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小築

小小地方,貼著海姑娘我喜歡的文章和帖子 此博客為海姑娘的個人好貼轉摘博客
正文

把根留住”

(2005-03-03 00:27:55) 下一個
把根留住” (珀斯)巒玉 近幾個月來,由於工作的關係,每個周末都能接觸到眾多為子女學漢語而忙碌的人們。看著這個熙熙攘攘的人群,我經常想起《把根留住》這首歌曲。他們犧牲周末的休息時間,千方百計地哄孩子甚至逼孩子到中文學校來,不就是為了“把根留住”嗎? 眾所周知,世界上許多國家尤其是移民國家裏,華裔幾乎都成了當地少數民族裔裏數量最大的族群之一。我們的“根”有著舉世公認的強大的生命力,無論把它移植到何處,隻要有一點合適的土壤,就能夠頑強地生存繁衍。曾有西方人為此譏諷道“世界上有麻雀的地方,就有華人。” 當然,對於物種來說,生命力強並不是唯一可取的東西。隨風遷徙的蒲公英,傍水而生的浮萍,也都極富生命力,但卻沒有價值,缺少尊貴。隻有質和量的完美結合,才能使生命更有意義。人類也是如此,一個民族,隻有在其血脈生生不息的同時,又以較高的個體及群體素質向世人展示,方能以可愛的形象屹立於世界的民族之林。我們的根,是具有先天的優勢的:悠久的曆史,燦爛的文化,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這並非“我們先前比你們闊多了”式的“阿Q精神”。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然而,先天的劣勢加上後天的失調,又使我們於近代開始落後於西方,這也是有目共睹。 海外漢語教學的對象,主要是麵向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他們除了尚無改變的黑眼睛黃皮膚(頭發可以染)以外,一舉手一投足尤其是一張嘴,早已似脫胎換骨,根影難尋了。一些新一代的移民,才來不過幾年,子女就以說漢語為恥,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遺憾。我個人以為,這是教育的遺憾,並不怪他們。因此,許多有識之士都認為,海外漢語教學的任務應該是雙重的,即讓我們的後代學會自己的母語的同時,讓他們客觀地了解、公正地評價自己的祖先。從而不再因戴著別人的有色眼鏡,或者出於無知,而對自己的民族抱有偏見。 事實上,許多西方人對中國曆史及文化的了解,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少得多。在許多人的心目中,舞龍舞獅加上物美價廉的中國食品,就是中華文化的典型代表,能說出幾個文化名人及名著的寥寥無幾。曾有一位英語老師問我,你們的孔子那麽有名,他到底有什麽思想?我們隻知道他的一句話:“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出自《論語`為政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他那戲謔的口氣,使我有些惱怒。於是我回答:這句話的主要意思在於,如果你不懂,就不要裝懂,這是治學的前提。如我們所知,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古人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也絕非無稽之談。但苦於我的英語水平不足於表達這麽複雜的思想,或者即使說清了,他也不見得理解。於是我簡單地向他解釋:孔子是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奠基人,幾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他的學說涵蓋了哲學、政治、教育、軍事、社會等各個方麵。我曾教過中國教育史,所以撿我較熟悉的孔子教育思想向他作了稍詳細的介紹。他聽後很感興趣,表示很欣賞,並希望能有更多的了解。他說我問過不少中國學生,他們有的居然不知到“Confucius”是誰,或者有的知道,卻不知道“Confucianism”有什麽內容,接著攤手聳肩,表示遺憾。 這的確令人遺憾。孔子的人文主義思想,早已成為世界文化的瑰寶。上個世紀末,甚至有諾貝爾獎獲得者建議“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個世紀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注:據說這句話是1988年,在巴黎召開的主題為‘麵向21世紀’的第一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國際大會上,參會者經過四天的討論所得出的結論之一)。而來自孔子故國的人卻對其一無所知,這在許多人的眼睛裏,無異於一個笑話。 當然,把根留住,並不意味著要我們的後代,因了解了祖先曾有的輝煌就變妄自菲薄為妄自尊大,更不等於盲目地排斥異族文化,而是要考慮怎樣有效地傳承傳統文化的精華,並使其發揚光大。 事實上,文化的魅力是沒有國界的,近來從媒體上獲悉,新版的《孫子兵法》英譯本在美國又一次洛陽紙貴,隨著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廣泛傳播,幾乎所有主要的語言,都有了自己語言的《論語》譯本,“周易與現代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了第十三屆會議,等等,等等。同時,我們也欣喜地看到,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世界範圍內又一次掀起了“漢語熱”,據說這次熱過以往任何一次---全球約兩千萬人在學漢語。這一信息多少使我們致力於海外中文教學的人,又增加了一些自信自豪,以及一種沉甸甸的、“把根留住”的使命感。 我們的根原本是生機勃勃、內涵深廣的,隻要我們精心地栽培,細心地嗬護,在澳洲這方多元文化並存的寬鬆土壤裏,終能開出絢麗的花朵,結出碩壯的果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