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簷走壁被稱昆侖奴 唐朝的黑人是從哪兒來的?
(2007-06-27 13:18:57)
下一個
飛簷走壁被稱昆侖奴 唐朝的黑人是從哪兒來的[轉貼]
許多人不知道在中國唐朝時期黑人奴仆和黑人藝人很多“唐代還有黑人?”當我和許多朋友談到葛承雍教授關於唐代黑人來源問題的研究成果時,他們的臉上馬上顯現驚訝懷疑的表情。他們似乎並不關心葛承雍教授研究的“從哪裏來”這個主要問題,而更關心唐代中國有很多黑人這種說法是否屬實。我和幾位日本人談起這個問題時,他們更是難以相信,一再問:“有什麽證據嗎?”葛承雍教授是國家文物局下屬的文物出版社的副總編輯,他說,確實很少有人知道這件事,甚至連他的同事都提出了同樣的疑問。
也難怪,我們學過關於唐朝的曆史,看過關於唐朝的電影和電視劇,讀過關於唐朝的小說,但是似乎從未發現唐代黑人的影子。電視劇《大明宮詞》裏太平公主的一段台詞:“這是什麽麵具?黑如鍋底,鼻子這麽寬”不過不久前放映的電視劇《大明宮詞》裏有一段情節表現了這個事實:
太平公主與韋氏瀏覽於街頭,旁邊叫賣的商販吸引著她們。最終,太平公主拉著韋氏來到一處賣麵具的攤位前。
太平公主:這是什麽麵具?黑如鍋底,鼻子這麽寬……
攤主:小姐不知,這叫昆侖奴麵具,大海盜王世傑剛剛從海那邊販回來一批昆侖奴,個個體壯如牛,卻性情溫良,踏實肯幹,一到長安就被貴族豪門瓜分殆盡。如今,上街能帶兩個昆侖奴保鏢,是世家少爺們最時興的玩意兒!小姐何不趁過節也買兩個麵具,趕趕時髦?
當時許多人在看過這段後向葛教授請教關於昆侖奴的問題。原來唐朝人所稱呼的昆侖奴就是黑人奴仆。在唐代各類史書和筆記小說中,“昆侖”二字甚至作為形容詞用來描述臉麵烏黑的中國人。
唐代黑人飛簷走壁,藝高人膽大在唐代傳奇小說中,《昆侖奴》是很有名的一篇,京劇《盜紅綃》說的就是這段故事,我國京劇表演藝術家袁世海和厲慧良都表演過黑人“昆侖奴”。紅綃是唐朝大曆年間一品官員郭子儀家中的一個歌女,容貌美豔。而崔生是某個大官的兒子,也是容貌如玉。有一天崔生代父親看望生病的郭子儀,看見了紅綃,兩人一見鍾情。後來崔生回到家中害起了相思病。他的黑人奴仆摩勒知道後決定促成這樁好事,三更天拿了一個鏈子錘幾分鍾就把郭府中凶猛如虎的看家狗給殺了,然後背著崔生越過10重高牆和紅綃見了麵,後來兩人決定永遠在一起,這個黑人又同時背著二人越過重重高牆跑回了家。金庸認為《昆侖奴》是中國最早的武俠小說之一。
可是我們似乎都忽視了摩勒原來是個黑人大俠。葛承雍教授說,在唐代史料中和許多傳奇小說中,黑人都是能夠飛簷走壁的大俠。他們大都水性非常好,能夠鑽入水中為主人撈起落入水中的物品,還能像猴子一樣快速爬上桅杆。從非洲來的黑人恐怕很難有這樣的功夫,因此這一點也能夠佐證他的觀點——唐代黑人來源不是非洲。
我國的許多地方都出土了唐代黑人俑20世紀40年代西安地區出土的唐代黑人俑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隨後唐代黑人俑被不斷發現。為了查明唐代黑人來源問題,葛承雍教授遍查了各種史料,並在唐代黑人俑最多的西安幾個曆史博物館和文物庫房進行了仔細的辨認,與同行討論磋商後,提出唐代黑人來源不是非洲而是東南亞和南亞的新解釋。這一論文發表在最近出版的學術刊物《中華文史論叢》上。
葛承雍仔細分析了非洲黑人和南海黑人的區別,盡管他們都體黑卷發,但兩者在外形上有差異。被稱為“昆侖奴”的南海黑人不是非洲的尼格羅人種,而應該是尼格裏托人,又叫矮黑人,一直到現在這些類似非洲黑人的部落和種族仍散居在馬來半島以南的諸海島上。
當時黑人為什麽會來到中國呢?葛承雍教授說,一種是作為年貢送往京城長安,一種是作為土著“蠻鬼”被掠賣到沿海或內地,還有一種是跟隨東南亞或南亞使節入華被遺留者。
許多人知道唐代詩人張籍寫過一首詩叫《昆侖兒》:
昆侖家住海中州,蠻客將來漢地遊。
言語解教秦吉了,波濤初過鬱林洲。
金環欲落曾穿耳,螺髻長卷不裹頭。
自愛肌膚黑如漆,行時半脫木綿裘。
從服飾上來看,後來出土的黑人俑也大都是上身赤裸斜披帛帶,橫幅繞腰或穿著短褲。這與唐代高僧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中記載的昆侖人形象“赤腳敢曼” 非常符合,“敢曼”是梵語,指下身所穿的貼衣,這都是南海黑人極為明顯的特點,與古代非洲黑人服飾完全無關。葛承雍說,此前許多權威學者大都認為唐代黑人是從非洲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