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事情忙,所以今天多發一次)
毛澤東與文革大起底/ 點評:中共“四巨頭”(1)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時,人們把中國共產黨內的四位德高望重的領袖,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稱為“四大領袖”或“四巨頭”。新中國的六個最高職位: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國家主席、全國人大委員長、國務院總理、全國政協主席,都由這四巨頭包攬。毛澤東任中共中央主席兼中央軍委主席,劉少奇任國家主席,朱德任全國人大委員長,周恩來任國務院總理兼全國政協主席。除了劉少奇被打倒以外,其他三人都是到死為止的終身任職,無人能撼動他們的位置。
首先簡要介紹一下“四巨頭”的來曆。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秋收起義的農民軍700多人登上井岡山,創建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塊“農村根據地”。1928年4月,朱德率領南昌起義部隊的殘部2000多人,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的農民軍會師,兩者合並成為第一支“中國工農紅軍”。朱德帶來的人多,所以朱德任紅軍總司令;而井岡山的地盤是毛澤東的,所以毛澤東任總政委。中共的體製是政委有最後決定權,實際上毛澤東成為了紅軍的最高領導人。
雖說毛澤東是紅軍的最高領導人,但並不是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人,他還必須接受黨中央的領導。那時中共的實際領導人是王明,可是毛澤東的名氣,卻反過來大大超過他的頂頭上司王明。這是為什麽呢?
最巧妙的宣傳,不是自己出錢出力去搞宣傳,而是讓別人出錢出力來替自己宣傳,毛澤東正是巧妙地利用敵人來宣傳自己。他領導的紅軍所到之處,就在牆上寫上一個革命標語,然後署名“總司令朱德、總政委毛澤東”,這樣一來,新聞報紙馬上把紅軍稱為“朱毛紅軍”,國民黨更是開動宣傳機器,大肆宣揚要剿滅“朱毛匪軍”,磨刀霍霍地揚言要“殺朱拔毛”,甚至還編了兒歌“出了朱德毛澤東,殺人放火樣樣幹。”
毛澤東和朱德借著敵人的宣傳力量,一舉成為中國共產黨最著名的人物。當時中共還是一個秘密組織,並不公開自己的最高領導人,所以即使是在紅軍中間,一般的紅軍士兵也不知道誰是共產黨的最高領導人,但是從敵人大肆開動的宣傳機器那裏,都知道了毛澤東和朱德的大名,很多人都誤以為毛澤東和朱德就是中共的最高領導人。毛澤東的這個由敵人宣傳起來的名聲,對於他後來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些我們後麵還要提到。
就在毛澤東把江西“農村根據地”搞得有聲有色的時候,周恩來則在上海的中共中央總部悄悄地進入了中共最高領導層,黨內的地位已經高於毛澤東。毛澤東的性格放任,攻擊性強,不太聽話,很難讓上司喜歡。所以毛澤東這個人,要不然當第一把手,要不然什麽都不當,他是不適合給別人當副手的。毛澤東帶隊伍上井岡山時,是違反上級指示自作主張,而不是遵命行事。隻是因為毛澤東在井岡山搞得好了,上級黨中央才追認了他的行為。而周恩來的性格與毛澤東相反,自製沉穩,親和力強,比較聽話,上司一般都很喜歡,是非常理想的當副手的人才。
1931年黨中央從上海遷到江西根據地後,因為毛澤東說話放肆,不聽話,上級領導們都不喜歡毛澤東,很快他就被撤掉紅軍總政委的職務,被排擠出軍隊,隻保留一個象征性的“人民委員會主席”的高級虛職。之所以還給毛澤東保留一個高級虛職,是因為他在敵人那邊的名氣太大,如果毛澤東被撤職的消息傳出去,就會大大鼓舞敵人,這是中共領導層所不願看到的。後來紅軍長征時,有人又提出把不聽話的毛澤東留在江西,不帶他去長征,可是上級領導們還是考慮到,如果大名鼎鼎的毛澤東被國民黨抓住或打死,就會大大鼓舞敵人的士氣,所以最後還是決定帶著毛澤東一起長征。這些都是後話。
我們還是回過頭來說毛澤東被撤職的事。不聽話的毛澤東被撤職後,聽話的周恩來接任紅軍總政委,在一段時間當中,周恩來成為紅軍的最高領導人,毛澤東成為周恩來的部下。周恩來上任後,請來兩位高人當他的左右手:一位是外國軍事專家李德,另一位是留洋將軍的劉伯承。周恩來請李德當軍事顧問,請劉伯承當紅軍總參謀長。
李德是德國人,是共產國際派到中國來的軍事顧問,畢業於蘇聯著名軍校伏龍芝軍事學院,並親身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科班出身的職業軍事專家;劉伯承曾在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進修三年,是中共將領中極少的在外國學過軍事的“留洋將軍”。
