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程類海歸與強國之路(ZT)
(2008-07-24 00:24:13)
下一個
在我看來,過去三十年是中國從弱國成為大國的三十年,未來三十年將是由大國向強國
邁進的三十年,這一觀點是我整個思考的基石。回頭看過去三十年的曆程,可以發現其
是相當混亂和自生性的,這符合由弱而大發展期的特點,那麽由大而強階段的主旋律是
什麽呢?我以為是人員素質的專業化,以及社會、經濟的有序化和擴張。未來將是掌握
專業知識、熟悉經營技巧、具有國際視野的職業人才的時代,而不再屬於過去三十年振
臂一呼的草莽英雄(絕無貶低之意)。
中國今天的形勢在經濟上主要是江朱時代的產物。國家資本退出民用競爭領域,在經濟
上遊產業組建央企壟斷集團,通過削減社會保障開辟房地產、醫療、教育市場,以度過
世紀之交的困局,並且加入世貿組織成為出口大國。這一戰略目前看來是成功的。我認
為未來六七年中國將進入危機和不確定時期,如果安然度過,就能從此走上由大而強的
道路。危機來自於政治、金融動蕩,以及能源資源供給。政治方麵的對策應該是加大社
會保障支出,重建住房、醫療、教育公共製度,分配更多財富給中低階層;同時構建基
層政府的民主、議政製度(不是民選,而是當地人才參與地方政治決策),削減地方政
府的壟斷權力;在中央強化權力和招賢納才。金融領域主要是懲治金融買辦勢力,建立
直屬中央的大型金融集團。上遊產業的壟斷央企將被加強,結合政治外交以保障中國的
能源資源供給。民用領域的競爭政策不會改變,但是政府將通過科技攻關工程以及整合
現有企業的方式促使中國競爭性企業躋身關鍵行業的上遊鏈。不確定性來自於下一屆中
央政府的執政思想。結合近十年積累的人才(大學生潮)、資本(製造業)和技術(引
進吸收),中國將進入民用領域產業升級的時代,這一過程開端於上麵論及的危機和不
確定時期,甚是凶險,因此“穩定壓倒一切”、“和諧社會”的基調是必須堅持的。對
於初涉社會的青年人而言,未來七年並非平穩發展期,而是一個動蕩的過渡期,這可能
成為青年人的機會,隨時而動積累起資本、人際和閱曆資源,從而在未來由大而強的時
代脫穎而出。
我以為小布什執政八年的美國的主要戰略是:依靠武力以反恐為名控製中東油田,滿足
石油集團的利益(因此老小布什兩打伊拉克);聯合金融集團進行金融資本輸出,在金
融市場空手套白狼;產業資本向外轉移,壓低產品價格滿足美國國內生活水準,並試圖
控製外國產業經濟。下一屆美國政府采取怎樣的政策戰略將是關鍵的,如果發展美國國
內產業經濟對中國將是不利。此外俄羅斯拜美國所賜賺足石油美元後製訂怎樣的發展戰
略也很重要,中國要提防被俄羅斯誘作墊腳石。
不要被管理、金融(及其它谘詢、法律等)行業的高工資所迷惑,隻有科學家和工程師
才是強國之源。我認為科技、工程類海歸的個人發展至少有三條路,創業、工程師與轉
行。作為高端人才的海歸應該把創業作為個人發展的首選。管理金融行業雖然工資高,
但是淘汰率也高,而且“金領”的稱謂固然含“金”,但永遠帶“領”,是打工者。一
個人掙錢永遠不及許多人幫你掙錢,所謂剩餘價值,因此在概率上產業領域的老板遠比
管理金融行業要有錢、人數要多,個人創業固然起步艱難,但細水長流,對於科技、工
程類海歸而言日後成家立業的幾率大大高於轉行。
中國將進入民用領域產業升級的時代,基礎人才、原始資本、初級科技都已經齊備,現
在缺少的就是點石成金的最後推動力。這一把力是什麽呢?就是領先的科學技術、全球
化的市場眼光、深刻的行業前景認識、職業而獨特的經營技巧。任何人隻要掌握其中一
點並把握機遇,堅持不懈,就有可能成功。隻要在某個局部發揮獨特的領導作用,那麽
科技、工程類海歸就能獲得自身的價值,這樣的領導作用通過工程師和創業兩條道路都
是可以實現的。
我所說的工程師道路指加入國企民企擔任科技工作人員,也就是給“領先的科學技術”
推一把力。隻要海歸能夠幫助某個企業在一個局部有所提高就是貢獻,並非要好高騖遠
。海歸的優勢來自於業務能力和業務之外。工程師一般並不需要已擁有自己研發的產品
或技術,而隻是加入到企業的科研體係中去。海歸的業務能力固然受過發達國家學術訓
練,但是海歸更重要的優勢在業務之外,而不是純與國內科技人員硬拚技術。業務之外
包括對科研團隊的領導協調、對關鍵難題的攻堅、對技術和行業發展的前瞻認識、以及
