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洪君彥的祖父清朝狀元洪鈞:曾娶賽金花 就象洪君彥娶章含之
(2008-01-30 22:42:37)
下一個
主題:洪君彥的祖父清朝狀元洪鈞:曾娶賽金花 就象洪君彥娶章含之
[史海鉤沉] 中華網
祖籍徽州歙縣桂林。安徽文化積澱深厚,世風崇文。而所寄籍之江蘇,更是人文會萃之地。盡管其出身於商人家庭,因家道中落,父親曾要他放棄儒業而學賈,但其自幼便“慨然有當世之誌”,執意讀書,得父慨允。從此洪鈞更加勤奮。十八歲中生員,補縣學生。二十六歲中舉。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殿試,洪鈞以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是年,洪鈞隻有二十九歲,青春得誌,士人榮之。
因有狀元桂冠,洪鈞得以官運亨通,一帆風順。從出任學政開始,不久充順天府鄉試同考官,曆典陝西、山東鄉試。“甄拔多知名士,而山東得人尤盛”,口碑甚好。後遷翰林侍講、侍讀,提督江西學政。曆右春坊、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光緒九年遷詹事、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時外交事務漸多,清廷有意提高外交官身價與檔次,光緒十三年(1887年),特任命洪狀元充任出使俄國、德國、奧地利、荷蘭四國外交大臣,由此步入外交領域。
在出國期間,洪鈞以敏銳的洞察力和縝密的思維,認真考察所駐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麵情況,特別是通過對歐洲各國形勢的研究分析,預測出歐洲必將爆發戰爭。他曾向清廷密報:“看中、歐形勢而言,歐洲多事,則中國稍安。有見識者以為不出十年,將發生歐洲戰事。”並察覺到“英國則常為局外之觀”;“惟俄國則有並吞之誌”;“法國則複仇為心”;“德國則惟日孜孜以秣馬厲兵為事”;“俄、奧兩國現在甚有違言調兵增戍”。因此,他建議國內應當抓緊時機“修明政事,講究戒備”,“時不可失”。後來歐洲果然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證明洪鈞的先見之明與預測之準確。
洪鈞在百忙之餘,不忘學術,尤對史學情有獨鍾。在任使臣期間,在譯員幫助下,充分利用國外著述和相關資料,在元史研究方麵取得了令人稱道的成就。他爬梳史料,補證史實,考訂典籍,為元史研究開辟了一條嶄新途徑。經數年努力,撰就《元史譯文證補》三十卷。此書奠定了他在中國史學史上的地位。在國外期間,他還創造性地改革中國電報字碼,使之與國外大致統一,不僅便於彼此間的交往,而且為朝廷節省了巨額通訊費用。
光緒十六年(1890年)回國後,洪鈞晉升兵部左侍郎,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光緒十八年(1892年),發生帕米爾中俄爭界案,洪鈞遭到官員們的聯名彈劾。先是,洪鈞在國外曾以重金購買了一張俄製中俄邊界地圖,經校勘刻印後交給朝廷。此圖將帕米爾地區許多卡哨畫出中國國界,但由於洪鈞和朝臣皆不諳外文,竟一直並未能察覺。而此圖被別有用心的沙俄公使收集起來,作為兩國邊境爭端的“證據”。此事固屬俄人無賴,後經各國洋務大臣的極力排解,總算弄清事實。然而洪鈞卻難逃其咎,精神遭受沉重打擊。在悔恨交加中抑鬱成疾,於光緒十九年(1893年)八月二十三日病逝於北京,年僅五十四歲。
洪鈞逝世後,光緒皇帝深為痛惜,詔雲:“兵部侍郎洪鈞,才猷練達,學問優長。由進士授職修撰,疊掌文衡,擢升內閣學士,派充出使大臣。辦理一切,悉臻妥協,簡授兵部侍郎。差滿回京,命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均能盡心職守。……茲聞溘逝,軫惜殊深。加恩著照侍郎例賜恤。任內一切處分,悉予開複。”
