領:不依賴不企求

  我們信佛,不要依賴佛,一起依賴的心理,就是否定了自己。

  聖者如孔子、佛陀、耶穌……都是人們的楷模,應該向他們學習、效法,不應該有所依賴、祈求。那些求佛賜福,求神保佑、中獎發財,認為大拜拜就可以消災免難……這是不可能的,大宇宙中一個最普遍的法則就是因果,形式邏輯學上所講的自然齊一律。

  什麽是神?
  聰明、正直謂之神。神不是惡霸,也不是特權,他不可能包庇你,也絕不會去破壞宇宙法則,我們能明白這一點,知道事事皆有因果關係,我們所應該做的,最高尚的行為,便是淨化自己,仰仗神佛的真理之光,照耀著我們前進的方向和目標,絕不是祈求和依賴,自己饑餓不能由別人代吃;請別人讀書,結果自己一無所知。一定要靠自力,不要靠他力,靠他力是否定自己,要見性成佛,豈可不經千磨百煉?

  我們知道,別人給我們解答問題的是別人的心;別人的心既然可以解答我們的疑難,難道說自己的心不能解答自己的疑難問題嗎?如果自己不能解決自己的疑難,遇有問題去問別人,豈不等於否定了自己的心?否定了真我?那太不應該了,太委屈自己的心了,隻有一切向自心求答案的認知,才是一勞永逸根本解決問題之道。

  所以,所知障、文字戲論、觀念遊戲……很害人,我們不但不可以雜毒入心的逢書就看,也不必舍近求遠的到處去問人,除非把過去所知所學、自以為是的那些東西、理論統統丟掉,否則便無法踏上離執禪定!沒有離執,心怎安祥?沒有安祥,還算什麽修行?邁向生命的圓滿那更是奢望了!

  3. 方法

  (1)徹底反省 懺悔

  修行不透過反省,就不能清清楚楚地認識自己是一個什麽樣的人,若不認知自己構成人格的內涵,就無法修正想念行為的偏差,唯有認真、徹底的反省,才會由衷的感覺愧疚,然後痛心疾首地懺悔,下個決心不二過,從此守身如玉的做人,唯有這樣,你的守護靈才會幫助你去除心垢,心垢去掉了,電阻就沒有了,好像已冶煉成的白金,耐得了高溫,抗得住氧化,經得起考驗。如此才能提升和增強你的生命力,有了一個良導體,才能充分而不損耗的接受生命力來源的能。所以,反省太重要了。

  (2)溯本窮源 追根就底



作者: 徹骨梅香 2007-4-24 18:15   回複此發言

--------------------------------------------------------------------------------

2 心法漫談

  水有源,木有本,生命也有生命的源頭、根本。所謂命根,我們若能追溯到自己性命的根源,就會一切改變,踏上離執禪定。禪定,即是恒持安祥心態的一種境界,沒有任何奇特,也用不著打坐,沒有離執、去執禪定,打坐容易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損害,各位特別記住,不要隨便打坐,心法,是在心地上用功夫,在肉體上著眼,那就不是心法而是身法了。

  當我們溯本窮源,找到生命的根本以後,宇宙和人生的真相就會大白,找到了生命的源頭,就再也沒有別的了,再也沒有剩餘的問題,無可追求,當下就可以放下了。未到家的人,放下是很難的,到了山窮水盡時,自然會放下、拋丟!如果不做一番追根究底,逼到山窮水盡處,便不會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個新境界、新氣象的綻現。

  能溯本、尋覓到自己的命根,也就是找到了自己的本來麵目。

  當自己得本以後,要知護惜,所謂保任;保持它,信任它,從此不再由分別心當家做主。一個修行到家的人,他的心像一麵鏡子一樣,莊子說“至人用心若鏡”,對任何事物都是客觀的照。王陽明說“虛靈不昧,物來順應”,無事時寂然不動,有事時感而遂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既不用去分別,也用不著去聯想,如經上所說的菩薩境界,永遠都是清清明明,空空朗朗的,隻有這才是真正自受用的境界,但是,這個還不夠,要做一個從容中道、瀟灑自在、無礙解脫的禪者,要有能力和方便去幫助別人。

  真正的禪者是合乎時代、潮流而日新又新的,也即是說他不受任何的限製和拘束,他有他自己的語言,不必拾古人的牙慧;他有一套自己的創新,不一定沿用過去的方法,這若是沒有突破的人,很難表達出法的真精神的。

  所以談心法,自救救人,必須先有自受用境界,然後又有救人的方便,如果沒有救人的方便,就不要與別人講道理,給別人製造理障,堵塞別人的悟門,不但沒有功德,而且有罪過的。

