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蛇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正文

可笑之極

(2007-08-20 16:47:47) 下一個

上了幾天的 computer modeling for drug design 的課,讓大腦好好的天旋地轉了一番。看來那句古話說得對“隔行如隔山”。本是帶著虛心好學的態度,向數學家和計算機家討教,結果是,越來越不相信他們了。

 

Chemists are making compounds, biologist are testing compounds. Computational chemists are trying to put structures and biology data together to build a model. 然後他們會有很勉強的數學公式去解釋兩者的聯係,希望這樣能為chemists 預測出更好的化學物質,治理人類的疾病。這似乎是理想化了。

 

生命是複雜多變的,元素的排列組合也是複雜的。人類是否能用無生命的數學公式把這兩者竄連起來,這倒讓人懷疑。記得幾年前,當計算機熱門時,Computational chemists 認為,通過 computer 的計算,我們會potential發現新藥。幾年過後,大家也開始意識到,製藥救人並不是一件紙上談兵的事。很多數據是建立在化學家和生物學家的紮紮實實的實驗基礎上。Computational chemists 用他們的計算特長,把這些數據 總結歸類,以圖表或3D 的形式,讓化學家和生物學家一目了然,然後在這基礎上再指導下一步的實踐。當新的data 出來,和設置的models 不符合時,Computational chemists 又東湊西湊的添加一些係數去解釋誤差。這倒讓人懷疑model 的可靠性。或許Computational chemistry 隻能起到了服務的作用,而不是預測的作用。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化學家和生物學家是實幹家,Computational chemists 可以比喻成思想家。實幹家善於down to earth 來發現物質的本來麵目,而不是憑著幻想來了解科學。用思想家的思維來指導實幹家 似乎覺得不切實際。

 

或許自己不是個genius, 沒有能力把世上的知識融會貫通。每個人的思想在成熟之後,都有一定的定格,不會衝破自己給自己設置的屏障,跳到圈外看問題,這樣也限製了自己的能力和眼光。於是在不理智的情況下,做出一些傻傻的結論,又會為這個結論牽強俯就的找一大堆原因,可笑之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