接觸過歐美科研後的信心和見識。我以為領導力、攻堅經曆和行業前瞻意識是海歸在申
請工程師職位時除業務能力外應該強調的素質,也是海歸在實際科研中應該有意識起到
的作用。海歸工程師應該努力成為科研團隊的領導者,而領導者最重要的品質並非普通
的科研能力。信心對於科研是很重要的,許多時候中國人憑能力本可以取得成功,但就
是沒有信心而放棄了。信心不足大多是由於對國際前沿水平的了解不夠,國內的科研人
員雖然刻苦,但是周圍氣氛使得他們一般並不接觸國際前沿課題,而這是海歸可以彌補
的。
創業道路指自己擁有有競爭力的產品或技術,創辦企業進行市場推廣。創業不一定就要
成為廣告媒體中的明星大型企業,中小企業同樣可以生產出世界水準的產品,獲得豐厚
的利潤。中小企業是各個國家的主要企業形式,也是科技類海歸直接的創業目標。大多
數中小企業隻需要瞄準產業升級和產品需求,擁有少數幾個產品品種以及市場眼光即可
發展,要誌存高遠、腳踏實地。大學生潮固然洶湧,但是隻是當你直接與他們競爭時才
感覺到壓力(直接競爭是科技、工程類海歸必須竭力避免的),而對於擁有(核心)技
術和產品的海歸來說卻是一筆資源,因為人才費用低廉,隻需要聘用少量能幹實事的畢
業生即可從事產品推廣、開發。創業的啟動資金可以來自於民間資本和投資基金,也可
以考慮各地的創業園區。創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組成一個創業團隊,科研、市場推廣、
管理等各施所長。
產業升級的大潮需求大量科研創新的產品,科技、工程類海歸基於對國際技術潮流和國
內產業發展兩方麵的認識,無論走創業或工程師路線都有大展拳腳的舞台。海歸在國外
學習和工作期間就應該做些準備,例如熟悉國際技術前沿和國內行業現狀,學習創業的
知識和經驗,積累科研及產業領域的人際關係(網絡、會議、同學等途徑),尋找合作
者等。此外我以為大多數人應該關注中近期(例如5到10年)可能出現的熱點,有意識
地將熱點融入到留學和國外工作,以及回國發展規劃中去(無論是創業還是工程師道路
)。
海歸回國後要考慮如何利用社會資源(人才、資本、技術、人際關係)和中長期的職業
規劃。轉行最相關的是管理職位,需要重申的是管理雖然工資高,但長遠概率看是不如
創業道路,而且並不適於許多理工科專業的留學生個性。創業、工程師、管理是三條最
容易想到的道路,如何在各條道路以及每條道路的不同方向之間進行切換就構成了職業
規劃。我以為職業規劃是每個人必須學習的技能,其主要建立於前人的經驗和自己對機
會的把握,良好的職業規劃可以使個人能力獲得盡可能多的回報,其要點在於提前為下
一步、下下一步有針對地打基礎,使得未來的每一步跳躍外表看起來艱難,卻由於積久
的積累而水到渠成,同時每一步跳躍都豐富一方麵的能力和資曆,不做無用功,逐漸靠
近最後的目標。例如理工科專業轉管理,首先進入一家知名企業(本科畢業時我與許多
同學都略顯幼稚地以為進入中小企業可以鍛煉本領和發揮才能,但實際上在大多數情況
下除非有成熟產品,第一份工作加入中小企業並不有利,更好的做法是加入一家知名企
業進行學習和鍍金,再謀出路),憑技術成為科研團隊的領導者,在工作中努力充當領
導、管理角色以豐富簡曆,遇到有影響力的人物爭取推薦信,提前兩年準備GMAT,然後
申請MBA作為跳板。又例如fresh graduate進入谘詢行業,在校期間做些問題解決型的
實習(名企),學習case interview,畢業後進入知名谘詢公司,工作兩三年升一級,
期間做project時積累推薦信,同時斷續備考GMAT,在第三年(或第四年)初申請名校
MBA。讀MBA的錢可以來自貸款、賣身,近日聽聞另一種方法,即考慮三學期MBA,生活
費憑日常打工,第一學期學費自付,同時以一定方法積攢信用記錄,第二學期學費全用
信用卡透支,第一年暑假出外打工,積累第三學期大部分學費,畢業後簽約立即還上一
年的信用卡欠款。聽說這一方法為某些中國自費MBA所用,不知是否可行。我想許多理
工科學生都為職業教育的高昂學費所嚇阻,但或許某些技巧可以解決資金問題,既然
MBA可行,自然MFE等也可行。唐駿的跳槽經曆也是一個職業規劃的範本。上麵的例子都
是轉行,顯然與本文提倡創業和工程師道路的本意不合,隻是想說明職業規劃的重要性
和價值,以及應對困難可以靈活應變。(摘自未名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