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57)
2013 (97)
2014 (84)
2016 (43)
2022 (1)
2024 (93)
如果不去海邊,夏日裏最好睡覺、喝茶。把窗簾放下,書房裏隻聽得荷花缸上汩汩的流水,不開冷氣,也足夠陰涼,就在沙發上小憩,蠻暇意了。
沏了茶,涼了一大壺,就用祿笛做的茶壺,倒出來就過濾掉了葉子,睡覺醒來喝一杯。哪怕還沒有喝,剛才也一直聞著一點茶香,絕對不是烏龍茶的濃鬱香甜,而是一種清氣,在水氣裏浸潤著。
還有一點宿墨的味道,從桌上墨盒裏出來,這味道大概隻有我熟悉和喜歡,閉著眼睛,它能讓我品味到很多東西,也回憶起很多東西。
孩提時代的杭州好像可能並不曾熱到現在所說的程度,那時候的家,也就是一間一樓的老洋房,窗戶都是直立長條的式樣,左右兩扇合並起來,插了銷,裏麵光線就柔和了,因為玻璃都是有浮花的,不能看過,也阻隔了些熱量。外麵簷下的走廊石板,被澆了井水,算是那時候的空調了,躲在房間裏寫字、畫畫,就自成一體。
其實兒時的天不見得真的不熱,那時候的生活也不見得有什麽舒適,但是由簡入奢易,由奢入簡難,從享受全空調的都市生活回歸到純粹自然的生活,即便解衣盤礴,也很難讓現代人得著生理上的滿足,仿佛都怪社會和氣候的大勢難以折返。
想那時候家裏最早的電扇,是校辦工廠製造的,沒有牌子,模具裏翻出來的機殼很厚重,零件要自己組合起來,每年入秋了還要拆開網罩擦拭風葉,當時算一件重要的家什了,這種最老的電扇,還會轉頭,送來的風一波波的,帶著一點網罩金屬顫動的聲音。
父親在這樣的微風裏寫字,每次風扇轉到他那裏,紙的一角就掀起來,盡管充作鎮紙的小鐵塊壓著,輕薄的宣紙還是會在風裏抖動,發出娑娑的聲響,我覺得這就是一種清涼和滿足。
我不是書家,卻一直喜好滋養在如此的氣氛裏,現在體會羲之筆法的折轉和飄逸,理解那些靈感或許隻是一絲絲酷熱天候裏的微風所帶動,暢達、風流,得意的不是豪強之特權,而是學問之生動、態度之豁達、心意之恬淡......一杯茶、一疊墨、一本帖,過了我的下午時光。
映在窗簾上的竹影搖曳的時候,外麵已經清涼,收簾開窗,夕陽裏波光點點,空氣通暢。
寫得好看比長得好看容易多了:)
謝謝誇獎!
這隻是練習中的東西,證實我是在練,不能當作品欣賞:)
“父親在這樣的微風裏寫字,每次風扇轉到他那裏,紙的一角就掀起來,盡管充作鎮紙的小鐵塊壓著,輕薄的宣紙還是會在風裏抖動,發出娑娑的聲響,我覺得這就是一種清涼和滿足。”
溫馨感人的文字,把我帶回兒時的記憶。。。
是的,洛杉磯昨天晚上都下過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