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戰美軍陣亡數字分析 zt
(2007-06-24 11:55:46)
下一個
朝戰美軍陣亡數字分析
朝戰美軍陣亡有兩個數字,一個是54,246人,近年來更正為36,576人(還沒完全確定),許多人對這兩個數字感到混淆,甚至有陰謀論的出現。現在在此嚐試解析一下。
首先來談談54,246人死亡這個數字怎麽來的。要知道,朝戰對美國人來說是個“被遺忘的戰爭”,一直都沒有受到太多關注,要等到近十年來,才開始有人呼籲要正視這段曆史,也才在1995年設立朝戰紀念碑。設立紀念碑時,由於1973年的火災摧毀了國家服役人員資料中心的部分資料,在沒有仔細研究下,把人員資料中心提供的54,246人當做是朝戰死亡人數,而把還有紀錄留存的37,000多人列入朝戰陣亡詳細名單中。兩年以後,由於名單上出現許多問題,經民眾反應,才發現這54,246人是從1950年6月27日到1954年7月27日(朝戰結束後一年)四年中美軍在全世界死亡的人數,而 37,000多人的詳細名單中也有許多都不是在朝鮮戰場上死亡的。
由於這些數字不正確,而許多朝戰老兵及其成立的組織更努力推動要更正這些錯誤,他們認為要把這些非朝戰死亡的數字跟名單剔除,既然是紀念朝戰,就該是跟朝戰有關的才行。雖然有點小心眼,卻也不能算錯。把非朝戰戰場上死亡人員剔除應該是可以理解的,例如,中國方麵可沒有把當年解放軍南方各省演訓意外死亡人數也算入朝戰烈士吧?同樣地,這些非朝戰死亡的美軍人員,自然不該納入統計。
美國國防部裏為了這個問題,特別要求資訊服務中心執行一個特別計畫,就現有其他資料交相比對,嚐試建立起最接近實際數字的資料,近幾年來公布的數字變動不大,不過還沒全部完成。在這同時,美國戰爭紀念碑委員會仍然在接受民眾對上述37,000人名單的更正,最新的數字是38,424人;不過,他們並沒有把非朝戰死亡的部分剔除,而是把民眾提供在朝戰中死亡的親人資料加入。
在把非朝鮮戰場死亡人數剔除,以目前資訊服務中心提供的最新數字是:
美軍在朝鮮戰場上:
戰鬥死亡 33,741人(含失蹤)
其他原因死亡 2,835人(含失蹤)
共死亡36,576人(含失蹤)。
負傷103,284人(人次,非人數)。
另外在這段期間及戰後一年,共有17,670人在其他地區死亡。
“朝戰死亡數字統計”(表一)
另外,在許多大陸網友的文章中,都犯了一個明顯的錯誤,就是把失蹤人數和在戰俘營裏死亡的人數也加入美軍陣亡人數中,例如,曾看過有人說“美軍死亡人數是 54246+8177+2701”(其中的8,177人是失蹤,2,701人是在戰俘營中死亡)。事實上這是重複計算。不論是54,246也好,還是 36,576也好,都已經包括了失蹤和被俘後假設已經死亡的數字,他們不隻是“作戰中失蹤”(missing in action),而是“作戰中失蹤且假設已死亡”,其家屬領陣亡人員津貼都已經領了幾十年了。當然也有家屬不相信自己親人死亡,認為可能還在北韓或西伯利亞某地活著,不過這都跟統計無關。
可以參見上麵表一,所謂的8,107人事實上是指“沒有遺體”的數字,全部都已經宣稱死亡/假設死亡(declared dead/presumed dead)了。而被俘後死亡無遺體的1901人也說的很清楚。
作戰陣亡無遺體 1535
因傷致死無遺體 22
失蹤死亡無遺體 4579
被俘死亡無遺體 1901
其他失蹤無遺體 8
其他死因無遺體 84
無遺體合計 8129
這些“無遺體”的數字其實早就包括在上述 36,576人這個死亡總數中了。而如果真正要說是“失蹤”,應該要算上麵幾個數字中的失蹤死亡無遺體、被俘死亡無遺體、以及其他失蹤無遺體等三項,合計 6,488人,因為其他部分都已確知是死亡。但就算是此6,488人的數字,仍然是在 36,576人這個死亡總數中了
再來,看過許多網友質疑這17,670人的其他地區非戰鬥死亡數字,認為不可能有這麽多,而認為美軍把朝戰死亡數字部分隱藏在內。我想,這可能是大部分大陸網友都沒有軍中服役的經驗,其實當過兵的都會知道,部隊裏意外傷亡人數著實不少,尤其是演訓,掛的機會更多。而且,軍人身份是24小時存在的,並不因為放假就不算軍人,所以,連放假外出騎機車出事都會被算到部隊意外傷亡數字的頭上。當年國軍國防部一再三令五申,禁止官兵休假外出時騎乘機車,就是這個道理;有一說是每年軍人因機車事故掛掉的人數可以編成一個營,這當然是有點誇張,但是大家可以想像一下數字的規模。
話說回來,如果我們實際檢驗一下美軍曆年非戰鬥死亡人數,可以發現四年(或三年)17,670+2,835=20,505人 這個非戰鬥死亡的數字還算合理。請參見下列表二:
1980年至1999年美軍人員死亡統計表(表二)
從表二我們可以發現:
1980 年至1983年美軍共意外折損9,325人,平均每年每10萬兵員會意外折損110人左右。非戰鬥死亡率從1980年每年每10萬人死116.5人逐年下降到每年每10萬人死54.9人,這說明軍方高層還是會感受到對軍人平時死亡率的壓力,采取措施以求降低意外事故;另外,從數字中也可看出近20年來的醫療進步,病故率降低了一半以上。
可以想像把時間更往前推30年,安全防護經驗沒有後來那麽豐富,醫療服務沒有現代這麽好,同時又有一場戰爭在進行,訓練的嚴格度以及其他活動的頻繁程度都會讓意外傷亡率大大提高。
如果這個降低的趨勢是持續的,把這20年資料套用外插法計算,那麽在1950年時每年每10萬人的非戰鬥死亡率應該是208.7人。朝戰期間全球美軍總服役人數572萬人次,假設每人次平均服役1.7年,那麽非戰鬥死亡人數就該有 208.7x57.2x1.7=20,294人,跟表二裏的非戰鬥死亡人數差異不大(17,670+2,835=20,505人)。當然了,在這裏使用外插法適不適當,曆年來兵力結構(例如航空兵力比例增加)、訓練方法、安全措施的改變影響如何等等,都還有待商榷,我這裏的計算隻是想說明那個非戰鬥傷亡數字不是太離譜。
再從另一項資料來驗證,下表是美國曆來戰爭傷亡統計表(表三)
可以發現,美國在二次大戰期間,全球非戰鬥死亡人數是戰鬥死亡人數的40%,而一次大戰時,非戰鬥死亡人數更超過戰鬥死亡人數!朝戰其間全球非戰鬥死亡人數相當於戰鬥死亡人數的一半左右,應該還算合理。
最後提一點,上麵美軍負傷數字的103,284人是“人次”,也就是說其中可能有人多次負傷。但在誌願軍的資料中所謂的陣亡11.5萬餘人,戰傷 22.1萬餘人,事故傷亡和病故等非戰鬥死亡2.5萬餘人;其中的22.1萬餘人卻是“人數”,也就是說其中有多次負傷的士兵,隻算一個人頭,與美方基準不同。如果要照“人次”統計,戰傷數字差不多要提高到36萬餘“人次”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