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莊園大屋正麵朝南,這裏的服務人員都身著1800年代中期的服飾
3. 莊園大屋的北麵
4. 大屋內部,走廊超級寬敞
5. 客廳,講解的女孩大約五尺,她說那個年代的女生類似她的個子,就算是高的了
6. 餐廳,男主人為了討太太歡心,經常舉辦party
7. 主臥室
8. 小孩的房間
9. 莊園在南北戰爭以後多次易手,這是最後一位主人的臥室,薰衣草色調
10. 當年的主人家庭照片,正中是男主人,左側是女主人,右側是兒子,下麵的是三個未成年就去世的孩子
大凡有名的遊覽之地都是有故事的,這個莊園也不例外。人們也許會忘了那個景點的名字,但是會記得那故事。
橡樹莊園 Oak Alley 的名字,來源於那兩排有300年樹齡的 Virginia Live Oaks。1700年代初,早期的移民在這裏栽下了28棵橡樹,分為相距80英尺的兩排,每棵樹之間都是等間距。今日這些樹已經根深葉茂,正值中年(橡樹的大約有600年的壽命)。這些巨大的橡樹不但成為莊園的名字,也是它的名片。
橡樹莊園的曆史開始於1820年,但是其傳奇故事開始於1836年。
來自法國的第二代移民 Jacques Roman 來自一個富有的家庭,父親做食糖的生意,也經營甘蔗種植園。後來他的哥哥成為路易斯安那州的州長,sister 嫁入路易斯安那糖業大王家族。在家族聲望的高峰時期,羅曼與另一個富有家族的小姐 Celina 在1834年結婚。那時他34歲,她18歲。兩年後他成為橡樹莊園的主人,延續了家族的傳統經營甘蔗種植園。隨後他開始建造大屋,為的是吸引喜歡城市的太太來這裏生活,而設計師是他的嶽父。
盡管羅曼盡力把莊園大屋打造的奢華氣派,並經常舉辦 party,但是 city girl Celina 還是不喜歡住在農村。在交通發達的今天,莊園到市區大約一個小時的車程,50英裏,但是當年靠馬車需要走上一整天。後來太太常駐新奧爾良,告訴丈夫如果想見她就去新奧爾良。但是羅曼需要打理種植園, 因此二人聚少離多。1848年當羅曼染病臥床,捎信給太太請她來看望。但是 Celina 認為是謊言拒絕來探望。羅曼孤獨離開人世。
作為富家小姐的 Celina 花錢沒有節製,與丈夫時有衝突。丈夫過世以後,Celina 接管莊園。沒有經驗而又過度揮霍的她,很快就債台高築。1859年,他們僅存的兒子到了20歲,接管了莊園,很快扭虧為盈。但是,好景不長,1861年內戰爆發,開始時形勢有利於南軍。林肯在1862年9月宣布凡是逃往北方的奴隸將獲得自由身份,並委派格蘭特為北軍統帥,形勢開始逆轉。南軍的失利,大批奴隸投奔自由,使得種植園無法繼續下去。1866年羅曼家族賣掉了橡樹莊園。
幾經易手之後,Stewart 在1925年買下橡樹莊園。當時莊園大屋已經廢棄多時,甚至成為野貓的居所,但是他看中的是那大約1360英畝的肥沃土地。他們成為莊園的最後一位主人。1972年 Stewart 太太去世前,成立了非盈利機構橡樹莊園基金會,把莊園向公眾開放。
今日,橡樹莊園成為新奧爾良的一個標誌性景點,而那兩排28棵大橡樹,更成為南方莊園的名片。每一棵樹都有自己的名字,列入保護名冊。
今天新奧爾良法國角最顯眼的cafe,Cafe Du Monte,就在河邊,靠近 Jackson Sq,羅曼的後人是這家 Café 的東家之一。
一點花絮:在餐廳,導遊姑娘問大家,桌上有一個很小的碟子,裏麵放了一些鹽末,這是為什麽?答案是,在1800年代中期,鹽是很緊俏的商品,而且價格高昂。富有人家在餐桌上招待客人,擺上小蝶鹽作為高級調味品。150年前的新奧爾良地區,離海邊那麽近,但是食鹽卻如此緊俏,而今天市場上食鹽價格非常低廉。從一個側麵反映出了技術進步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是多麽的巨大。
中國曆史上,著名的鹽商富豪,官鹽與私鹽爭鬥,也都發生在不太久遠之前。還記得潘冬子把鹽融化在水裏,偷運給山裏的紅軍,那也就是1930年代的事情。那時,食鹽還是緊俏而且昂貴的物品。
還有,100年前,不僅鹽是緊俏商品,食糖(或蔗糖)也是高價緊俏商品,隻有富有人家才可以擺在飯桌上。這也是為什麽羅曼家靠種植甘蔗榨糖,成為大富豪的原因。但是,今日食糖的價格幾何?同樣也是種植與榨糖技術的進步,使得食糖產量飛躍增長,昔日的緊俏商品,今日成為再廉價不過的日常調味品。
人們的生活水準日新月異,長足進步,思想和看法是否也應該與時俱進,還是僵化停滯?
