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蟲語冰

讀書影視,詩書畫,生活見聞雜感隨筆,胡言亂語之類吧。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昔有佳人公孫氏

(2007-10-10 21:27:21) 下一個
今年對書法有了興趣。先從喜歡看開始, 覺得好看, 象看美人那樣, 有姿態,有風韻, 一點一劃, 如舉手投足, 都妙不可言。“增之一分則太長, 減之一分則太短。” 這是用來說美人的話, 用來說書法, 也適合。

於是就開始臨帖。小時候也寫過幾天大楷, 從來沒有正經臨過帖。現在知道, 書法大家都臨帖。舉世聞名的王羲之的舉世聞名的蘭亭集序, 真跡早就沒了, 傳世的都是臨出來的。北京的中山公園有“蘭亭八柱” 一景, 就是八位書法家分別刻在八根石柱上臨摹的蘭亭序。這八位除了虞士南, 褚遂良等太宗時人, 可能見過王氏的真跡, 後來的人隻是對著人家臨下來的墨跡或碑刻再臨。因為據說唐太宗實在太喜歡王羲之寫的蘭亭序了, 死的時候拿它殉了葬。所以, 後來臨蘭亭的人, 隻是“矮人看戲何曾見, 隻是隨人說短長”了。即便是對著真跡臨摹的人, 如褚遂良, 後來的米芾也說他“雖臨王帖, 全是褚法。”雖然這樣, 臨蘭亭的風氣依然不絕如縷。 網上看到美女徐靜蕾臨的, 還不錯,字如其人。 在美女來說, 殊為難得。

臨帖其實是一種寫真。看一筆, 寫一筆, 或者看幾筆寫幾筆。這裏有三個步驟: 讀, 記, 寫。每一步都可能失真。但是, 認真去做, 總有幾分相似。特別是你看著好看的地方,有心得, 會努力去表現,難免得其三昧之點滴。我臨的是一本王羲之的《聖教序》, 隨意挑字兒臨。不要以為臨帖是依樣畫葫蘆, 枯燥乏味。正相反, 臨帖時充滿新鮮感。不臨帖不知道這個字可以這麽樣寫, 寫出來這樣好看。比如萬的繁體字,草字頭可以左右各歪一點, 下麵屁股也可以偏一點, 唯中間一小豎要筆直堅挺,到底向右一勾,如鐵筆金鉤, 整個字穩如泰山又不呆板。又如“途”字, 一撇近乎垂直,一捺近乎水平,最後走字底不是橫向走刀,而是短短的, 象小手指向上輕輕托起,顯得特別輕靈。忽然覺得每個字都要重新認識,要記住字形, 不是印刷的字形, 而是王羲之老祖宗的寫法。我試過, 不臨帖寫一個, 臨帖再寫一個,一對比,不臨帖寫的就自慚形穢。這些體會內行看來也許不算什麽見識, 在我, 愚者之一得, 也足以歡欣鼓舞, 遊目騁懷。

行書不象楷書那樣正襟危坐, 是字的悠閑狀態, 比較能體現個性。 從學書的角度說, 恐怕要先求平正,打好筆劃的基礎。我臨帖的自我感覺也是構架較好而筆力不足。所幸俺也不打算賣字謀生, 就由它去了。王氏的行書有美女的窈窕, 書生的瀟灑, 武士的威武。 難怪唐代書法草聖張旭看了公孫大娘跳舞而書法大進。記得我從前有位老師字寫得很好,看他的板書是一種享受。後來畢業時有同學請他寫字, 他寫的就是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當時我不以為然,現在回想, 老師有深意焉。

寫字離不了文房四寶,於是自己買,別人送的筆硯總動員。宣紙也有一些, 但是俺不用, 用的是DIGI-KEY的樣本。這東西一本幾千頁, 一季度送一本, 還有MOUSERS也是。新聞紙, 吸水還行。取之不盡,用之不絕,隨翻隨寫,不亦樂乎。

昔有佳人公孫氏, 一舞劍器動四方。杜甫六歲時看過公孫大娘舞劍器渾脫, 五十年後遇見公孫的弟子吳十二娘。 寫來印象深刻的還是五十年前的那個真跡。吳十二娘已是一個臨摹了。而小孩時的記憶有時也不可思議的神奇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群思 回複 悄悄話 臨的字呢?可貼上來看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