當時周恩來按照“常識”來思考:毛澤東隻是一個國內二流師範學院畢業的大專生,除了讀過幾本《水滸傳》之外,沒學過任何軍事理論,勉強算一個“業餘軍事家”吧。相比之下,李德是外國軍事專家,劉伯承是留洋將軍,他們的軍事指揮水平,理所當然應該比毛澤東高明很多吧。即使把這件事放在今天,我們也不應說周恩來選擇李德和劉伯承,有什麽不對的地方。一個是外國專家,一個是留洋博士,而毛澤東不過是一個專業不對口的大專生,不管從哪個標準選,也不會選毛澤東吧。
可是事實超出了周恩來的想象,真的打起仗來,李德這個外國專家和劉伯承這個留洋將軍,還真不如毛澤東這個專業不對口的大專生。這時周恩來才明白過來,毛澤東是一個軍事天才,對於天才來說,“常識”的標準是不適用的。1935年遵義會議的時候,周恩來主動支持毛澤東重新回來指揮軍隊,並甘當毛澤東的副手,樹立起毛澤東在軍隊中的領導權。
周恩來雖然成為毛澤東的副手,真心輔助毛澤東,但他在軍隊中還是有相當的勢力,甚至大大超過朱德這位軍界元老。抗戰爆發後,中共建立兩支武裝“八路軍”和“新四軍”,八路軍總司令是朱德,但八路軍的實際領導人是毛澤東,而新四軍的實際領導人則是周恩來。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八路軍是毛澤東的嫡係部隊,而新四軍是周恩來的嫡係部隊。
抗戰結束,解放戰爭開始後,中共的八路軍和新四軍改編成為解放軍,到1949年形成五大野戰軍:第一野戰軍,兵員16萬,司令員彭德懷;第二野戰軍,兵員28萬,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第三野戰軍,兵員82萬,司令員陳毅;第四野戰軍,兵員150萬,司令員林彪;華北野戰軍,兵員24萬,這是毛澤東直接領導的部隊。第一野戰軍是親毛澤東的部隊,第二野戰軍可以說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勢力對半,因為劉伯承是親周恩來的,而鄧小平是親毛澤東的,第三野戰軍是周恩來的嫡係部隊,第四野戰軍是毛澤東的嫡係部隊。
正如毛澤東所說“槍杆子裏麵出政權”,共產黨內部也是一樣,誰的槍杆子多,誰的勢力就大。在1949年,親毛澤東的軍隊合計約204萬人,親周恩來的軍隊合計約96萬,毛澤東的軍隊占有絕對的人數優勢,這就確定了毛澤東在黨內的絕對領導地位。不過周恩來在軍隊的勢力也不可低估,毛澤東對周恩來不得不讓三分,讓周恩來掌握中國第二大的實權。後來劉少奇和林彪,雖說在黨內排名上一度高於周恩來,但他們的實權,都趕不上周恩來這個國務院總理。
朱德是紅軍的創始人之一,在軍隊中可以算是資格最早的元老。朱德的打仗水平其實也不差,但常言道: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不幸的是朱德遇到毛澤東這個軍事天才,一下子就被“比”下去了。在井岡山時期,經常是毛澤東和朱德各帶領一支隊伍去打仗,往往是毛澤東打勝而朱德打敗,或者是毛澤東大勝而朱德小勝,這樣朱德在軍隊中的威信就越來越低,人們普遍認為朱德指揮打仗是不行的。其實並不是朱德不行,而是毛澤東太行了。
後來朱德也看出自己不如毛澤東,幹脆就把軍權讓出去,讓給毛澤東去幹,他隻是掛一個總司令的名。朱德這個掛名總司令,從紅軍總司令,到八路軍總司令,到解放軍總司令,一直掛了下來。在黨內,朱德也基本不管事,這個“不管事”,又反過來成為朱德在黨內一直身居高位的法寶。一個人管的事越少,得罪的人就越少,遭到的反對也就越少。朱德不管事,也就不會得罪人,大家都說朱老總是好人,老實厚道,沒有人去為難朱德,沒有人要把朱德拉下來。
但朱德的不管事主義,老好人主義,隻能保住他一個人的位置,卻不能拉起一支擁戴朱德的團隊。因為朱德不管事,不去為他的手下人爭地位和爭利益,所以在朱德手下幹得不到什麽好處,當然也就不會有人為朱德賣命了。這樣一來,中共四巨頭當中,毛澤東有一個團隊,周恩來有一個團隊,劉少奇也有一個團隊,隻是朱德基本上是光杆司令一個。即使朱德是一個光杆司令,但他的資格極老,口碑極好,在黨內依然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劉少奇的情況相對比較簡單,因為他在1949年以前,一直是負責領導“白區”工作的,基本沒有插手軍隊的事情。所謂“白區”,指的是在國民黨占領區做地下工作。當時中共在白區的黨員人數較少,遠不如紅區的人多,但從事地下工作的地下黨,都是十分能幹的精英,他們的個人才能,總體上要大大高於“紅區”的農民幹部,因此“白區”共產黨的總體實力,也是相當可觀的。這樣一來,作為白區幹部總領導的劉少奇,在黨內也就有了相當的實力。
