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影視與史實的衝突《漢武大帝》中的12個細節與史實

(2007-06-27 13:18:57) 下一個

“《漢武大帝》是具有傳奇色彩的曆史正劇,但它不是曆史教科書”——導演胡玫對於該劇在史學界引發的爭論看得很平淡。她說,漢代對中國兩千年文化的建立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然而,以往影視作品以曆史正劇方式表述這段曆史的記錄卻是空白的,中國現代的很多人對這段曆史的認識比較淡薄。而在《漢武大帝》播出後,多種媒體、觀眾以空前的熱情不厭其煩地追究其細節是否與史實相符,“對我們的老祖宗引發如此之關注已經就是成功”。單就吸引人們眼球這一點而言,胡玫顯然是達到預期的效果了。同時,《漢武大帝》精致的畫麵和環環緊扣的有趣情節,也引起觀眾對早就耳熱能詳的許多曆史人物的記憶。諸如:劉陵是縱性無度的陰謀公主嗎?廢太子劉榮自殺獄中,真的是漢武帝之母為劉徹登基斬除的政治犧牲品嗎?張騫出使西域這段經典故事的誘因真的是由於漢武帝羨慕匈奴的寶刀嗎?這些故事,哪些的確是是緣於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哪些隻是編劇的戲劇化處理呢?日前,記者就該劇中的曆史真實性問題請教《漢武大帝》電視劇的曆史顧問求實。

   1、漢朝有紙嗎?

  《漢武大帝》中,無論是詔書、奏折,還是軍機快報都采用竹簡和綿帛,胡玫導演和美工毛懷清說,他們沒有使用紙。但是,漢武帝時代的中國卻是有紙可用的。人們都知道東漢宦者蔡倫發明“紙”,但很少人知道上世紀中國考古發現使紙的發明已可以遠溯於西漢。例如著名的西漢灞橋紙,內蒙居延出土的西漢金關紙,年代均在西漢初葉。

  不僅如此,求實還提供了一則文獻史料。他說,據《北堂書鈔》記漢武帝時的佚事:“衛太子鼻大,武帝病,太子入省。江充曰:上惡大鼻,當持紙蔽其鼻而入。帝怒。”也記載漢武帝時是有紙可用的。

  2、“精鋼”是從西域傳來的嗎?

  《漢武大帝》中,劉徹看見大行令王恢出使匈奴前敬獻的削鐵如泥的匈奴寶刀“徑路”很震驚,派張騫出使月氏國,帶回煉精鋼技術。曆史上張騫出使西域的誘因真的是與漢武帝想引入精鋼技術有關嗎?但是,既然鐵在中國出現可溯源到春秋以至商周。有觀眾疑惑落後的遊玫民族匈奴的製刀技術怎麽會比漢朝還高?

  據求實介紹,中國的“劍”本來就是從遊牧民族傳入的。“徑路”是北方遊牧民族對寶刀的稱呼,其合音就是“劍”。這個詞據考證可能來自伊朗語係或突厥語係。中國鐵器時代發生較晚,戰國兵器仍以青銅為主,秦陵兵馬俑的武器可證。製鐵技術真正重大的突破是在西漢。

  就世界冶金史看,西亞、印度、北非和歐洲大約在紀元前10世紀即進入鐵器時代,製作優質鋼鐵兵器的技術早於中國。西漢時期中國方進入大規模應用鐵器時代,鋼鐵生產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這應是與漢武帝開辟西域交通,引進西域(包括伊朗印度)鋼鐵技術有關。據記載,這時,從西域引進中國一種新型鋼鐵,稱曰“镔鐵”,又號“金剛”或“精鋼”。這種鋼質镔鐵,中世紀也傳入歐洲,西方人稱之為“印度鋼”。

  法國學者Canbul指出:“阿富汗(即大月氏/貴霜)產西方人所說至珍貴之‘印度鋼’。至良之劍,則鑄自波斯、敘利亞。古代印度鋼,馳名四海,人爭求之。”求實引用著名科技史學馮家升的著作指出:“漢晉以來,中國所說之镔鐵即精鋼,亦即來自西域波斯之印度鋼。”這些史料,就是《漢武大帝》劇中張騫從大月氏(阿富汗)獲取精鋼煉製技術的史料根據。那種黑色添加料,叫“金*梵”,以它打製鋼刀,可出耀目寒光。當然漢武大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的誘因,並非隻為引進精鋼技術。派張騫出使西域,根本原因是漢武帝要為攻打匈奴尋求盟友的戰略規劃。

  3、月氏國的“月”該讀何音?

