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發,全國風從響應,山東宣告獨立。同盟會山東主盟人徐鏡心,率領革命軍於一九一二年一月十五日光複登州,翌日光複黃縣,成立了縣民政署。
北馬鎮為龍口市境西部海陸之樞紐,戰略地位重要。當革命軍收複了北馬並準備進駐黃山館時,清軍萊州總兵葉長盛探知革命軍人少力弱,便搶先占據黃山館,向革命軍大舉反撲。他糾集了千餘人重占了北馬鎮,進而準備進攻黃縣城。徐鏡心聞報急率革命軍二百餘人由登州赴黃縣增援,並飛電南京臨時政府陸軍總長黃興求援。黃興接報後,立即電令滬軍北伐先鋒隊由煙台西上增援。滬軍抵黃後,徐鏡心決定主動出擊,消滅北馬清軍。一月二十七日,他親率滬軍精銳和魯軍敢死隊冒雪進攻北馬之敵。
當革命軍行進至北馬鎮東二裏太平莊官道北側大溝處,誤遭埋伏,雙方短兵相接,展開肉搏戰。革命軍與敵人廝殺的呐喊聲、槍械撞擊聲、子彈“嗖嗖”作響聲,震天動地,令人膽戰心驚。當地父老鄉親,捐獻被褥,協助革命軍收殮烈士遺體。戰至黃昏,清軍西逃,革命軍隨即包圍了北馬鎮。二十九日清晨,盤踞在鎮內的清軍集中兵力從西、北、南三麵出擊,妄圖消滅革命軍。革命軍分兵阻擊,戰鬥進行得相當激烈。戰鬥至中午,西北方向的革命軍由於傷亡過重,漸漸支持不住。在這危急關頭,革命軍敢死隊趕到,打退了敵人的進攻,清軍狼狽退回鎮中。第二天,清軍糾集全部人馬再次反撲,來勢凶猛,形勢危急。恰在此時,革命軍大隊援軍及時趕來,擊潰敵軍,扭轉了戰局,清兵狼狽西逃,革命軍再次收複北馬鎮,並追擊潰逃敵人至掖縣新城。至此,北馬之戰以革命軍大獲全勝而告終。
辛亥革命之北馬之戰,曆時六天,大小十餘仗。革命軍浴血奮戰,威震敵膽。戰鬥中有一百餘人壯烈犧牲和負傷。
民國元年(1912年)7月,國民政府特派專員蒞臨黃縣,督察戰績,嘉獎功臣,在龍口市北馬鎮太平莊村西,道北100多米處,樹碑建墓。墓地麵積近2畝,四周用青磚砌的花牆,高約4米。敞開的墓地大門兩旁,用磚石砌成5米高的兩座大圓柱。迎門是木製的高大牌坊,上麵刻有“集義所生”四個大字。
同年12月5日,煙台駐軍總司令連承基撰成一碑,題為《光複黃縣死事官兵墓碑》。正麵鐫刻:“鐵血男兒 厥功不朽”。另撰寫一《戰死諸烈士題名錄》紀念碑,正麵刻有52位烈士英名,後麵碑文:“嗚呼烈士,名垂千古!武昌響應,登黃光複。愛國捐軀,死生何故!彈雨槍林,傷心慘目。九十二名,分屍碎骨。四野荒丘,莫能指數,建茲義塚,慰彼幽魂,遍覓屍身,七十四人;識姓名者,五十二名,勒碑刻石,民國紀勳。英雄灑淚,百世流芳!”兩座漢白玉紀念碑並立於大墓前。周圍栽種蒼鬆翠柏,整個墓園顯得肅穆端莊。
1956年,黃縣政府在縣城東南鳳凰山建烈士陵園,精心將大墓裏的烈士忠骨分別安放特製棺槨,單丘移葬鳳凰山烈士陵園,墓前立漢白玉紀念碑。碑右刻“辛亥革命軍”,左刻“1912年北馬戰鬥”,中間(大字)鐫刻“革命烈士之墓”。(轉載《煙台晚報》)
相關閱讀:http://jizhang.blogspot.com/2008/03/blog-post_05.html