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封絕密電報向毛澤東揭發陳毅不會打仗[轉貼]

(2007-06-08 12:20:24) 下一個
一封絕密電報向毛澤東揭發陳毅不會打仗[轉貼]

1946年6月陳毅平生首次統率大兵團,率山東野戰軍5萬人,出擊魯南、兩淮,到1946年10月15日期間,陳毅與粟裕及其所在的華中軍區領導人之間,產生了三次重大爭論,分別是:1、先內線作戰還是立即外線作戰之爭;2、兩淮保衛戰之爭;3、戰略出擊方向和出擊時機之爭。實踐表明,無論戰略還是戰役,均是粟裕為代表的華中軍區和華中野戰軍高出一籌,最終以毛澤東明令:兩軍合並後,“戰役指揮交粟(裕)負責”結束。

毛澤東早在1938年即說:“對於一個指揮員來說,起初會指揮小兵團,後來又會指揮大兵團,這對於他來是進步了,發展了”,“因為敵我雙方的技術、戰術、戰略的發展,一個戰爭中各階段的情形也不相同。在低級階段會指揮的,到了高級階段也會指揮,這對於一個指揮員更是進步和發展了。隻能適應於一定兵團、一定地方和戰爭發展的一定階段,這叫做沒有進步和發展”。(〈毛澤東著作選讀〉上冊,1986年8月,第1版,第92頁)顯然,粟裕正是一個不斷進步和發展的指揮員。

這一期間,對於粟裕的戰略眼光與戰役指揮,華中軍區其他領導人張鼎丞、鄧子恢、曾山給與了相當的信任,尤其是第三次爭論期間,本著革命大義,而不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直接給中央和毛澤東發了一份“但望勿告陳(毅)”的絕密電報。這份《陳毅傳》諱莫如深,《粟裕傳》遮遮掩掩的電報,直接促成了粟裕獲得了華東野戰軍司令員才擁有的戰役指揮權;間接導致了1948年5月,陳毅被調離華野。粟裕雖不曾在這份電報上簽名,卻於1958年軍委擴大會議期間,被強行指責簽了名,是他“得罪半個元帥(楊尚昆語,指陳毅)”和"陰"的主要根源之一,造成了被批判,戰功被轉移、淡化、磨滅的嚴重惡果!

電文如下:

1946.10.4酉時 張鄧曾報中央

陳(毅)佳電悉。我們對陳此部署決不同意,對陳這幾個月在華中指揮亦深表不滿。當他大軍屯住隴海時,桂係攻占靈城,我們建議山野移靈泗公路間殲滅桂頑,陳不聽,後桂頑已占泗城,陳決攻泗城。我們曾兩電建議不應攻泗,陳決心不變,又不親自指揮,而把如此重任給宋一人主持,結果八師、九縱損失甚重,情緒降低。當山野據守眾興,陳擬北撤回山東,我們建議守泗陽,陳決在眾興與淮陰待機,但以後敵情未明,山野主力即撤到六塘河以北,把泗陽防務交給元氣未複之九縱把守。以後李延年三軍南下泗陽,陣地三天即失。陳尤不守淮陰,雖經中央電示兩淮關係全局。但陳始終不重視,把主力控製於漁溝、來安之間,等待桂頑,一無所獲。而淮陰方麵我守軍兵力薄弱,主力未到,我們幾次求陳派隊南援,終不來。後五旅趕駛頑強,給七四軍以慘重殺傷,淮陰局麵已定,六師亦於皓日可到淮陰,陳亦允派二縱南來增援,並派人來要粟、譚布置出擊,巧晚粟、譚遵命布置,將部隊擺開,但到皓晨三時半陳又來電,部隊不來,此時淮陰守軍已擺開,一時收不回來,敵即在此時從我空虛處進入淮陰城。雖經皓日一日巷戰,已無可挽救。這完全是由於陳對用兵開玩笑所致。否則,不僅淮陰可保,且可殲滅敵人,改變戰局。為什麽陳如此動搖,固與宋曾有關,但我們估計與陳之英雄思想亦非無關係。兩淮失後,中央決定山野與華野合並,陳、粟、譚統一指揮,命令已公布,但陳始終保持兩個機關,拖不合並,陳亦自己行動,不在一起,仍采取臨時接頭會商方式。我們屢電建議,陳不采納。此次因敵知我北移,攻宿七四軍,東攻漣水,決一、六師南下配合五旅、皮旅殲敵,要八師接防徐家溜,峻集防務,保持六塘河防線,但陳又於今天提出山野北返山東,甚至讓淮海失掉。如按陳此種布置,則六塘河、沐陽一帶可能喪失,則一、六師將無歸路,(因要渡黃河、鹽河、前後六塘河及沐河),這對華野是極大威脅。同時陳指揮如此躊躇,山野回魯南後也不一定打勝戰,而山野、華野分開行動,對將來戰局無法改變,對全國戰局亦有害處。因此,我們堅決反對陳這種布置。我們主張:

一、山野仍應在原地擔任後防,候華野十日後北來,再配合作戰。

二、陳、粟、譚應會合一起,不宜分開,使粟能助陳下決心,並便統一山野指揮。

三、為了兼顧山東起見,以八師回魯南,由葉去指揮。並要山東補充葉縱五千人(聞葉縱人數很少)。

四、如陳定要北返,至少應以二縱留下,山野無論如何,要在一、六師北返前確保六塘河與沐陽城,否則前途極壞。

此我們三個人幾個月以來觀察所識,本知無不言之義,直告中央。是否妥當,請中央決定,但望勿告陳。

1946.10.4酉時張鼎丞、鄧子恢、曾山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