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57)
2013 (97)
2014 (84)
2016 (43)
2022 (1)
2024 (93)
作為人師,作為人父,我很了解教育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很抱歉,其實,作用非常小。教育隻是為植物提供了一個花盆,卻不是土壤,它能帶來更多暫時積聚的水,而最終是限製和約束。
聰明的孩子一定不是教出來的,更不是管教出來的,孩子的求知欲和品性,其實根本就是天生的!當我們要強調教育的重要性時,往往不惜無視這種天然的決定性的因素,卻為了個別被糾正,或暫時糾正,被強製灌輸,或莫名激勵的案例而津津樂道。通過這樣的教育,可能可以不惜工本地培養一個大學生,但是當他她完成了這種變態的激勵下的人生目標以後,就會馬上徹底墮落,再沒有一絲興趣再去做什麽學問了,剩下的隻有高不成低不就的沒有方向的人生。對社會而言,不如擁有更多踏踏實實的專門技術人員甚至簡單勞動者。
當然,就每一個家庭而言,都希望狀元郎出在自家門第,但是這絕不是教育在宏觀層次上的要求。
為什麽美國的教育在基礎教育領域這樣弱,而在大學、研究所的層次卻遙遙領先?可能答案就在這裏。我的三個小孩都在一間小學讀書,我仔細觀察了解了學校的教學,發現:他們根本不在教學,而是搗漿糊!他們的老師甚至自己也基本概念混亂,教數學就是數數,用形象思維去解釋數理,簡直就是我自己最親切的藝術家思維。所以他們成天就是塗塗畫畫,剪剪貼貼,把教室布置得五花斑斕,到了四五年級還在拌手指頭數數,……真是無語。我把這個現象理解為“不教之教”,這可能就是通過學校教育讓孩子們喜歡玩在一起,樂在其中,成為踏踏實實的普通人吧。
而美國的高等教育呢?更加不是填鴨式教育的地方,他們提供最好的設施和資源,配備最耐心的教授,還是期待著學生自己去利用它們。大學的課程設置是核心課程和選擇性課程的結合,至少,那一個學期選哪一個教授的課,是學生自己的事。還是一個被利用的教育資源,而不是主動的教育機器。也可以說,這還是一種“不教之教”。的確,在信息高度開放的今天,除了必須言傳身教的人生道理需要老師的幫助,其他的內容都不再僅僅依賴教育機構來完成知識的傳播了。
我們也發現可以言傳身教的老師世上遺留的並不多了,更多的“誨人不倦”的老師們可能理所當然地以為自己是上帝-在創造或改造人類的靈魂。在所謂的教育過程中,老師們會常常得意於一些學生,又頭疼於另外一些學生。往往注定了聰明好學的學生即使你不教,他也會“偷”,而懶惰愚笨的人即使你要灌也灌不進去。教育的結果,往往也隻是作出了一個評判:孺子可教也!
那麽,教育與其說是教育,不如說是優選。
中國的“教育”成就,其實主要就是優選。高考是優選的一個方法,我不知道大學生能在大學學到多少東西,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把他們從廣大的人群中挑選出來,就夠不容易了。這個傳統,並不是西方高等教育的要求,而是科舉製度的餘脈。可以說,中國永遠不缺人才。即使在對教育無暇顧及的亂世,也能群雄並起,更不要說現代了,國家把一批一批的人才送來美國,甚至也有逼出國門,根本不當什麽稀罕看待,國內仍然人才濟濟,後浪推前浪。這都是優選帶來的成果。
再說美國,也是這樣,即使都是“不教之教”,還是時不時出個喬布斯,甚至根本不用上大學,更不用提名牌大學,碩士或博士了。也都是在殘酷的現實的優選中,湧現出人中龍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