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除了在南方老家居住和讀過一陣子書外,我剩下的時間都是在北京住著。那是我住在東直門裏叫“東安南營”的一個地方。這安南營兒是自打清朝起就有的地名。清乾隆年間,時值安南國(今越南)末代國君黎維祁(年號昭統)執政,安南南方爆發農民起義,建立了西山阮朝,推翻了統治該國長達三百多年的後黎王朝。1789年,黎朝末代皇帝湣帝黎維祁兵敗,被迫帶領群臣退入我國廣西境內,希望清廷能夠派兵幫助奪回政權。當時,安南雖為中國之藩屬國,但乾隆皇帝堅持順其國內自然變故的原則,罷兵不征,封西山阮君主阮文惠為安南國王,又勸昭統帝君臣剃發易服,召至北京,留在中國居住。1790年春,昭統及其太後、太子、隨員入京,被安置在國子監街居住,其門外題“西安南營”四字;其他隨行官員住在東直門內今民安胡同附近一帶,門外書“東安南營”。這也就是安南營地名的來曆。1793年,昭統死於北京,清帝命以公爵之禮葬在東直門外,到了1802年,才被越南使臣遷葬回國。
說起東直門裏的東安南營,您可能聽著還是生分,其實就連現在還記著它的人大概齊的也不多了,因為這個地方忒不起眼兒。可這麽個不起眼的地方卻和好些個比較有名的人,事和地方緊密地聯係著,從這兒論,安南營兒又儼然是一處京城的“名勝”所在:
在安南營胡同的南口兒有一座二層的西式小樓,
李貞小樓的前臉夜景。
這裏曾住著中國人民解放軍1955年授銜時第一個獲少將軍銜的女將軍李貞。李貞大院有三個小門,不太氣派,木門,中間安個瞭望孔,每個門上都安有一個電鈴。我小的時候,電鈴還算是稀罕玩的玩藝兒,那會兒一放了學,沒事兒閑得慌就和幾個小玩鬧一塊蹲兒跑到李貞家門口按門鈴玩,按完了就得張羅著撒丫子趕緊跑,跑慢了還不行,因為警衛戰士會打裏邊兒追出來,逮著那些跑得慢的就拎著耳朵找他家大人告狀去。由於這個原因,我小學時候的短跑速度還是很不慢的。記得那會兒體育課的老師經常誇我,說我跑步的速度提高得很快,嗬嗬。
在安南營胡同和東羊管胡同的交叉處有一個紅漆油門的大院
這裏便是1955年分別被授予中將和少將軍銜,後來又先後當了北京軍區司令員的鄭維山和李德生兩位將軍住過的大院。這兩位老將軍赫赫有名啊,大概諸位都有個耳聞,所以我就不多羅嗦了。這個大院也有門鈴,可小孩子們誰都不敢去按,那是因為院裏喂有幾條狼狗,要是警衛放狗出來(雖然從來沒見過和聽說放過),那就不好玩嘍。
胡同的北口兒是今俄羅斯大使館
俄羅斯大使館前門。
那陣子叫蘇聯大使館。這座大使館建於50年代,1956年蘇聯大使館正式遷入,其管區範圍是外國駐華使領館中迄今都占地麵積最大的一個。要問有多大?反正要圍著使館院牆走一圈得照著一兩個鍾頭的光景。這蘇聯大使館的管區占的是原先東直門裏的北管公園,北館是原先北京的一組東正教建築群,包括聖母安息主教座堂、教眾致命堂和聖英諾肯提十字堂3座教堂,聖母帡幪女修道院以及南門鍾樓。北館出現於1685年中俄雅克薩之戰之後,59名俄國戰俘被安排住在北京,編入鑲黃旗,駐守北京東直門。在這些俄羅斯人中有一位東正教司祭馬克西姆·列昂節夫,他在北京為俄羅斯人主持東正教的宗教活動,於是康熙皇帝將東直門內胡家園胡同的一座關帝廟改建為尼古拉教堂供這些俄國人使用,始稱“北館”,這就是北館的由來。打從1713年開始,俄羅斯東正教會向北京派出東正教北京傳道團,人就住在安南營胡同南口的羊管胡同。。。。。。。
