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經過:為爭取抗戰勝利的大搬遷
國民政府由寧來渝
1937年11月中旬,國民政府根據國防最高會議決定,已著手部署遷駐重慶的實施程序。16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遵循遷都大計,交代屬下的文官、參軍兩處幹員,清點好中華民國印信旗幡等重要器物,漏夜登船,先離南京而首途重慶。史載當年林森啟行道:
林森離開南京時已是七十歲的老人。他行前立下遺囑,對自己的財物作了處理。......他在南京向蔣介石告別時曾說:"我可能不能再回南京了!你們一定抗戰到底,取得最後勝利!"然後隻身入蜀,義無反顧。
林森,福建福州人,1867年生,早年參加同盟會,跟隨孫中山投身民主革命,為得力股肱。1912年初出任民國臨時參議院議長,協助孫中山製定了著名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體貢獻至大。1932年擔任國民政府主席,擁有國家元首的顯赫地位。在離開南京前夕,曾預為立下遺囑交代後事,以表示持久抗戰,以身許國的信念。遺囑寫道:
人生七十古來稀,森今七十有二矣。身後之所囑托,不能不預為之計。吾國自然科學消乏,今昔同感;陶冶補充,刻不容緩。茲謹遵總理迎頭趕上遺訓,將所存國家銀行伍拾萬元,拔為基金,以其每年利息,專作考選留學歐美研習自然科學學生固定經費。並手自訂辦法24條,囑由能表情於斯學者,恪守此方針而辦理之。百年樹仁,是實始基,尚其共循此旨,矢守弗渝,用垂久運,而利國家。
在林森這種臨難不苟精神帶動下,南京國民政府機關在緊迫繁忙的危局中,有條不紊地組織了搬遷工作。當年隨行西遷的國府文官處書記官丁紹蘭女士,憶述了那段半個多世紀以前的往事:
國民政府本身的機構隻有文官、參軍、主計三處直屬於主席領導。全府員工不下一千餘人。籌遷工作中,限於財力、物力的拮據,交通運輸的困難,不可能全部遷移,隻能是既遷移,又疏散。據據工作的需要,以既自願又強迫的原則,除高級官員外,下級人員中認為不需要的,一律以"非必要人員"疏散,留職停薪,每人發一點疏散費。
軍事委員會海軍部特為國府首批西遷,調派了內河裝甲的"永綏號"兵艦作為林森專輪,泊於下關碼頭以備隨時派用。丁女士對該輪運載撤離情景加以記述稱:
艙位本來就分等級,除主席林森居於專艙之外,其餘員工以職位高低,依次乘坐不同的艙位,並允許攜帶家屬。隨身行李攜帶有限製,不得攜帶家具。
裝船工作整整進行了一天。自上午開始,先搬重要檔案、文件、印信;然後人員陸續登船。根據國民政府的組織,它有直屬的侍衛隊隨船護航,軍樂隊隨行。文官處鑄印局還帶走一部分印鑄技工和必需的杠件。部分隨行醫生,還攜帶了醫療器材和藥物。
全船還有一個臨時船長,由參軍處總務局局長、海軍中將田士捷擔任,負責航行的指揮和保衛。
國民政府的西遷行動,雖在10月即著手部署,但究竟何時正式啟程,卻因前線戰況,而在15日臨時發布。準備時間隻有一天,"故離寧之日,一般員工都是行色匆匆,沒有思想準備,精神狀態緊張得很。"1937年11月17日淩晨,這艘滿載千餘名中央政府官員及眷屬、物資的主席專輪,就不事聲張地啟碇西上。時局已不允許舉行任何儀式以記載這一曆史時刻。
船行三日,途經武漢,中央通訊社才公開發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到第四天駛抵長江三峽門戶的宜昌。川江航道本來狹窄險峻,又當枯水季節,致使這隻重載專輪不能溯江上行,隻得逗留一天換乘川江客輪。23日,林森率文官、參軍、主計三處長官和高級官員,先乘"民風輪"啟行;其餘人員、物資則另乘"民貴輪"隨後跟進。兩輪晝行夜泊,當晚即宿四川巫山,次日宿萬縣,25日泊涪陵,26日侵晨,"民風輪"先期進入重慶航段。