還有,劉少奇的工作性質,與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這些軍頭沒有工作來往。一旦沒有了工作來往,也就不會產生矛盾和恩怨,所以軍方各派對劉少奇在黨內占據第二把手的高位,反而沒有特別大的異議。
最後,為了方便大家的理解,我們把毛、周、劉、朱這“四巨頭”在黨內的實力,用百分比來表示。在1949以前,毛澤東派大約占50%的實力,周恩來派大約占30%的實力,劉少奇派大約占15%的實力,朱德派大約占5%的實力。當然這些數字不能說是非常精確的,但基本上反映了“四巨頭”的實力對比情況。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對於毛澤東來說,是一個勝利的終點,又是一個難關的起點,這個難關就是怎樣分配勝利果實。曆史上革命成功之後,因為分配勝利果實或“分贓”不均,引起自相殘殺的內訌、內亂、內戰的例子,可以說枚不勝舉。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後不久,就爆發了一場所謂“軍閥混戰”的內戰。這場內戰的本質,就是因不滿分配勝利果實而引發的內訌。所以毛澤東帶領解放軍從貧窮的延安打進繁華的北京城之後,首先麵臨的是如何分配勝利果實的問題,這是對毛澤東掌權能力的一大考驗。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中共四巨頭的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在“黨、政、軍”這三大權力中心的權力分配是這樣的:
黨中央:毛澤東主席,劉少奇第一副主席、周恩來副主席、朱德副主席。
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第一副主席、朱德副主席、劉少奇副主席。
中國人民解放軍:朱德總司令。
中央人民政府:毛澤東主席,朱德副主席、劉少奇副主席
政務院:周恩來總理。
全國政協:毛澤東主席,周恩來副主席。
因為當時還是戰爭體製,四巨頭在黨、政、軍方麵都有交叉任職,沒有清晰的權力分配。直到1954年朝鮮戰爭結束後,中國真正進入和平時代,召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這次大會上,四巨頭才進行清晰的權力分配,分配結果是:
毛澤東的勢力最大,任中央軍委主席,主管最重要的軍隊,也就是管“槍杆子”;
周恩來的勢力第二,任國務院總理,主管第二重要的政務,也就是管“錢袋子”;
劉少奇的勢力第三,任全國人大委員長,主管黨務兼宣傳,也就是管“筆杆子”;
朱德的勢力最小,基本上沒得到什麽實權,隻是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家副主席等有職無權的虛位,成了一個“花瓶子”。而且因為解放軍體製改革,取消了總司令,這樣朱德從井岡山時期開始,連續當了26年的軍隊總司令的職位,也莫名其妙地失去了。
在這次權力分配中,朱德實際上被排擠出局,四巨頭變成了三巨頭。三巨頭之間的權力分配還是比較清晰的,基本上排除了交叉任職的情況。在新成立的中央軍委中,周恩來和劉少奇都沒有任何職務,他們兩個在名義上徹底退出了軍隊。但周恩來這樣在軍隊中根子很深的人,名義上退出軍隊,實際上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周恩來退出軍隊時還留下兩個親信:軍事學院院長劉伯承元帥和總參謀長粟裕大將,成為他影響軍隊的基石。粟裕是原新四軍第一師師長,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是軍隊中戰功僅次於林彪的第二大功臣。
毛澤東獨攬軍權之後,在各方麵抑製周恩來派係的原新四軍出身的人。比如1955年軍隊評十大元帥,最初的方案是九大元帥,原新四軍和第三野戰軍出身的人一個也沒有。後來經過周恩來力爭,才讓原新四軍軍長、第三野戰軍司令員陳毅成為排名第六的元帥,但粟裕就沒能成為元帥,很多人為這位解放軍中戰功第二的名將沒有成為元帥而深感不平。另外還有四名原新四軍的高級將領,李先念(原新四軍第五師師長)、譚震林(原新四軍第六師師長)、鄧子恢(原新四軍政治部主任)、張鼎丞(原新四軍第七師師長),按條件應該授予大將軍銜,但都沒有被授予軍銜。
毛澤東對勝利果實的分配還是比較成功的,除了高崗、饒漱石等人對分得的權力不滿,被打成反黨集團之外,三巨頭對這次權力的分配基本滿意。理解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在這之後,三巨頭之間發生了激烈的鬥爭,但鬥爭的起因,並不是因為對這次勝利果實分配的不滿,這與曆史上經常發生的“分贓不均”的內鬥,在性質上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