嗩呐: 百鳥朝鳳
(2007-09-01 03:57:27)
下一個
嗩呐
嗩呐,俗稱“喇叭”。最初是流傳於波斯、阿拉伯一帶的樂器,就連嗩呐這個名稱,也是古代波斯諾Surnā的音譯。嗩呐大約在公元三世紀在中國出現,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已有吹奏嗩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時代,傳到我國中原地區。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嗩呐的記載。到了清代,嗩呐稱為“蘇爾奈”,被編進宮廷的《回部樂》中。今天嗩呐已成為我國各族人民使用頗廣的樂器之一。
嗩呐常作為領奏樂器或與鑼鼓結合演奏,適於表現熱烈、歡騰的氣氛和雄偉、壯闊的場麵,尤其適於演奏豪放、潑辣的曲調,能夠深刻而細膩地抒發內在的思想感情,是一件表現力很強的樂器。嗩呐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高亢明亮,常用作室外演奏,是民間婚喪儀仗和吹打合奏中的主要樂器。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過不斷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嗩呐的獨奏曲目多源自民歌、地方戲曲、民間小曲和戲劇曲牌,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民間風味。傳統曲目《百鳥朝鳳》這首曲子原是流行於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間樂曲。它以熱情歡快的旋律與百鳥和鳴之聲,展示了一幅大地春回、百鳥和鳴、鳳舞吉祥的畫麵,表現了生氣勃勃的大自然景象。1953年春,由山東省荷澤專區代表隊作為嗩呐獨奏參加全國會演,受到熱烈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