26日下下午四時,"民風輪"過銅鑼峽、經唐家沱,出現在朝天門江麵。早巳泊江迎侯的海軍巴渝、長江二艦,齊鳴禮炮2l響,並隨侍兩側,為"民風輪"護航。此刻,重慶行營主任賀國光、重慶警備司令李根固、代市長李宏錕等,齊乘"民律輪",出港趨前迎迓。報載當時盛況寫道:
民風輪開抵太平門仁和碼頭後,林主席換乘民律輪,駛至儲奇門碼頭登岸。此間各軍政首長、各機關法團代表,及各學校學生二萬餘人,齊集儲奇門碼頭迎侯。林主席下輪登岸後,即向歡迎人員領首答禮。其時軍樂大作,情緒至為熱烈。
林森率國民政府遷抵重慶,是中國抗戰由被動退卻向主動運作的開端。作為中國元首,林森自到重慶即倡言抗戰圖強。他在一次題詞中寫道:
抗戰圖強,義動瀛海,旖助中興,倡言是賴。
千鈞共舉,大廈同支,凜茲來軫,任此艱危。
斡運啟元,殲彼窮虜,同心同德,神州永固。
在中華民國體製下,林森不負實際政治責任。但他遷抵重慶,力主抗戰,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穩定民心、維係國脈的作用。
省市擁護抗戰國策
"七七"事起,重慶各界即聞風而動,於19日成立了"援助平津守土抗戰將士大會"以支援華北抗戰。27日,擴充改組成立了"重慶市各界抗敵後援會"。該會"以團結努力,一心一德,各盡所能,各負其責為宗旨","以援我將士,迎頭抗敵"為目標,成為當年重慶頗有影響的民間政治團體。該會在成立典禮上,即發表文告-《電請蔣委員長轉請中央速頒抗戰明令》。文告首先分析了國家民族的嚴重危機:
暴日蠻橫,毀法背約,強占東北,複攻平津,侵我主權,摧毀我文物,屠殺我人民,......民族存亡,國家生死,最後關頭,於今已到。
大會一致通過:
伏乞鈞座轉請中央,速頒抗戰大命,懲彼凶頑,滅此朝食,以期還我河山,複興民族。
並莊嚴表示:
"本會誓率全市人民,以血與肉,擁護中央,擁護鈞座,抗戰到底。"
國民政府發表移駐重慶宣言,省府當局迅即作出響應。省主席劉湘特函電《上蔣委員長呈文》寫道:
四川地大物博,被稱為複興民族根據地。期望既大,責任綦重。
今者寇已深矣,沿海交通被敵封鎖,接近戰區,日遭轟炸。四塞之地如西蜀者,舉全國之力以開發之,在今日實為急切要圖。
重慶市各界抗敵後援會,得悉國民政府決定移駐重慶,其反應更形熱烈。1937年11月28日,發表了《歡迎國府主席暨各委員蒞渝告民眾書》,對政府當局毅然移來重慶的非常措置,表示衷心的擁護。書告寫道:
日本帝國主義......積極向我進攻,企圖襲擊首都,迫我訂城下之盟。我賢明的中央當局為策應萬全計,已將國民政府移來重慶。這種非常措置和奮鬥精神,值得我全體民眾的竭誠擁護和熱烈歡迎!
《告民眾書》進而向全體市民指出了對國府西遷重慶的應有認識:
一方麵是將最高政府暫時避開,以免受敵人的暗算,一方麵是表示不屈不撓,長期抗戰,奮鬥到底。所以國府移渝,不是消極的示弱,正是積極的表示了與敵偕亡的決心。
該會號召全體重慶市民,"在長期抗戰的決策之下,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去和倭鬼拚個死活,以爭取國家民族最後生存的勝利。"
國民政府移駐新址
對大批中央機關的到來,重慶市民及團體紛紛讓房、讓地、搬遷轉移,表示了切實的支持。
中央機關在重慶選址,以國民政府主席辦公之地為最急迫。當移渝宣言發表之際,林森已過武漢。當他23日在宜昌轉船入川時,省市當局才勘定國民政府在重慶的辦公地址-省立重慶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當天,省府教育廳接到重慶行營轉報教育部下達的命令:"高工職校原址,供國府移渝辦公之用。"'為此,省教廳特將原省屬高級陶瓷職業學校並入高工職校,轉令高工職校立即往陶瓷校行課,三天之內遷徙完峻,騰出校舍。奉令遷出的高工職校師生員工,聞風而動,將必要器材物資,臨時搬到牛角沱省公路局車場,因陋就簡,照常授課。市府當局二麵遷校,一麵改建,僅用一周時間,於12月1日正式交付國民政府使用。在八年抗戰、十年陪都的歲月裏,駐在該地的國民政府,成了中華民國巋然不屈的象征!是執政的國民黨所掌握而獲得國際承認的合法政府的所在地。