  《漢武大帝》中劉徹為聯合匈奴的勁敵月氏國,派張騫出使,有人提出“月氏”國的讀音不對,應當讀“肉支”。

  求實解釋說,過去有一種舊讀將“月氏”讀作“肉支”,這是以訛傳訛的誤讀,把“月”字誤作為“肉”。在《說文解字》中“月”與“肉”是形似而不同的兩個部首,但常被混淆。查一下新版《辭海》和《中華上下五千年》,已經將“月支”讀音修正為“月”。“月氏”國在先秦史籍中早就見諸記載,就是《逸周書》及《管子》中所記載的“禺氏”國。禺、月是同一外來語音的不同譯寫,絕不應讀為“肉”。

  4、《漢武大帝》故事有多少出自司馬遷?

  《漢武大帝》據司馬遷《史記》和班固《漢書》改編。導演胡玫說,我們不憑空編造,劇中大的曆史脈絡和事件基本都有史料出處或依據。但是,即使是《史記》和《漢書》對漢武帝功過的記載也不完全相同,這兩本書的立場有分歧。那麽哪些有趣的故事情節出自《史記》,哪些出自《漢書》,哪些看起來很有曆史傳奇色彩的故事,根本就是在這兩本史料中所查不到的呢?

  求實解釋說,“司馬遷的《史記》對武帝一代曆史記載比較詳盡。但是因為漢武帝對司馬遷施了宮刑,司馬遷出於個人情感,很難客觀公正評價漢武帝。這也是曆代史學家早有定論的,所以《史記》有“謗書”之稱。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漢武帝的政策負麵描寫較多,時不時暗藏諷刺。對漢武帝所寵愛的人多作譏貶,包括霍去病,衛青等一代名將,具體描寫好處比較少。而對不受漢武帝重用的人描寫則比較多,例如對李廣。《漢書》則比較公平,試圖糾正司馬遷的偏失。本劇編劇既參考《史記》也參考了班固的《漢書》。現在《史記》中的“孝武(武帝)本紀”,是否出自司馬遷之手,曆史上也是有疑問的。

  5、南宮公主是否漢朝送往匈奴和親的真公主?

  南宮公主是否真的如劇中所說,是一個漢朝送往匈奴和親的真公主?《史記》、《漢書》中都有這樣的記載嗎?

  求實說:南宮公主被派出和親,《史記》、《漢書》中並沒有明確記載。但是在宋代工具書《冊府元龜》(卷978)中可查到有關南宮公主的資料,記載她是漢景帝送往匈奴和親的親生女兒。由於這一則史料出自宋代,所以通常很少被引用,但我們認為十分珍貴。本劇編劇正是據此編創了劉徹因親姐遠嫁匈奴因而感情受到重創決心複仇的故事。

  6、劉陵是一位風流公主嗎?

  《漢武大帝》第14集漢武帝和淮南王的劉陵公主在皇後大婚宴上發生私情,事後漢武帝對劉陵公主異常冷漠,劉陵公主幫父親淮南王算計劉徹,謀取帝位,是為情所傷,報複漢武帝嗎?

  求實說:劉陵公主和漢武帝的私情完全是本劇編劇的戲劇化處理,包括劉陵和田蚡、郭解等的私情也都是為劇情發展而設計的。但是劉陵公主在曆史上則是確有其人的。漢代貴族之間男女關係比較開放和混亂,這也是見諸明確曆史記載的。

  7、田蚡向武帝傳授房中術有根據嗎?

  漢武帝和皇後阿嬌感情不和,最後劉徹改立衛子夫為皇後。但是最初,劉徹的舅舅田蚡為協調劉徹和皇後阿嬌的關係,以穩定剛剛登基的劉徹的政治地位,而反向他傳授“容成黃帝”的房中術。那麽《漢武大帝》第24集中,這段故事,在曆史中是否也有真實的記載呢?

  求實說:有關漢武帝和皇後阿嬌的感情糾紛在史籍中確有記載。勸劉徹必須搞好與阿嬌的關係,否則帝位可能被顛覆,在曆史中也確有其事,事見《資治通鑒》。隻是當時向劉徹講這個話的人並不是田蚡,而是王太後。在漢代的貴族生活中,房中術極為流行。考古出土文物中曾發現西漢時代大量貴族的性用具和所服春藥的實物。《漢》劇第24集田蚡向武帝傳授的“七損八益十靜十動之術”,這句台詞就是出自馬王堆出土帛書中有關房中術的記載。

  8、太子劉榮是否被逼自殺?