  (3)克念護心 合乎中道

  古人說:“克念作聖,妄念作狂”,修行人並不是沒有想念,沒有想念就沒有行為,那就成了枯木死灰了。修行人的想念是主動的,如壇經上說:“真如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這種想念應該發動在一個時間、空間、事緣的交叉點上,發動在這個時點上,才不會是妄念,我們不必壓製心念不許它想,隻要像一麵鏡子就可以了。讓心如鏡,秋毫無隱,秋毫不犯、克念護心,隻有第一念,不產生聯想,就會護心如城,增強心力,沒有邪思妄想,黑暗念頭潛不進來,心是光明的,修行人能否主宰心國,就在每一念的生起是否清楚、明白。

  如果一個人莫名其妙的起了煩惱,那一定有原因、一定有錯誤,別聽旁人說那是情緒周期的現象,因為錯誤永遠是煩惱的起因,如果自己沒有想錯、看錯、說錯、做錯,那是不會有煩惱的,所以當你煩惱生起的時候,就要反省,是說錯了?做錯了?或是想錯了?找出錯誤之根,馬上改正過來,這是對治煩惱最有效的辦法。

  能夠克服妄念,對治煩惱,然後才能主宰心國,行乎中道,中道就是中庸之道,做人處事,無過與不及,恰到好處。把這幾個方法做到了,就是圓成佛道了。

  4. 戒忌

  (1)不凸顯自我 不批評別人

  古人修行,入山唯恐不深,證道歌究竟是那位禪師所著,至今尚莫衷一是,禪修是向內用功夫,非常忌諱凸顯、眩耀自己,說自己有進步,其實是迷惑,言多必失,說了就漏,古人有所悟時,除了自己的師父,不跟任何人說,成天講夢的人,都是沒有頭腦,癡人說夢嘛!你講旅途中講得如何好,都像孔子批評管仲之器小哉!所以我們不要得少為足,不要眩耀自己,不要講修行途中任何光景及境界,要埋頭苦幹,奮勵前進,一旦真正到家,真是開口不得,方知過去所見、所知、所說無非戲論。

  此外,不要批評別人,你求仁得仁,他求義得義,你種蘋果吃蘋果,他種西瓜吃西瓜,合乎因果,恰如其分,你去管人家,失去了自己,不但影響自己的進程,而且容易引起爭論,“此宗本無爭,爭即失道意”,爭論隻會添加汙垢,引生煩惱,破壞心國寧靜,幹擾內心的安祥,何苦來哉?



作者: 徹骨梅香 2007-4-24 18:15   回複此發言

--------------------------------------------------------------------------------

3 心法漫談

  (2)不羨慕奇異 不追求神通

  古人說:“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即是安祥的心態。

  奇異就是突出,突出與缺陷是相對的,在修行過程中不管出現異境、妙境皆以平等夢幻視之,什麽境界都沒有,那是最殊勝之境,這即是說,心不要被任何外境所牽動。另外不要追求神通,神通是不求自得的力量,是心靈進步過程中的副產品,一如碾米廠的米糠,雖然有用,但不是主要,當心淨化到光明圓滿時,自然會有神通,但切忌眩耀,一生執著,便成障礙。

  (3)不搞文字及觀念遊戲

  告訴各位,心靈進步最難的是離執,在所執群中,理執尤其難除,總認為“天下的事物莫不有理”,像看小說,會著迷而上癮,如果突不破這層迷障,禪無法學,觀念遊戲是很可怕的。

  同別人談心法,不要講什麽理論,隻說事實就好,禪宗不立文字,就是不建立係統理論,如果有一套係統理論,那就成了學問,不再是法了。學問與法有什麽差別?學問增加知識、見解(所知障),法可以改變人的氣質、性格(人格),乃至改變生命體中的細胞,整個人的身心都會起變化。凡是不能改變整個身心,不能使成法的人格化的東西都是虛假的,都是觀念遊戲。

  有學人問洞山:“如何是佛?”答:“麻三斤!”
  有學人問趙州:“什麽是祖師西來意?”答:“庭前柏樹子!”

  你懂他們回答問題的內涵是什麽嗎?懂了就入禪。不懂去研究,越搞越迷糊。縱然有些人言之鑿鑿,禪師也會給你個橫點頭:“你到那裏去了?”那即是說,你已離開了心國,走到意識觀念遊戲上去了。

  香林遠禪師說“老僧四十年才打成一片!”