12. 俯瞰林蔭道
13. 莊園,遠處是莊園管理者的住所
14. 奴隸住的地方
15. 奴隸住的地方,每棟房子有兩間,住兩個家庭
16. 當年的莊園示意圖
17. 當年的莊園有專門照顧病人的地方
18. 還有護士照料
19. 當年莊園共有113位奴隸,每個奴隸都有價格
既然是1800年代的種植園,雇傭和買賣奴隸是避不開的話題。橡樹莊園的展覽主要有四部分:大屋和莊園的曆史變遷;莊園景色;奴隸的住處和介紹;莊園餐廳和紀念品。莊園餐廳供應南方莊園風味的午餐,可惜因為趕航班未能品嚐。莊園奴隸的介紹成為另一個關注點。
莊園給奴隸建造了“標準”住房,兩排 duplex 木屋,與今日的美國一般住房材料大致相同,隻是房間比較小大約20平方米。以今日的標準,這樣的屋子居住一家人確實比較狹小。但是,40年前的中國大城市裏麵,十幾平方米的房子一家四口,甚至三代同堂的也比比皆是。在奴隸屋盡頭的兩個房間,治療房與病號房(sick house),而且有醫生和護士照看。這令我大吃一驚。150年前美國南方種植園的奴隸,主人家提供這樣的房子住,還有醫生護士和病房,免費的公共醫療,相當的先進啊。既是今天美國也不是誰都有病可醫的。當然,莊園主這樣做也是為了保護他的財產,因為奴隸都是他花錢買來的。
上麵這張圖片詳細列出了當年橡樹莊園的奴隸名單和他們的價值(價格)。年輕力壯或有一技之長的,價格較高;年紀大或有病的價格低。有的奴隸價格是連帶小孩一起計算的,計算到小孩以後的可能增值,價格也會比較高。
當看到買賣奴隸的實例,特別是明碼標價,不由得產生一種厭惡。當時一同觀看這幅圖片的一家白人遊客,也在向他們的孩子講述奴隸製的罪惡。買賣奴隸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不文明的行為。後來很多國家都製定法律禁止買賣奴隸。
在媒體和影視當中,有很多反思當年美國參與奴隸買賣的曆史。今日在很多大城市,眾多的黑人家庭不工作而由政府救濟,很多人視之為對曾為奴隸的補償。這樣的說法也為黑人領袖接受和宣揚,聲稱今日黑人的貧困是因為當年做奴隸的結果;今日政府救濟黑人是天經地義應該應分的,是補償黑人先輩做奴隸的苦難。
我們在大陸上政治課,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是必修課。一分為二辯證的看問題,是基本的理論和方法。如果我們辯證的看待美國黑人奴隸曆史,與今日的黑人現狀,不隻是一麵之詞,那會如何呢?