洪鈞狀元另一值得一書之處,是其與名妓賽金花的奇特姻緣。賽金花原名趙靈飛,生於安徽黟縣,出生年月不詳。十二歲時,隨父親居蘇州。因家道衰敗,身落娼門,化名傅彩雲,淪為“清倌人”即賣藝不賣身之藝妓。因天生麗質,楚楚動人,成為一時花中魁首。光緒十年(1884年),45歲的洪鈞因母喪而回蘇州守孝,邂逅豆蔻年華的傅彩雲,二人一見鍾情,從此與這位姑蘇才女結下不解之緣,並將其收為三姨太,改名趙夢鸞。不久,洪狀元被任命為駐外使臣,需偕夫人同行。而洪鈞正妻懼怕出洋,更怕洋人擁抱接吻之禮儀,故不能與之同複王命,這無疑為趙夢鸞提供了發展的機緣。趙夢鸞以公使夫人身份出使歐洲四國,從此風光無限,光彩照人。民間廣為流傳著“男狀元迎娶女狀元”之風月故事,為世人演繹出一段愛情絕唱。
外交事務多需應酬,而此行當正為趙夢鸞所擅長與喜好。於是她努力學習外語,並頻繁出入於歐洲上流社會各種社交場所,憑借其美貌、氣質和風度,贏得了歐洲人的普遍好感,曾被德國皇後譽為“東方第一美人”。在此期間,她還結識了當時的德國青年軍官,後來成為八國聯軍統帥的瓦德西,為日後之傳奇經曆與種種非議理下了伏筆。
三年公使生涯結束,洪狀元與趙夢鸞回到國內。因為年齡懸殊,洪鈞原本就不大可能與她白頭偕老,但死神的降臨之快還是始料未及。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 年)洪鈞抱病而亡,而趙夢鸞大約隻有三十歲。洪鈞死前,曾將五萬兩銀票交給族弟洪鑾保管,以作為身後趙夢鸞獨自生活之資。但洪鑾卻將五萬兩銀票侵吞。而洪家又以趙夢鸞出身娼門,將她逐出洪府。迫於生計,趙夢鸞來到上海,改名曹夢蘭,以“曹夢蘭書寓”掛牌。不久因洪家驅趕,轉至天津,更名為賽金花,又轉至北京。直至逝世前,賽金花曾兩度再為人婦,又三番淪落煙花柳巷舊業重操。陳宗蕃《燕都叢考》記載:“自石頭胡同而西曰陝西巷,光緒庚子時,名妓賽金花張豔幟於是。”她掛著“狀元夫人”和“公使夫人”之招牌,加之本人容貌絕佳,才華上乘,並有一班在朝中多位高權重的大員為之撐腰,在京滬兩地都曾一度拔得花界頭籌。而又幾度跌入社會最底層,最終在淒涼孤苦中結束一生,著實令人喟然長歎。在中國近代史上,斷無幾個女人有這般豐富傳奇之經曆,有這般大起大落之蒼涼。其一生集可悲、可歎、可憐、可敬於一身,是那個特殊時代具有象征意義之悲劇人生的典型代表。
賽金花一生最值得稱道者,當屬庚子年間與八國聯軍之交涉。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後,燒殺搶掠,為非作歹。聯軍統帥瓦德西自己供認:“聯軍占領北京之後,曾特許軍隊公開搶劫三天,其後更繼以私人搶劫。”賽金花先逃出北京,後因資財失盡,不得已又返回城內。一日,幾名德軍士兵闖到賽金花家行搶。賽金花以德語與之交談,令德國士兵十分驚訝。賽金花還拿出自己與德國皇後的照片,以證明自己是大清國駐德國公使洪鈞的遺孀。德國士兵立即回去稟報,於是便有了賽金花與瓦德西的重逢。
這次重逢,使賽金花在庚子年間名聲大震。事實上,當時的賽金花確實為淪落於列強鐵蹄之下的京城民眾做過不少好事。在她的努力下,瓦德西向聯軍發布了兩條命令:一是保護文物,二是禁止士兵隨意殺人,使北京避免了屠城之劫。後來辛醜和議之成,也多得益於她從中斡旋,因此京城人對她心存感激,稱之為“平康女俠”、“護國娘娘”等。而對於清廷而言,這無疑是折損顏麵之事。有好事者曾寫諷刺詩雲:“千萬雄兵何處去,救駕全憑一女娃。莫笑金花顏太厚,軍人大可賽過她。”
後人對賽金花的一生有著許多評議和爭論。小說家曾樸以賽金花傳奇經曆為主要線索著成《孽海花》一書,曾轟動一時,被稱為清末四大譴責小說之一;北大著名教授劉半農和學生商鴻逵,根據賽金花本人口述為她作傳,名為《賽金花本事》;賽金花去世後,齊白石為她題寫墓碑,國畫大師張大千為她作肖像畫《彩雲圖》。直到現在,對賽金花其人其事十分關注者仍大有人在。
繁華事散,滄海桑田。大清翰林洪狀元作為駐外使節遠赴歐洲之體麵風光早已成為依稀往事。而他與柳巷女子賽金花的怪誕結合,又足以令今人感到不可思議,但卻是活生生的不可改變的曆史事實,是一個時代的一道特殊風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