  打成一片是修行最紮實的功夫,任何修行人不把功夫打成一片,都到不了實際理地,領受不到本地風光。

  參禪參到摩訶般若發露固然可貴,更可貴的是要把它打成一片;對發露的安祥本心,確認肯定之後,要使它生處變熟,隨時與它同在,它就是你、你就是它,對過去所熟悉的一切外境,要熟處變生,用照而離分別,不與任何事物同在,進而行深般若,了了見,無一物,沒有任何的外在,隻有一顆靈明不昧的本心,到此不要執著它,也不要忘記它,勿忘勿助,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如果你要用力保持它,那是“揠苗助長”,結果“則苗槁矣”,你若忘記他,那就會又迷失了。隻有稍稍保任、管帶住它,行住坐臥、吃飯、睡覺、上廁所……都與之同在,沒有丟掉它,如此朝朝暮暮、日日月月年年,就會有麾之不去的一天;當趕也趕不去,丟也丟不掉時,斯之謂打成一片。

  修行人的心,本是如日處虛空的,最怕有兩種感覺不能突破,一是寂寞,一是無聊。當你不能把寂寞當享受,感覺寂寞難耐時,你的摩訶般若不在了,心力開始降低,當你感覺很無聊時,你就是一個無聊的人了,百病從心生,皆由此而起,所以各位要警覺,修行道上岔路多,能夠通過魔考,通過考驗,千磨百煉而不輕易動此向道之心的人,必定會達到生命的圓滿,歸家穩坐。

  為什麽要把這些多加說明呢?因為理障、事障本是一個障字,火車道上堆了石頭不得前進,離開軌道也會完蛋!事實上,到了一定的境界,它會清清楚楚的,一切是現存,除了真心以外,宇宙間根本就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更那裏會有永遠不移的真理?試問威音王以前有什麽法?有什麽道理?什麽都沒有,法是法則,道是軌則,都是有人以後才建立才有的東西,古人說“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既超越而又存在的,它是非常超然的,你隻要從容中道,遲早一定會完成摩訶般若法的人格化。

  洞山禪師說:“學人萬千無一悟,過在覓他舌頭路……”很多人聽了禪師的話,向他言語裏去捉摸、推敲,被他言語所轉,這很不好,禪師的話很明白,很通俗,聽話的人不要去把它理論化、作道理會,如果被觀念所困,心就會變得扭曲、僵滯而狹窄。

  參禪開悟是最快、最穩妥的,禪師從來不告訴人有什麽道理,縱有回答也是叫你向自心求答案,不是他吝嗇,而是怕你有了障礙,陷入觀念遊戲,障蔽了你原本就有的靈明本心。我們的內心一切具足,我們求心法,自己有心,不向自己心去求,向那裏去求呢?生心外求是愚迷,古聖先賢一再嗬斥,希望行人就路還鄉,不要迷頭認影。

  很高興,現在已有一、二位年青朋友有了開悟象征,摩訶般若開始發露,但先別高興,你要反省,你要去除心上的障礙、心垢,要發露保持這樣的心態,否則的話,丟掉了再去找,很難找回來。

  5. 結語:

  心地不自在的人,最大的毛病出在分別心太強,不分別豈不是麻木不仁了?修行人不同於一般人的心態,要不分別就用“照”,照見五蘊皆空的“照”,照的作用如同明鏡,不是照像底片,照不留痕,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是攝影錄像,分別不息,心就亂了。

  以上所說,特別強調溯源窮本,心有源頭,找到源頭就真相大白了。我本來可以把心源作一素描,但恐怕素描以後,以為就是這樣,不再去找了,這對人有害無益,自古以來,就沒有人去素描的,也請各位不要誤會,以為我是大澈大悟的,沒有這回事,我不過隻是清清楚楚了解生命的本質,了解了生命的原貌,神佛跟我們沒有距離,如此而已。

  曆代聖人出世,大多難暢本懷,抱著救人的心而來,結果失望而歸,人心難度,人心不可測,人心的可塑性很大;它可以把你雕塑成聖人,也可以把自己變成魔鬼,天堂、地獄、畜生、餓鬼……皆是從心所欲、分別、起惑、造業而成的虛幻事實。

  修行人要離分別,時時用照,能照見五蘊皆空,就得大自在,用照就可以消除記錄慣性,記錄慣性沒有了,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大菩薩,五蘊空了才能超然無羈,擺脫一切苦厄,用平等心去看一切的時候,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也即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的不二法門。

  淨化心靈是修行人的本分,也是我們的基本使命,乘著年青力壯,好好關注,了卻這個大事,一旦衰境來臨,手足無措,那就晚了!

  努力!珍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