正好,去年年底去了黑非洲,不僅看到了野生動物,更看到了那片土地上的人們,今日的生活與曆史。然後有對美國涉入買賣黑人奴隸的曆史讀了一些資料,對黑人作為奴隸進入新大陸有了更全麵的認識。
在歐洲人進入非洲之前,那片土地上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國家,隻有原始部落社會。在1400年代末期的航海大發現時代,以及1500年代對新大陸的探險之後,1600年代開始有越來越多的新移民來到新大陸(美洲大陸)。1700年代新大陸的種植園開始飛速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從非洲販賣奴隸到新大陸成為非常賺錢的生意,大批的黑奴從非洲來到美洲,從北美到中南美,還有南美(特別是巴西)。1800年代開始,有識之士開始批判奴隸製度,到1800年代末期,從非洲到美洲的奴隸買賣基本消失。
不過,奴隸本身由來已久。不說中國秦朝之前的數千年的奴隸社會,在非洲和中東,奴隸曆史長達數千年。古埃及的曆代法老時代,還有聖經裏描寫的猶太人各朝代,都曾把打敗的異族人或戰爭俘虜當做奴隸。在非洲各部落之間的征戰,俘虜的敵方部落的人或者殺掉,沒有殺掉的(特別是婦女兒童)就成為奴隸。
最初買賣到新大陸的黑奴,就是這樣的部落戰爭的俘虜。本來年輕力壯的俘虜很有可能被殺掉,因為怕他們報複。但是買賣黑奴生意的興起,意外的給了這些戰爭俘虜一線生機。本來要被殺掉的俘虜可以拿來賺錢,部落首領也都願意。從而促使更多的戰爭爆發,搶更多的俘虜。另一方麵,連年征戰也消弱了非洲土地上的部落實力。
當然,也有很多奴隸不是戰爭俘虜,而是搶來的。但大規模的奴隸交易,還是以戰爭俘虜為主體。
這些奴隸被販賣到新大陸,從非洲大陸的原始部落的奴隸,到新大陸的種植園當奴隸。客觀上說,對這些奴隸是一個新世界,新生活。在非洲大陸,這些人是戰俘,麵臨被殺的命運;即便不被殺,也麵臨豬狗不如,任人蹂躪宰割的境地。在新大陸,盡管還是奴隸,但畢竟有飯吃有屋住,生病了還有醫生護士,因為這裏的社會文明程度,生活發展水平,都比非洲原始部落先進了幾千年。一方麵,在新大陸的文明社會,買賣奴隸是很不文明的;另一方麵,買賣黑奴使得這些黑奴逃離了更加不文明的非洲原始部落,進入了一個相對較好的生活狀態,對這些黑奴而言是一條較好的出路。
馬賽人的房子,外牆是把樹枝綁好,兩麵糊泥,非常簡陋,這還是靠近國家公園,經濟較好的地方
非洲經濟相對發達的肯尼亞,一般民居,這還是在高速公路邊的房子,應該是比較發達的地區
如果這些黑奴沒有被買賣到美洲,繼續留在非洲當戰俘,當奴隸,那他們的生活狀況可能比到美洲更慘。去年底剛剛看到非洲大陸的人們衣食住行的現狀(參見:非洲行(8):給你一個真實的肯尼亞,電影《走出非洲》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27715/201401/9925.html),馬賽部落的人們住在用細樹枝加泥巴簡稱的低矮簡陋的小屋,吃水用水都是從極其渾濁的小河溝取用,比橡樹莊園的奴隸屋差了十萬八千裏。相反,在美國的黑奴後代,如果有工作,很容易住上像樣的房子,開上汽車,吃穿不愁。即便是整天不工作的遊手好閑之人,政府也會提供政府屋(都是樓房),糧食券,還有其他福利,生活不愁。
如果可以選擇,是在200年前留在非洲當戰俘奴隸,世世代代生活在那裏的部落裏;還是選擇到美洲大陸當奴隸,現在生活在現代社會裏衣食無憂?是否還會以前輩當奴隸而心安理得,理直氣壯的不工作吃救濟,或者會慶幸前輩被販賣到新大陸,從而遠離了非洲原始部落?
時至今日,很多非洲地區仍然保存著奴隸製度,特別是邊遠地方和部落。
當然,這是一個自由的世界,人們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看法,不同的見解。有的人們心存感恩,有的人們總是抱怨,以被迫害的心態怨天尤人。有的人隻看到對自己有利的一麵,有的人看正反兩麵。
21. 三百年的大樹,大約要7-8人才能合抱
22. 大樹
23. 莊園一角
24. 莊園標誌性的景色
25. 莊園外麵就是密西西比河大堤,河麵高於地麵
26.
27.
28.
謝謝觀看。
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更多的遊記與旅遊經驗,請到文學城看風景博客: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27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