家門口兒的蘇聯大使館帶給我兒時的記憶很多。其實中蘇關係從友善到交惡,安南營的“邊民”們感受最直接。我記得我的小學和中學老師都這麽跟學生們說過,“我們是站在反修最前線的人”;“蘇聯大使館裏的人全是特務”;要是看見大使館的人在胡同裏刺探情報得趕緊向老師或居委會報告”。後來想到這些事時才覺著可笑,人家到你老百姓住的胡同裏刺探什麽情報?不過這麽說也不是完全空穴來風,蘇聯大使館的人還真就喜歡在胡同裏穿行,據說那是為了走道兒“超近”。要說這個反修最前線的人還真不那麽好當。1960到1962的三年自然災害時中蘇關係早已經破裂,那時蘇聯大使館裏有人有把雞煮了以後,湯自己吸溜兒了,雞用紙包著,扔到院牆外等著中國人去撿食,然後給撿雞的照相,您說這“老大哥”可夠陰的吧?我上中學時,學校的教學樓和蘇聯大使館裏的中學教學樓隻隔一堵牆,兩樓相距不過十來米。這麽近的距離雙方學生彼此瞧對方都瞧的真真兒的。70年代那會兒我們國家還很窮,老百姓生活也頗拮據,即便是在北京,市民的穿著也光鮮不到哪兒去,更甭說上學的孩子們了,相信兩邊孩子在穿戴質量上反差給當時所有牆這邊的中國孩子們留下過深刻的印象。我住的樓房距離蘇聯大使館也很近,不到100米,從陽台上就能看見大使館的拱形圓頂和旗杆。因為蘇聯大使館裏經常放音樂,離著老遠都聽得見,聽多了以後,我這個邊民也慢慢喜歡上俄羅斯音樂了, 嗬嗬。
安南營胡同的東北邊是今天的北京市東直門中學,
母校教學樓前的雕塑。
教學樓前門,形製依舊,隻是前麵的牆換成了大玻璃。
新教學樓一角。
這個中學改過三次名字,文革前的校名是“北京市第二女子中學”,它與當時的101中學(文革前北京市最好的男校)和師大女附中(文革前北京最好的女校)等九所學校同列為文革前“北京市十所重點中學”。由於學校緊挨著蘇聯大使館和反修路(原先叫“揚威路”,我們小時戲稱它為“陽痿路”),文革中遂改名“反修路中學”。文革後男女分校的製度已不複存在,學校便因地處東直門的關係而改名為今天的北京市東直門中學。本人有幸於文革期間男女混校時在這所名校讀了幾年書,受益匪淺。順便提一下,那個紅遍海內外華人圈的“樂壇天後”王菲也是這個學校畢業的,所以打這兒論,王菲應算是我的學妹。
安南營胡同15號是原第五機械工業部的家屬大院,鄙人就曾在此居住。大院裏有三座高標號的水泥樓房,用的是建機場跑道才用的500號水泥,加上公寓房內的木板地,帶陽台和配衛生間,這個1952年按照日本圖紙修建的樓群在那個年代可算得上是高標準的住宅樓了。
安南營胡同15號大院內。
安南營胡同15號公寓樓近景。
公寓樓頂。
公寓樓傳達室。
安南營胡同15號附近的老槐樹,我記憶中,這棵樹在我小時候就這麽大。
當時幾大機械工業部還沒有成立,五機部的前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機械工業局,簡稱“老二局”。那時的家具都由局裏配給,記得家裏不少家具上都鑲有老二局的金屬牌子,這些老家具都被後來80年代初趕時髦時買的的組合家具代替了,不然留到現在肯定有了收藏的價值。其實甭說那些老家具,現在就連這所大院和大樓也行將要走入曆史,去年它們被列入到北京市東城區的拆遷項目中,讓位給將要在此重新拔地而起的幾棟高層商品住宅樓。尋思著幾乎跟共和國同齡的大樓要拆,心裏老大的不是滋味,想著小時候爬樓頂掏鳥,鑽暖氣管道藏悶兒,爬進樓頂棚參加追捕“李貴子”,爬牆潛入大院的車庫,和其他小玩鬧一起愣是玩壞了“勝利20”,“華沙”,“伏爾加”和“北京”等幾輛部長們的坐車等事,又甚是刺激和痛快! 隻是這些如煙的往事中的物件已隨著和將要隨著安南營以及後來的民安胡同的消失而永遠消失了
在北京,站在當年安南營的地界兒上放眼望去,一種莫名的物是人非和時過境遷之感油然而生。可是我想,代表不同時間的社會外觀雖然在不停地變化著,但人們對過去那些鮮活的人和事的回憶,卻還能夠讓曆史的鏡頭永遠地定格在回憶者想要佇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