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2010年第二次回國見聞雜談(5)

(2010-11-18 01:26:13) 下一個
列位, 上文書說到從和平裏第五俱樂部順和平裏東街往南走,不大功夫兒就能到和平裏豁口兒。壇裏有朋友說, 豁口在文革期間有“口裏口外,刀子板帶”的說法。此話不謬。那是因為和平裏豁口以鐵道為界,分成南北兩塊地皮。文革時兩邊的孩子常聚在一處打群架,上演全武行,菜刀,三棱刮刀,軍用皮帶全用上了。在豁口這塊兒還有一個75中學, 當年是問題學校一個。那會兒有一句順口溜說這個學校是,“75中,黑咕隆冬,老師偷表,學生偷鍾”,可見當時學校是很很亂的。



今日和平裏豁口。

從豁口兒再往南走是一個叫“四眼井”的地方。老北京過去叫“眼井”的地方不少,如毛澤東1918年到北京時就住在一個叫“三眼井”的地方。雖然北京地處平原,東部臨海,水源並不貧乏,但在過去民間用水卻不很方便。北京城大部分的水井是苦水井,隻有為數不多的井為甜水井。有甜水的地方人們多打幾它幾口,做成“水窩子”,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水站。這個“四眼井”就是昔日的一個水窩子。我小時候這裏也早已沒有沒有了水井。四眼井還是東直門北小街的一條馬路。馬路邊兒上有菜市場,副食店和酒鋪。有名的炮局胡同的東口也在這兒。關於“四眼井”清末民初時有一個民謠,唱出了這個地方的周邊環境。那民謠是這麽唱的:“東直門掛著匾, 界壁就是俄羅斯館; 俄羅斯館照電影, 界壁就是四眼井; 四眼井不打鍾, 界壁就是雍和宮; 雍和宮有大殿, 界壁就是國子監; 國子監一關門, 界壁就是安定門; 安定門一甩手,界壁就是交道口(注釋:‘界壁’是北京土話,意為隔壁)。。。。。。。”



今日“四眼井”,哪還有往日的模樣?

四眼井還是炮局胡同的東口。這個胡同的西口挨著大名鼎鼎的喇嘛廟北京雍和宮。炮局胡同因為原先有炮局而得名。這裏在清乾隆時為槍炮局,為製造大炮的地方。後炮局廢了,此地又成為軍械及廢炮的儲存所。清末再成為監獄。民國後沿稱。“文革”中這裏一度改稱“雙勝胡同”,後恢複原名。抗日戰爭期間,此地成為日本侵略者關押中國“要犯”的監獄。監獄戒備森嚴,在四周圍牆中修築七座碉堡。民國二十二年(1933)五月,愛國將領吉鴻昌聯合馮玉祥、方振武在張家口組成察綏民眾抗日同盟軍,任同盟軍第二軍軍長、北路前敵總指揮。抗日同盟軍失敗後,吉鴻昌在平津一帶活動,在天津被捕,被押往北京,監禁和就義在炮局裏麵。在就義前,他寫了一首氣壯山河的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國民黨統治時期,安子文、薄一波等人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先關押在此地,然後才押到西城草嵐子監獄。49年以後,此地曾為北京市勞改局,後為北京市公共交通分局。



“炮局胡同”東口兒,這裏還是老樣子。



胡同小區牆外(借圖)。



這個炮樓還是日本時期修的。以前從這裏走過不知多少次(借圖)。

四眼井和炮局在往南走,就到了俄羅斯大使館的西圍牆。和使館隔著一條馬路是今天的南管公園。俄羅斯使館過去也叫北館,裏麵有俄羅斯公墓群。



俄羅斯大使館西南端圍牆處。原先這裏是一家洗染店,離佛教重地北京市通教寺也不遠。這裏離我在北京的家很近了。



俄羅斯使館前等著辦簽證的人。



俄羅斯使館正門前的“東揚威路”,文革時改為“反修路”,那時這裏上演過類似“火燒英代辦”般的衝擊俄使館的事件。

這北館是清康熙年間的一座關帝廟改建而成,叫尼古拉教堂,供當時中俄雅克薩之戰的俄方戰俘作宗教禮拜之用。後來俄羅斯東正教會向中國派遣教會使團和傳道團也住在這個教堂裏。傳道團裏的人死後就葬在教堂後麵,逐漸形成了一個墓園規模。在墓園下葬的還有東正教的中國教徒,所以墓園裏西洋和中式墓碑都有。我雖然沒有進過俄羅斯大使館,但那時因為居住和上學都在它附近,所以一直琢磨這麽大的一個墓園在大使館的什麽位置。後來我判斷它應該在使館的東北角。這個判斷直到我後來看到一張晚清時的明信片才得到了證實。



網上找到的一張俄使館內的俄公墓群,墓碑是中西合並。



這張清末時拍的照片標明了俄羅斯墓群在今俄使館的東北角,因為圖中的城門樓子是早已消失了的老北京內城的東北角樓。

俄羅斯使館從上世紀50年代初到現在,見證了中俄關係時好時壞的發展史. 事情講起來三天三夜也講不完。
別的我就不說了,單說發生在這個俄羅斯使館裏的一件可樂的事。1991年蘇聯解體改製時,當時的蘇聯大使館舉辦過最後一次慶祝十月革命節招待會。招待會邀請了幾百人,幾乎是中國人, 把個招待會大廳擠得滿滿登登。招待會大廳中間擺放著一張長條桌子,說是招待會,可桌上什麽都沒有, 桌旁四周站滿了來賓,顯得倒挺熱鬧。活動內容程序很簡單,先由蘇聯大使致詞,致詞也不長,末了大使用中文大聲地說:“親愛的同誌們,讓我們盡情地吃吧!”。這時所有人都以為豐盛的俄式大餐就要端上來了。大夥兒側臉望去,隻見從旁門中走出三位胖胖的蘇聯大嬸,每人手中端著一個大盤子,擲地有聲的放在了長條桌子上,裏麵是些切好的北京粉腸,就是那種含澱粉很多的香腸,味道口感都極差,當時市場上價錢很便宜。人們拿著空盤子一擁而上,粉腸一掃而光,沒吃著的人隻得到旁邊去取飲料喝。不 一會兒,胖大嬸們又走了出來,照例又端出了三盤粉腸,又是一掃而空。 端出了這六盤以後胖大嬸們再也不露麵了。招待會也至此結束。後來人們才聽說,原來蘇聯駐外使館的經費實行了包幹製,結餘歸己,為了省錢歸自己,才這麽搞招待會。。。。。。

(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油菜心 回複 悄悄話 在和平裏生活了好幾年,現在回去,都轉向了。
京趣 回複 悄悄話 我現在每天都要經過那裏,看著北京的變化大了.
滿兒 回複 悄悄話 這裏離我在北京的家也很近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