當年,《華西日報》曾以《新國府巡禮》為題,對55年前這塊舉世囑目之地作了如實的記述:
大溪溝工中校的地形是前臨馬路、後靠山坡。麵積尚不算小,而其一步一升的路梯,恰似象征著新中國未來的大路。大門亦如首都一樣,共分三道。中間的一道比側邊的略高,巍峨宏偉。三道大門的門柱,都是內撐杉杆,外釘木板,再加以洋灰做成。下麵再墊以最堅固的基石。
門首將來預定要安四個崗棚,以憲兵擔任守衛。現在,憲三團第二營第六連,已經全體遷入了,並已在府內各重要地點安設崗位。進大門有一空壩。壩之中央奠立旗杆基石;壩之左邊,麵積稍大,將準備辟作停車場。右邊有若幹經霜凋零的樹木。再左為主席侍衛及樂隊室。
拾正麵石梯而上,第一幢樓房是過去工中校的理化實驗室,劃作參軍處的辦公點。樓下左邊為會客室,右邊為收發廳,內麵為文書組。會客廳是由幾間房子合辟而成。如在普通署,自然足夠漂亮;但在國府的立場來說,就嫌過於狹小了。
第二幢過去是工中校的土木科教室,現在都被劃作主計處的辦公地點。
再由此上走,即是工中的教員院了。因為這裏的房子比較低舊,特劃為參軍處儲藏室及工役室。
林森辦公處:
由這裏左去的一幢新樓房,為過去工中學生的宿舍。房含新建不久,尚相當修整;經過一番粉刷,更煥然一新。階下新土初掘,花木扶疏,一望而知是新近的布置。樓上為首的一間,是主席的辦公室。裏麵除新裝兩盞電燈外,其它尚一無所有。第二、第三兩間,均為文官處長辦公室。以此之後即為文官處一般職員的辦公室。
文中最後描述道:
從窗口眺望,見後麵山坡上栽遍了青青綠綠的菜蔬。主席於批閱公文之暇,得親見農民耕種,素來不為人所注意之勞苦生活,今後必將一一直陳主席眼簾......
可見當年國民政府住地實重慶市郊山野中的一片菜園坡地。願國民政府書記官丁紹蘭也有類似記述。
1937年11月30日,國民政府文官處、參軍處及主計處西遷人員全部抵達重慶。附轄的國府衛隊、樂隊及勤務,也同船到達。12月1日,行政院通令各省市政府,電稱"本院依照中央決議,茲經移渝辦公。"隨即,國民黨中央執監兩委,於12月6日在重慶召開聯係會,亦決定通告各級黨部,中央執、監委,"六日在重慶開始辦公。"
市民團體協助國民政府移址辦公
隨林森抵渝後,國民政府各院、部會人員機構,經武漢、宜昌、水陸兼程,分頭遷往重慶。到1938年,政府部門、民間團體、新聞單位與外國朝野在華機構,潮湧雲集。當時,所有內遷單化,大都是利用原重慶各界公私房舍,稍加修憋,匆匆進駐。
史載:
朝天門是揚子、嘉陵兩江合流之處的第一大碼頭,大溪溝便是抗戰時期改稱為國府路的渝簡馬路,這一條,蜿蜒曲折的大道長逾十裏,由西往東把大重慶一剖為二,可以說,十裏大道兩側的好房子和貴地皮是全重慶乃至全四川精華之所在。盡管遷川初期逃難客對於川胞習呼之為"下江人"、"腳底下人"頗不愉快,但是無可否認的,他們客居四川八年,受惠於四川地主甚多。四川地主比其他各地遠為慷慨豪爽,有白送房子給下江人住的,也有借地建屋收一塊錢象征性租金或競分文不收,多一半采取借地建屋勝利以後連屋帶地一並歸還的辦法,其結果是因為抗戰房屋因陋就簡,一住八年也就倒了壞了,地主一無所得卻也並不埋怨。
國民政府所屬中央各行政部門的辦公機構,集中遷建於重慶新市區的上清寺、曾家岩及大溪溝、羅家灣約兩平方公裏的地界內。
美國總統羅斯福寫給重慶人民的致敬信(原文)
美國總統羅斯福1944年5月17日寫給重慶人民的致敬信:“我以美利堅合眾國的名義致書重慶市,以表達我對英勇的重慶市民的敬意。還在世界人民了解恐怖襲擊之前,貴市人民在多次殘暴的空襲麵前,表現出的堅毅鎮定、英勇不屈的精神。這光榮的證明:決心爭取自由的人民,其意誌決非暴力恐怖所能摧毀。你們對自由事業的忠誠將永遠鼓勵子孫後代。”
重慶圖書館又名羅斯福圖書館,最荒唐的是把中美合作這個為抗日而設的情報單位汙蔑成迫害共產黨的地下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