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春即將謝幕前和老友衝動一把,一南一北地殺到紐約去聽李宗盛的《既然青春留不住》的演唱會。年輕時從來沒有追星的我們,也算補上一堂課。
追星?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靦腆土氣的我們是隻有抱著錄音機聽著從牙縫中擠下一些零花錢買來的港台流行歌曲磁帶。這就是我們年輕時代的追星。沒有狂熱的嘶吼,沒有歇斯底裏地台下噴淚。宿舍熄燈後,安靜地,帶著耳機,在黑夜裏,獨自聽著磁帶裏失真的歌曲。有多少不眠夜,曾被他的歌詞打動?有多少幻想在他的歌曲中飛揚?驛動的心,浮躁的青春歲月,悶騷的我們..
如今,二十多年後,在繁華的大都市,坐在異國他鄉的劇院,聽著熟悉的老歌,第一次看著寫這些老歌的“音樂教父”感情投入地演出。震耳欲聾的音樂敲打著自己的心房,在不知覺中,把自己投入了在他的演出中。
作曲作詞家的演唱會更適合我們這些知性女性的。他的演唱會和一般歌星的演唱會不同點是李宗盛會在唱之前講述他作這首歌時的背景故事。每一首歌都會有它的故事,不單單隻是在聽歌聽詞。當他講到他為女歌手寫歌時,他會用心揣摩她的肢體動作,她的眼神,去努力理解她,可以說是一種感情投入。入了情,才有眾人皆知,為之動容的好歌。大概藝人的“花心”是好作品的靈感,作為聽者也沒必要為藝人的私生活多加誹議了。
從他的第一首成名作《生命中的精靈》《愛情少尉》《真心英雄》《夢醒時分》,《我是一隻小小鳥》《鬼迷心竅》,《愛的代價》,《心的方向》,《問》《十二樓》....,到近期的《山丘》《給自己的歌》,從他二十歲的男歡女愛的情歌到五十歲的對人,性的《領悟》。一路唱下來,能體會到他這近三十年的作品成熟度。
演唱會上他唱的老歌,很多都經過他再改造後的作品,在他演唱時,會不由自主地和印象中的老歌做個對比,或是努力在記憶中搜索老歌的曲調。特別是他唱女生的歌時,覺得還是老式唱法好,大概還是人性的先入為主的頑固概念。當他唱一些理性的歌,如《山丘》覺得他沙啞的聲音更適合這種男性的歌曲。
當他介紹說他在籌劃把《詩經》裏的一些故事寫成歌時,我想這位音樂教父這把年紀已經把世間男女情事提升到更高一層的境界展現!期待!
似乎聽到李宗盛的《既然青春留不住》弦外之音,那就用大叔式《領悟》青春人性的變遷。
音樂教父的青春是用來領悟的,我們凡人的青春既然留不住,就用來回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