  《漢武大帝》第14集中原太子劉榮在被郅都審訊關押期間自殺。竇太後死前告訴劉徹,是劉徹的母親逼死劉榮。史上是否郅都確有其人?郅都是否真的因調查太子劉榮惹來仇怨,被竇皇後所害?漢景帝是否為輔佐劉徹順利繼位斬除荊棘,而逼死原太子劉榮?

  求實說:郅都確有其人,以上基本是史實。劉榮自殺也確實是漢景帝為劉徹順利繼位所做的政治安排。但是,《漢》劇中暗示劉榮之死與劉徹之母王美人和陰謀有關。太皇太後竇氏死前將此事告知劉徹,以提醒劉徹控製王家勢力的膨脹,為王太後日後與漢武帝的權力之爭埋下伏筆,這都是本劇編劇江奇濤的神來之筆,為劇情發展需要而做的戲劇化處理。

  9、漢武帝假扮武士接見匈奴是否移花接木?

  由此看來,《漢武大帝》的劇情,或緣自《史記》、《漢書》,或緣自其它史料,也有一部分是編劇根據史實作了戲劇化處理。然而,《漢武大帝》中還有幾處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是否也經編劇在劇中作了“移花接木”的處理?

  《漢武大帝》第27集劉徹與韓嫣換裝,命韓嫣假扮皇帝,自己扮武士,會見匈奴使者。王恢為使者送行,問使者對皇帝印象。匈奴使者說,那個按刀武士才是真正的英雄。這一情節是真實的嗎?

  據求實介紹,這段故事取自陳壽《三國誌》中的一個腳注。在曆史上是曹操接見匈奴使節的故事。因曹操個子矮小,匈奴使節身材雄健,曹操耽心被匈奴人看不起,就命身邊身材高大的侍從冒充自己接受匈奴來使晉見。這則史料,《漢武大帝》編劇江奇濤是巧妙地結合漢劇劇情作了“移花接木”的處理。

  10、伊稚斜射死父親是否虛構的?

  《漢武大帝》第27集伊稚斜回到匈奴與大單於圍獵,射死父親,自已當上大單於。這個故事是否也是出於虛構?

  求實說:這也是有史實為依據的。這個匈奴王子弑父的故事,確實是真實的。隻是故事本來發生在匈奴冒頓大單於時代,冒頓做王子時,訓練騎射手射死了其父親頭曼大單於而篡位。本劇編劇為了強化作為劉徹主要戰爭對手的伊稚斜大單於的凶悍性格,將這個故事作了巧妙的移植。

  11、貴婦化妝是哈日嗎?

  《漢武大帝》劇中的婦女化妝引起爭議。特別是貴婦口唇所塗的“一點紅”,有人認為是模仿日劇的“哈日”。

  對此,求實先生大笑,說:這使我想起一個成語叫“數典忘祖。”其實,古人評論美女稱“柳葉眉丹鳳眼,櫻桃小口一點點。”明雜劇中形容美女是“口點櫻桃”,宋詞的詞牌中有“點絳唇”,都是指這種口唇一點櫻桃紅(戲裝中稱“一點紅”)的美人妝。故宮藏唐朝名家周眆畫的仕女圖,正是眉點墨漆如柳葉,口點丹紅如櫻桃。漢唐以前以女人小口為審美標準。漢代已有胭脂。《漢書》中記載,霍去病攻占匈奴西域的焉然山後,匈奴人悲唱:“失我焉然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就因為此山產胭脂。所以,並不是我們的戲“哈日”,而是日韓古裝哈漢哈唐。

  12、馬蹬子漢代有嗎?

  還有觀眾提出,《漢》劇中出現了馬蹬子。據說馬蹬是晉朝以後才發明的。漢朝有馬蹬子嗎?

  求實說:關於馬蹬子的發明時間,學術界至今尚未定論。有人認為早在戰國未期已出現。根據西安新近出土的漢代宮廷壁畫,有文物學者認為畫上中貴婦和獵手腳下已出現馬蹬子。(見04年11月27日《西安晚報》)總而言之,現代人往往把古人想象得很落後,這也沒有,那也沒有。其實未必。至少在精神智慧上,兩千年前的人未必比今人落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